陳慶華



摘 要:因高一新生難以盡快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進行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十分必要。初中教師應通過尋找銜接的突破口,對癥下藥,對學生適時適度地進行高中知識滲透,培養學生必備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教學銜接;策略方法;專業化成長
中學化學課程體系是一個整體,不同學段和模塊間存在著聯系。現行高中化學教材對初中化學知識進行了合理的延伸與拓展,化學知識趨于系統化、理論化。部分化學知識要求學生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學生要學會遷移知識解決問題,因此,高一新生一般無法在短時間內融入高中化學的學習。初中化學教師要積極主動地研究初高中教學銜接方法,從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思維方式入手,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 明確必要性,主動銜接
筆者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曾經遇到一些不嚴謹、甚至出現科學性錯誤或者是超出初中生認知水平的中考試題。
例如,半導體硅(Si)晶片可用于制造計算機芯片。工業上通過二氧化硅與碳在一定條件下反應得到硅,該反應的微觀過程如下圖所示,請結合圖示回答問題(略)。
評析:該試題化學反應的微觀粒子模型圖是錯誤的。二氧化硅為原子晶體,不能用簡單的分子模型圖表示其結構。命題教師可能因長期在初中教學而忽視了該知識點,進而導致試題缺乏嚴謹性,出現科學性錯誤。
再如,科學家開發一種利用鋁鎵合金(鎵:Ga)制取氫氣的新工藝,如下圖所示:
評析:第(2)題要求學生寫鋁在常溫條件下與水反應產生氫氣的化學方程式,所給的解題信息量不足,超出了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命題教師可能是長期在高中任教,不太了解初中學生的學情。
從2017年開始,福建省中考采取統一命題,實行“兩考合一”的考核方式,命題教師主要由一線初高中教師擔任。如何命制一份既適合初中學生認知水平,又能滿足高中選拔人才需要的試卷,無疑是對命題教師巨大的考驗。為助力學生順利應對中考,并輕松進入高中學習,初中教師積極主動地進行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 尋找突破口,對癥下藥
為實現初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銜接,筆者對比分析了現行初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找到二者的銜接點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要明白初高中學生在化學學習方法和能力上的要求差異,以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的三維目標得以順利達成。
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的靈魂,也是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的重難點。以初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實驗內容對比研究為基礎,從實驗能力要求、教學策略等方面展開研究,力求為高中學生實驗打好基礎,促進學生的實驗綜合能力穩步提高。
現以《物質的檢驗、鑒別、分離除雜實驗》專題復習課為例,談談在初中階段如何為高中實驗打好基礎,讓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實驗綜合能力有進一步提高。
【復習一】鑒定即檢驗:物質的檢驗是根據物質的特性,用物理或化學方法來確定樣品物質中含有什么物質或含有什么離子,即用實驗的方法確定是不是,或有沒有的一種題型。
【實驗習題2】小軍同學和父母周末去野炊,他們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砌灶臺燒烤食物,石灰石在燒烤過程中是否產生新物質?如果有,請你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產生何種新物質?
解析:產生新物質氧化鈣。實驗方案:將燒烤后的石灰石取樣加水溶解,用玻璃棒攪拌,靜置后取上層清液,滴入兩滴酚酞試液,酚酞試液變紅,則證明有新物質產生。因為碳酸鈣在高溫條件下生成氧化鈣,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溶液顯堿性,使酚酞試液變紅。
【復習二】鑒別即區別:根據物質或離子的特性,辨別它們各是什么物質或含有什么離子。這是用實驗的方法,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進行區別的一種題型。
解題思路與方法
鑒別方法:
(1)物理方法:依據特殊的物理性質(如顏色、氣味、溶解性、溶解時的吸、放熱等)進行現象觀察、分析判斷、得出結論。
①依據顏色鑒別:例如,鑒別硝酸鉀晶體和高錳酸鉀晶體。
②依據氣味(味道)鑒別:例如,鑒別氧氣和氨氣。
③依據溶解性鑒別:例如,鑒別碳酸鈣和碳酸鈉。
④依據溶解時的吸、放熱現象鑒別:例如,鑒別氫氧化鈉固體與硝酸銨固體(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會放熱,溶液溫度升高,硝酸銨固體溶于水吸熱,溶液溫度降低)。
⑤依據磁性鑒別:例如,鑒別鐵片和銅片可以用磁鐵來吸引。
(2)化學方法:選用的試劑通過化學變化,觀察反應能產生明顯差異現象(顏色變化、產生氣泡、生成沉淀、吸放熱、燃燒或熄滅等),根據現象觀察、分析判斷、得出結論。
【實驗習題】廚房里有兩瓶外觀一樣的白色固體,一瓶是葡萄糖粉末,一瓶是小蘇打粉末。如何鑒別它們?
解析:物理方法是嘗味道,化學方法是加入醋。
【復習三】混合物的分離與提純
混合物的分離是將混合物中的各成分分開,并將各物質恢復到原來狀態。混合物的提純(除雜)是除去混合物中的雜質,得到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需要的純凈物)。
(一)解題思路與方法
1. 物理方法
(1)過濾:將可溶性的物質與難溶性的物質分離。
(2)蒸發或降溫結晶法:得到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或較大的可溶性固體物質。
(3)磁鐵吸引法。
(4)物質的沸點不同:分離液態空氣法;石油的分餾。
2. 化學方法:依據混合物中所含雜質的化學性質,加入除雜試劑與之反應而除去,所加的除雜試劑要遵循除雜的三大原則:不增、不減、易分。
(1)不增:除雜過程中不能引入其他物質。
(2)不減:加入的試劑不能與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保留的純凈物)反應,需要的純凈物可增多但不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