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霞
摘 要 小麥是我國北方栽培的主要作物之一,它既是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為了滿足人們對小麥日益增長的需求,必須實現小麥的高產栽培,提高小麥產量及其品質。基于此,以北方冬小麥種植階段為切入點,提出冬小麥各生育階段的高產栽培技術,以及后期的田間管理要點,促進我國北方冬小麥產量的提高,滿足人們的需求。
關鍵詞 北方;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2.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7.012
在我國北方地區,冬小麥栽培在種植業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且小麥制品在北方地區人們的膳食結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國北方具有光照充足、溫差適宜的氣候特點,有利于冬小麥光合作用干物質的積累,讓冬小麥的品質更加優良,產量更高。同時,北方的空氣較為干燥,可以間接降低病蟲害發生率,為冬小麥的生長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從而進一步開發北方冬小麥的生產潛力。因此,著力提高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促進小麥高產、優質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播前準備
1.1 平整耕地
播前整地的好壞直接影響冬小麥整個生長期的生長。1)深翻耕,可以結合秸稈還田、掩埋有機肥料等,使耕層土壤疏松,改善土壤透性,促進土壤蓄水和保供肥能力。在干旱地區可采用少耕、免耕或者淺耕措施,不但可以保肥保墑,還可以降低機械操作,減輕勞動強度,節約能源。2)采取耙耢措施,通過耙耢破碎坷垃,耙平土垡,平整地表,做到上松下實,減少水分蒸發,一般在機耕或旋耕后根據土壤墑情及時耙地,從而達到抗旱保墑的目的。3)采取鎮壓措施,通過鎮壓土壤,可以達到平整地面的作用,當耕層土壤過于疏松時,鎮壓可以緊密耕層,使種子與土壤緊貼,促進根系下扎,提高麥苗的抗旱能力。
1.2 施足底肥
為保證冬小麥生長達到優質高產,要堅持科學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或者有機肥和無機肥相混合,可能的情況下,增施有機肥,少施或者不施無機肥,從而提高土壤肥力。冬小麥高產田要堅持控氮、穩磷、增鉀、補微的施肥原則。有機肥在充分發酵之后施入土壤,人糞尿為主的有機肥每667 m2的施入量在1~2 t。畜禽糞為主的基肥,例如雞糞大概每667 m2施入量為10 kg。同時,保證基肥和深耕整地結合,鋪撒均勻,避免因暴露時間過長而產生肥力損失。
1.3 選擇良種
選擇良種是保證冬小麥豐產的基礎,良種的選擇必須適合當地的氣候、土壤等生態因子,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兼具有抗旱、抗倒伏等優點。對良種的選擇要特別注意3點:1)選擇生命力和抗性較強的種子,如目前被廣泛使用的周麥18等;2)選擇質量較好的種子,顆粒大且飽滿、沒有多余雜質,保證生長出來的麥子健壯、整齊;3)了解種植地病蟲害情況,進行播前防蟲病藥物拌種,讓種子具有較強的抗性,減少冬季發病率,促進幼苗生長,做到苗全、苗壯。
2 科學播種
科學播種是保證小麥正常生長的前提,要因地制宜,優化結構,科學合理地做好品種布局。在保證提高產量、豐富栽培品種的同時不影響小麥品質,并充分實現增產目的[1]。
1)冬小麥播種要求平均地溫穩定在15~17 ℃,可以提高冬小麥出苗率,達到苗齊苗壯,從而讓冬小麥實現安全越冬,增加小麥產量[2]。2)北方地區耕地生產潛力較強,有利于冬小麥健壯生長,在冬小麥播種時可以適當增加播種量,以利于提高冬小麥群體優勢,增加產量。3)北方種植冬小麥時,一定采用精量播種方法,保證每667 m2的播種用籽量在4~5 kg。4)如果播種的田地肥力較差,則需要增加播種量,以保證苗齊苗全,但不能過度密植,否則會造成苗弱且后期容易發生倒伏,從而造成減產。5)播種深度應該控制在4~5 cm。6)注意人工撒籽播種要保證播種時撒籽到位、均勻,以保證出苗整齊。
3 田間管理
3.1 苗期管理
在出苗之后要定期檢查,對于缺苗的土地及時補全,避免缺苗斷壟。如果發現缺苗,應該在二葉期之前做好浸泡催芽工作,然后及時補種。如果斷壟地段缺苗情況不嚴重,可以在三葉期后進行取密補缺和移栽[3]。
3.2 冬前管理
只有做好冬小麥冬前管理工作才能保證麥苗茁壯生長。1)做好冬水澆灌工作,在冬季來臨之前灌溉是保證麥苗健壯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掌握澆灌冬水的時間,一般在地溫處于3~5 ℃時開始灌冬水,在土壤顆粒出現夜晚凍結白天消解狀態時停止灌水,冬灌水量每667 m2大概40 t。澆灌冬水是保證小麥冬季種植安全的重要措施,既能避免小麥被凍死,又能囤積水分,消解土壤中的干結土塊,防治病蟲害。2)做好冬前劃鋤工作,以改善土壤結構,讓土壤更加透氣,溫度逐漸得到提升,同時也可以促進肥料的分解,讓麥苗的根系得到充分的生長,劃鋤的深度在10 cm左右,要保持適度性。3)鋤草工作,每年的11月下半月和12月上半月是最好的除草時間,在開展此項工作時,要先了解雜草的種類和特性,然后以此為基礎選擇除草劑。如果田地主要的雜草類型為闊葉雜草,可以使用二甲四氯進行滅除。如果以禾本科雜草為主,可以選用甲基二磺隆,使用方式和用量按照標準說明即可[4]。
