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芝斌
摘 要:三年級的學生處于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是對學生培養文化自信的關鍵時期。為了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小學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主要是探討如何在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堂上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滲透文化
一、 引言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的瑰寶,是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的。這也是中國發展的基礎。在小學階段就對學生實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對于傳統文化的弘揚是有很大幫助的。并且,如果學生從小就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學生的思想也能夠得到提升,進而幫助學生樹立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語文這一門學科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很好地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二、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語文教學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所學習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的知識內容。作為人文學科,語文課程教學對于優秀傳統的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傳承作用。
但是,在小學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由于人們對于課程學習的刻板印象,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學好數學和英語才是重中之重,語文課程就是學習中文,中國話人人都會講。這樣的刻板印象影響了部分學生,他們也認為語文知識的學習是沒有必要的、是人人都會的。這樣就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氛圍不夠好,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變得更少。
小學的語文教學對于學生的未來學習起到了基礎性作用,所以,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在小學階段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建立,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一旦形成了思維定式,就很難再去影響他們,在課后學生也不會主動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它不僅是停留在史書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可以真切感受到。在平時的生活中,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會及時地提供幫助,我們會有一些特定的風俗習慣,我們的傳統節日在現在仍然會有盛大的晚會。這些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不是寫進歷史書的才是傳統文化。所以,在小學階段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十分重要,這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有很大的幫助。并且,學生只有知道優秀傳統文化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三、 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現狀
(一)教師教育觀念有待轉變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于語文知識的教學要求也逐漸提升,教師為了可以更好地達到新課改的要求,更多地會集中在課本知識的教學上,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書本的知識內容。這也讓語文教學的理念和人文性與學生有些距離。大部分教師會選擇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語文重點知識內容的講解,讓學生機械化地應對考試。這樣的教學課堂上缺少了優秀傳統文化,也不能保證學生得到良好的熏陶,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不會得到激發。
(二)教學方式比較單一
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內容豐富,學生也會對其產生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在真正地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時,教師可能會流于表面,課堂傳授知識的方式比較死板,這也是現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問題。
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師傳授的內容流于表面,就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并不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滲透式的教學。
(三)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和生活實際脫軌
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于古人在生活當中,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一步一步積累的。但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的教學和現實的生活脫離,沒有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會讓學生覺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是流于表面,在平時的生活中并不能夠接觸到這些文化,對文化的理解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時,也只是講解知識內容,并沒有把知識內容滲透到德育的教學當中去,起不到雙向促進的作用。
(四)學生在學習時存在問題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會讓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更加好。但是實際上,在現代的教育過程中,在課堂上教師講解和文化相關的知識內容時,學生也會走神、不聽講。這種情況的存在對于滲透式的教學也會有影響。造成學生沒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的原因是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并沒有深入學習和理解,他們感受不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調動不起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學生的文化意識也會變得淡薄。
四、 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時候是教學上滲透教育的良機。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需要教師研究的。大部分學生會更加喜歡趣味性的知識,對于枯燥的知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被調動起來。所以,教師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趣味化。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增加一些和學生的互動,或者是進行趣味知識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夯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
良好的語言文字基礎是學生學好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前提,也是幫助學生閱讀書籍的基礎。如果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學生再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就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減輕閱讀的障礙。所以,在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查找不認識的字,知道這個字的讀音,知道它的含義;在有不能理解的詞出現的時候,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并且,古人的說話和書寫的方式和現代都不一樣,現代的講述方式都較為直接,而且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條理性,現代人更多的是按照主謂賓這樣的句式結構進行寫作,但是古代文言文一個字表示的含義可能有多種,意思可能也較為難懂,句子的結構也比較復雜和多變,撰寫方式的改變會對學生的閱讀造成一定的障礙。教師可以首先對學生進行一些了解和豐富知識的課程教學,讓學生在掌握部分的詞匯基礎上學習,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深入研究優秀傳統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