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劍 王霞

摘 要 采取試驗研究方法,對不同施肥管理模式下粗榧苗木生長情況進行探究。結果表明:合理施肥可以促進粗榧苗木生長,且不同的施肥管理對于粗榧苗木各部分生長情況影響各有不同,其中對苗高、地徑影響較大,對分枝影響較小。
關鍵詞 粗榧;施肥管理;生長情況
中圖分類號:S79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7.105
粗榧又被稱為水柏枝,屬于三尖杉科三尖杉屬常綠小喬木,樹高可達3.0 m,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耐寒能力、抗蟲害能力、萌芽力,樹型優美,具有較強的觀賞價值,在我國長江以南各省、西北地區的陜西南部和甘肅南部均有分布。研究中的甘肅省小隴山林區,粗榧主要位于海拔1 600 m以上的溝谷、坡麓地帶,屬于林區的重點樹種,有利于荒山綠化和環境保護,且其種子、樹皮皆有較強的經濟價值,可以用于油料制作和工業生產,因此加強對其培育技術的研究,可實現價值最大化[1]。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主要為粗榧樹種,來源于甘肅省小隴山林區樹齡50年以上的母樹。
1.2 試驗方法
1)試驗地塊。試驗地點選擇為甘肅省小隴山林業試驗局李子林場,其海拔為1 450 m,年平均溫度為11 ℃,其中,最高氣溫為39 ℃,最低溫度為-19.5 ℃。經測試,年平均濕度為70%,年均降水可以達831 mm,年均蒸發量為925 mm,無霜期為180~220 d。
2)種子處理。種子采集后,對其進行陰干處理,時間為7~10 d,并采取水選方法,去除不飽滿的種子和雜質。風干后使用5%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時間為1 h,再次對其沖洗、晾干,并與濕砂進行1∶3混合,儲存在土坑內[2]。
3)整地作床。整地作床,必須保證地勢平坦,光照、水源、通風等滿足需求,背風向陽且水源充足地段較好。對于苗圃需要深耕細作,并在其周圍設置排水溝,去除其中的雜質、草根等,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3]。作床時,施加基肥,基肥選擇過磷酸鈣與農家肥,每667 m2用量分別為50 kg、4 000 kg,為避免地下蟲病害危害粗榧幼苗,可以選擇鋅拌磷、硫酸亞鐵進行殺菌殺蟲處理,每667 m2用量分別為5 kg、10 kg[4]。
4)催芽播種。將3月上中旬作為催芽播種時期,先用干凈的冷水沖洗種子,然后配制消毒液,即0.2%賽力散、0.2%的五氯硝苯200倍液,浸泡種子30 min。完成消毒后,使用冷水沖洗種子表面消毒液,之后放置于35~40 ℃溫水中浸泡并攪動,時間6 h左右。取出種子后,置于馬糞中,保持溫度22 ℃,進行催芽。與此同時,每天使用25 ℃溫水對種子進行沖洗,并翻動,保持其濕潤,當種子裂嘴且露白1/3以上時,便可播種。播種時,對于樣地,分別設置18 kg播種量、16 kg播種量、14 kg播種量[5]。
5)施肥方案。開展試驗時,設置樣地9塊,具體大小為5 m×5 m,且播種量和施肥量各有不同,其他條件相同(光照、溫度、濕度等)。其中,第一組屬于加強水肥管理組,共3塊樣地,每塊樣地播種量各有不同,分別為18 kg播種量、16 kg播種量、14 kg播種量。2020年4月20日對第一組3塊不同播種量的樣地施加復合肥與有機肥,其中,18 kg播種量、16 kg播種量、14 kg播種量樣地的復合肥用量皆為3 kg,有機肥用量皆為20 kg;2020年6月10日對3塊播種量不同的樣地施加復合肥,18 kg播種量、16 kg播種量、14 kg播種量樣地復合肥用量皆為2 kg。第二組為正常施肥管理組,共3塊樣地,分別設置18 kg播種量、16 kg播種量、14 kg播種量。具體操作時,2020年4月20日對其施加有機肥與復合肥,18 kg播種量、16 kg播種量、14 kg播種量樣地有機肥用量皆為15 kg,復合肥用量皆為2 kg;2020年6月20日對3塊樣地施加復合肥,18 kg播種量、16 kg播種量、14 kg播種量樣地復合肥用量皆為1 kg。