3.3 返青拔節期管理
1)在小麥返青、起身時期,應該堅持不追肥、不澆水、趁早劃鋤,以保證土壤透風透光效果及溫度穩定,促進大蘗生長、根系發育良好,讓麥苗得以健康生長。2)如果將起身期施肥澆水替換為拔節期施肥澆水,不僅可以增加小麥的營養,還能提高小麥品質。3)在孕穗期到開花期灌溉,可以緩解小花退化情況,增加穗粒數量,增強土壤的蓄水能力。4)在小麥起身期還可以使用以多效唑為主的生長劑調控小麥的生長狀況,減少基部生長時間,促進根系下延,防止倒伏。5)大力發展氮肥后移技術,在拔節期后期施肥澆水可以避免分蘗生長過于旺盛,延伸植株衰老。6)對于植株生長健壯、葉色合理,整個苗群體積株數為60萬左右的二類麥田,應重視肥水管理,通過冬前鞏固分蘗,促進春季分蘗生長,以此提高成穗率。
此階段非常容易出現的病蟲害是紋枯病、紅蜘蛛等,在選擇防治方法時,應以保護麥田生態系統為主,采用農業防治方法,妥善使用化學農藥。紋枯病防治時,要做好以下2個方面的工作。1)增加有機肥、磷肥和鉀肥等,提高地力。并且要重視施肥比例,避免使用無機氮肥,以免出現小麥倒伏等問題。2)在紋枯病發病率高于15%時,應該將40~50 kg的水和15%的羥銹寧可濕性粉劑或者25%的多病寧混合,然后勻噴麥株基部。進行紅蜘蛛防治時,可以采用速螨酮、掃螨凈等農藥,根據藥劑說明兌水使用[5]。
3.4 揚花灌漿期管理
這個階段是小麥顆粒生長的重要時期,因此,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灌溉穩定和防治病蟲害。灌溉漿水的時間應該在開花10 d后,但如果土地肥力較好、小麥生長態勢較好及群體較大,要保證不干旱、有風、下雨前不澆水的方法,如果陰雨天氣比較頻繁,一定要做好排水工作,保證小麥灌水穩定正常[6]。
抽穗灌漿期易感條銹病、葉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同時也是蚜蟲的易感期。條銹病、葉枯病等病害容易集中發生,而此時期也是非常重要的小麥出產時期,如果不能及時控制病害狀況,就會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條銹病的發生會隨著早春氣候變化而變化,發病范圍非常廣泛。小麥白粉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會為害葉鞘、穗部,最后蔓延整個葉片,讓小麥出現倒伏等問題。因此,在治療這兩種病害時,可以使用50 mL的20%粉銹寧乳劑,或者75 g的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兌水60~80 kg進行噴霧防治。麥蚜蟲的為害性非常高,可以采用20 g的20%螨凈,或者是20 g的11%吡蟲啉兌40 kg水進行噴霧防治[7]。
4 收獲
一定要掌握冬小麥的最佳收獲時期,在蠟熟期,小麥的顆粒重量不會再增加,營養和淀粉含量非常充足。這時要結合機械設備,采用機械大生產和收割的方式將成熟期的小麥全部收割,在收割過程中,要保證顆粒完整、沒有漏割等情況發生。同時,要做好小麥脫粒、曬干、貯藏等工作[6]。
5 結語
冬小麥是我國小麥種植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栽培管理中要綜合考慮冬季季節特點的不利影響因素,探索合理且最優化的栽培技術,不斷提高冬小麥的產量和品質,以滿足人們對冬小麥的需求。因此,在明確冬小麥在小麥種植產業中的重要性的同時,結合科學、合理的方法促進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不斷提升與創新,做好冬小麥栽培前的準備工作,做好生長期間冬小麥不同生育時期對土地肥力、病蟲害防治的管理工作要求,不斷提高栽培技術,促進冬小麥的產量和品質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璐云,王帥,王文晴,等.倒春寒與北方冬小麥生育期時空關聯特征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10):79-87.
[2] 賈可,劉建玲,沈兵.近14年北方冬小麥肥料產量效應變化及優化施肥方案[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20,26(11):2032-2042.
[3] 李晨昱,盧樹昌.北方冬小麥-夏玉米復種區生物炭與明礬配施對土壤碳氮狀況影響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20,36(18):97-103.
[4] 侯學會,隋學艷,姚慧敏,等.中國北方麥區冬小麥物候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麥類作物學報,2019,39(2):202-209.
[5] 周亮,慕號偉,馬海姣,等.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的中國北方冬小麥遙感估產[J].農業工程學報,2019,35(15):119-128.
[6] 譚凱炎,周廣勝,任三學,等.氣侯變化可能不會引起我國北方冬小麥營養品質下降[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9,15(3):282-289.
[7] 佚名.中國氣象局:今年冬季冷空氣頻繁北方要防范冬小麥遭受凍害[J].中國食品,2020(24):6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