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勝
摘 要:導學單在歷史課程教學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度探知的重要手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歷史課程教學要點,從預學引導開始,突出背景史料、話題導引、協作探知與拓展延伸,促進學生在有效融入課程探知的過程中深化理解識記,增強學生主動探知欲望,升華學生的歷史學習實效。
關鍵詞:高中歷史;導學;話題;探知
歷史課程標準強調從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出發,鼓勵學生在自我預學中發現問題,引導他們在彼此協作探知中增強破解疑難問題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此,導學單便成為歷史課程教學中值得嘗試的教學方法。
導學單,顧名思義就是從培養學生的自我預學能力出發,圍繞學生的整體學習認知發展需要,多給學生足夠時間去深入探知,多給他們相應的話題,讓他們深思,讓他們在主動探索中形成深度的歷史學習習慣。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課程的教學要點和學生認知難點,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認知框架體系,給學生更多拓展延伸的機會。通過導學單的方式可以活化課堂教學。一方面,能切實喚醒學生的大膽探知和嘗試意識,促使學生根據相應的史料和話題主動探知,產生自學的動力;另一方面,能有效激活學生的主動探知求解的激情,使得學生在主動參與互動交流中,增強學習的好奇心和新鮮感,讓他們真正喜歡上歷史。
一、 增加背景史料,豐富知識要點
歷史是歷史學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資源,也是培養學生良好歷史素養的重要載體。導學單可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史料,它能為學生開闊眼界和思維,讓他們在主動融入教材中獲得深刻認知。在導學單中加入歷史史料,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研讀,能讓學生在教材情境中獲得對新知的全新理解,感受更全面的歷史知識。同時,導學單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史料,能給學生更多對接教材的機會,從而讓學生在主動融入相應的話題中發散思維。通過這樣的方式展現與歷史相應的史料,能讓學生在主動思考中掌握相關知識要點。
導學單中多展現相應的史料,能給學生足夠的自我探索和主動嘗試的機會。教師可結合學生的不一樣認知,適時給學生呈現相應的背景史料,將學生置于問題的情境之中,促進他們的理解。如在《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教學中,教師運用背景史料增加的方式展現歷史課程的要點,在新課伊始就條分縷析的展示給學生。教師從秦漢的背景史料,像“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賦(泰半:三分之二),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贍其欲也。海內愁怨,遂用潰畔(叛)。”“漢興,……上(指漢高祖)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文帝即位,躬修儉節,思安百姓……。乃下詔賜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后十三歲,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雍正初,令各省將丁口之賦攤入地畝,輸納征解,統謂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至是準直隸巡撫李維均請,將丁銀隨地起征,每地賦一兩攤入丁銀二錢二厘。……自后丁徭與地賦合而為一,民納地丁之外,別無徭役矣。”“2018年12月1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發布公告稱,將暫停加征個別國家汽車及零部件關稅,此次暫停加稅的政策將從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時間為3個月,涉及211個稅目……”
在此基礎上,可設計相應的問題“不同時期和階段的稅收具有怎樣的特點?”“這樣的稅收對社會發展有怎樣的影響?”在這樣的前提下,多引導學生認真研讀背景史料,發現其中的異同,了解名人對稅收的理解,像馬克思說過:賦稅是政府機構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結合我國的稅收特點,不妨引導學生從“賦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改善民生,服務大眾”角度去探尋誠信納稅、依法納稅的社會價值意義,這樣也可為學生更好理解稅收相關知識奠定堅實基礎。
對歷史史料的分析和解讀能力是學生歷史素養的重要體現。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歷史課程內容,多給學生相應的史料,引導
幫助學生在主動參與解讀過程中產生多維度認知,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教師可結合學生的不同認知想法,多鼓勵他們從教材背景史料中找出相應的切入點,從而使學生真正全身心參與到歷史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歷史分析的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在主動深入探求相應的史料中,找出前后發展變化的原因,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整體認知想法去探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增強探知的主動性和實效性。
二、 預設話題導讀,探解歷史過程
導學單中的預設話題是學生學習和使用歷史知識的重要引擎,是學生獲得深層理解感知的重要手段。在導學單設計中,教師可以多給學生預設話題,多給學生留相應的思考空間,多組織他們在主動探知求解中把握解題的技法,為學生更好探究歷史現象及其緣由提供必要的條件。預設話題能讓學生在聚焦歷史知識要點中形成多維度認知,使學生在主動探求相關的歷史事件以及原因中,產生多樣化的獨特感知,使得學生在主動融入探知求解中獲得有深度的認知,產生對問題的獨特思考。
教師要多為學生設置相關的熱點話題,多鼓勵學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看法與認知暢所欲言,這無疑可以幫助學生在細化認知和深入思考中產生獨特的內心體驗。這種體驗能為學生形成更全面、更具深度的認知奠定基礎,如在學習《太平天國運動與辛亥革命》的時候,教師運用對比的方式,給學生設置相應的導思話題。教師可建議學生從太平天國運動與辛亥革命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等角度進行對比,要求學生從太平天國運動與辛亥革命對中國革命影響角度,去深入思考其中的意義。教師可設置如下的思考話題:太平天國運動與辛亥革命發生的時代背景有怎樣的異同?太平天國運動與辛亥革命分別頒布的文件有哪些?太平天國運動對辛亥革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你怎樣評價太平天國運動與辛亥革命?等等。很多同學在這樣的話題引導下,一方面,能從運動和革命發生的時代背景出發,結合當時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探知;另一方面,能讓學生主動結合當時的背景,深入探尋事件的發生過程,能使得學生在不斷聚焦教材文本中獲得有深度的感知,并在腦海中形成一定認知思維發散點。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對自己的整體理解探知提出疑惑,并在學生難理解處多加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