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



摘 要:借助思維可視化工具,通過以非常規方法測電阻為例,讓知識構建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可視,引導學生從不會思考到如何思考、會思考,真正抓住解決問題的本質,從而達到構建起學生解題思維模型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思維;可視化;測電阻
物理教師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學生經常說:“老師,上課我都聽得懂,但一遇到做題我就悶了。”其原因還是我們在教學中重在知識的獲得、方法的灌輸和習題的強化訓練,沒有重視學生“知識構建”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長期處于淺思考、不思考、不會思考的學習狀態,抑制了學生物理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對物理公式、概念和規律等知識的學習散、零、亂,學生認為物理的學習只需記,然后做題訓練,物理學習變成一種過關考試,教師缺乏對物理思想、物理思維品質系統性的培養,
學生不懂思考、不懂如何學習物理,認為物理難學,以至于最后厭學物理,到了高中,學生物理成績更是一落千丈。如何讓學生從“不會思考”到“會思考”,并達到構建解題模型的能力呢?
思維可視化就是一個很好的手段。思維可視化就是指運用一系列圖示技術如思維導圖、流程圖、概念圖、模型圖等,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思考方式和思考路徑)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便于人們高效地記憶、理解和應用知識,從而提高人們學習或處理問題的能力。可視化能讓教師的解題思路與模型的構建具象化地呈現出來,讓學生直觀、可視、可模仿,這恰好符合初中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發展水平,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物理學科思維。同時,讓學生自己的思維和建模過程也通過可視化方式呈現出來,
學生可以明確自己思維的“堵點”在哪,或者思維的不完善與偏差在哪,從而進行幫助學生,理清思維,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解題思維模型。下面就以“測未知電阻題型”為例,談談借助思維可視化方式在初中物理解題思維模型中的構建方法。
一、 思維可視化引導,架構解題通道,形成解題模型
在學習伏安法測電阻后,教師都會展開“非常規法測電阻”的教學。如,只有一個電壓表和已知電阻為R0的定值電阻一個,請你設計實驗,測出Rx的電阻。要求寫出主要測量步驟及表達式(所測的量用適當的字母表示)。
這種類型的問題往往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原因就在于已知到未知之間的距離較大,學生要跨過好幾道坎,一下子難以解決問題。如何突破這一難題,教師以思維可視化為工具架起思維通道,根據題意,由知識的本源出發,即實驗原理
R=UI,架構起思維的流程圖,如下圖1所示。難點在于Ix的解決,教師引導學生回到已知給出的條件R0和電壓表,學生就很容易地想到應用歐姆定律完成圖中②的問題;教師在此基礎上追問:“怎樣讓I0=Ix呢?”“串聯”這一想法浮現而出,設計出③也就比較順利。解決問題后,不是就此放過,而是教師要站在思維的高度上,對方法進行歸納,應用圖中②就是等效于伏安法中的電流表,明確等效思想在此的應用如圖中⑦所指。若教學停留在此,那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就不夠,也難以達到思維的建模目的。此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根據串聯電路U=U1+U2的電壓關系,獲得圖中③④的解決辦法,測量U0、Ux有電壓表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在上面設計的基礎上,若直接要求學生進行電表不可拆的電路設計,又會有一個攔路虎,讓大多數的學生難以跨越。關鍵的問題在于學生的這種思維過程是教師引導下的,缺乏用自身所構建的知識網絡去解決問題,去自主思考、自主構建,只是完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流程,不能抓住思維的本質而上升到學科思維的培養,學生解決一題是一題,不能達到觸類旁通。這時,教師就要充分利用思維可視的好處,使解題的思維過程不再是隱性的過程,而是靜止的圖示和動態的思維兩者的組合,讓學生思維過程直觀可視。學生就能從原有思維可視化圖1中,直觀、清晰地進行對②③④方法的歸納總結,測量未知電阻的關鍵就在于測量U0、Ux兩個物理量,可以直接測量,也可以間接測量。因此后續電表不可拆設計的問題圖中⑤就順其自然,不管是應用開關斷開或閉合,還是移動變阻器劃片,其目的還是為了測量U0、Ux兩個物理量,教學的難點得以突破。
在問題解決后,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對思維導圖進行反思,此時的反思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思維可視化的圖示,按照圖示流程,引導學生把整個解題的思維歷程,重新梳理一遍,使整個思維過程從模糊變清晰、從缺漏變完整、從零散變系統,形成初步的解題思維流程。另一種就是如圖中⑥的虛線思維過程,采用逆向思維,教師引導學生反思,不管是②③④的電表可拆還是⑤中的電表不可拆,其解題關鍵都是U0、Ux兩個物理量,而通道的獲得,恰恰是歸溯回測電阻原理這一解決問題的本質,從而形成基本的、簡潔的解題思維流程模型。
這樣的教學不再是灌輸式的,而是教師以問題為引導,通過思維可視化工具,讓整個解題的思維過程一步步地呈現,給學生直觀感,這恰好解決初中學生抽象思維不足的問題,易于形成解題過程的思維流程模型,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如何“思”的問題。
二、 學生思維可視化模仿,自主暴露問題,構建解題模型
此時,題目變式為已知R0和電流表呢?讓學生模仿圖1的思維流程圖進行解題。這時教師不要在乎學生解答過程有多漂亮,關鍵是學生要把自己的思考過程,通過模仿用思維流程圖呈現出來,讓他們的思維顯現,從而暴露出自己思維的不足之處。由于是同類型的問題,學生就可以對著圖1中的流程圖進行自主糾正,這也是解題模型思維可視化培養的關鍵一步,先有模仿,然后才能創新。那么,這種學生自主建構過程,暴露的問題在哪里呢?
第一,思維的廣度與深刻性不足。學生由于以往機械式解題的習慣,形成思維的惰性,他們認為只要能解決問題就好,而不思考一題多解,就會給后續一類題型的解答造成阻礙。在已知R0和電流表測電阻問題設計過程同樣的如圖1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