第三組為不施肥料只噴灑葉面肥組,共3塊樣地,分別設置18 kg播種量、16 kg播種量、14 kg播種量。具體操作時,2020年4月20日對18 kg播種量、16 kg播種量、14 kg播種量樣地粗榧苗木皆噴灑葉面肥,噴灑肥料和頻率皆相同,具體為0.00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噴施頻率為1次/7 d,與此同時,采用0.5%尿素進行交叉噴施。進行結果統計時,在每個試驗區分別隨機抽取20株樣本,對其高度、地徑、分枝數進行記錄,以平均值為記錄依據。
2 結果與分析
通過不同施肥管理模式下粗榧苗木生長試驗,進行試驗結果統計,具體如表1所示。根據表1進行總結分析,具體如下。1)在同等施肥條件下,不同播種量下的粗榧苗木苗高、地徑、分枝各有不同,以加強肥料條件為例,18 kg播種量苗高最高,為34.1 cm,16 kg播種量次之,為33.2 cm,14 kg播種量最低,為29.2 cm。在地徑方面,14 kg播種量地徑最大,為0.50 cm,18 kg播種量次之,為0.48 cm,16 kg播種量最小,為0.45 cm。在分枝方面,18 kg播種量為4枝,16 kg播種量為3枝,14 kg播種量為4枝。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播種量導致的苗木數量不同,對于肥料的平均占有量也不相同,從而導致其生長情況各有不同。2)在不同施肥條件下的粗榧苗木生長情況各有不同,加強施肥有利于苗木生長。以18 kg播種量為例,加強肥料條件下的苗高、地徑、分枝分別為34.1 cm、0.48 cm和4枝;正常施肥條件下,分別為31.6 cm、0.35 cm和4枝;在不施肥只施葉面肥條件下,分別為28.9 cm、0.32 cm和3枝。由此得出,肥料可以為苗木生長提供所需養分,從而促進其快速生長。3)不同施肥量對于粗榧苗木生長過程中的各部分影響各有不同,其中,對分枝影響較小,對于苗高和地徑影響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因為苗木各部分對于肥料吸收方式不同、吸收能力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3 結論與討論
總體而言,施肥對于粗榧苗木生長具有影響,加強水肥管理和正常施肥條件下的苗木生長較好,苗高、地徑、分枝明顯高于只施葉面肥情況下的生長情況,證明肥料可以促進苗木生長,合理施肥是育苗的關鍵措施。不同的施肥管理對于粗榧苗木各部分生長情況影響各有不同,對苗高、地徑影響較大,對分枝影響較小,主要是因為各部分生長對于肥料需求量不同、吸收方式不同,從而影響實際效果。由此可見,為了促進粗榧苗木生長,應加強施肥管理,適當使用肥料。
在粗榧苗木育苗過程中,應根據苗木的生長需求,合理進行肥料使用,保證其生長所需養分充足;苗木生長的不同時期、不同部位對于肥料的需求各有不同,應針對性進行施肥,并合理選擇施肥方式,保證肥料吸收和利用,完成施肥后應及時開展澆水作業,避免發生燒苗問題。為了加強對苗木的施肥管理,促進其生長,可以進行苗木生長態勢和所需養分的動態化監管,及時根據其狀態,適當進行肥料施用,體現合理性。
參考文獻:
[1] 司倩倩,臧德奎,傅劍波,等.粗榧種子休眠原因及其解除方法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6,48(5):42-44.
[2] 李培.海南粗榧內生真菌高活性菌株F127的次級代謝產物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17.
[3] 金錢榮.大姚縣粗榧生境條件及分布現狀初報[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6,39(6):131-133.
[4] 翟劍,王霞.粗榧育苗技術試驗研究[J].現代園藝,2019(4):10-11.
[5] 馬洪濤.對林業育苗及苗木生長期管理技術的研究[J].農家科技,2019(1):15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