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高升



摘 要: 我國遠洋漁業的發展方興未艾,其中遠洋漁業的技術水平是決定性因素,遠洋漁業技術溢出是提高遠洋漁業技術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本文用DEA-Malmquist指數模型測度出遠洋漁業技術進步水平,基于2003—2018年七個遠洋漁業省份面板數據,以遠洋捕撈產量為因變量,用動態空間杜賓模型(SDM)實證分析技術進步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由于“諸侯經濟”效應和市場失靈,技術進步率和純技術效率沒有產生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由于示范效應和鄰里效應,規模效率產生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政策建議,積極發揮遠洋漁業協會的溝通交流作用等等。
關鍵詞: 遠洋漁業;技術進步;SDM模型;諸侯經濟;市場失靈
中圖分類號: F 326.4
文獻標志碼: A
The Analysis on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Technical Progress in China′sPelagic Fishery: Based on Dynamic Space Dubin Model
WANG Ying? GAO Sh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lagic fishery is in the ascendant, among which the technical level of pelagic fishery is the decisive factor, and the technology spillover of pelagic fisher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pelagic fishery.In this paper, DEA-Malmquist index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technical progress level of pelagic fishery,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seven pelagic fishery provinces from 2003 to 2018 year, taking the pelagic fishing yield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technical progress rate and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are empirically analyzed with dynamic spatial durbin model (SDM).Due to the “vassal economy” effect and market failure, the technical progress rate and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do not produce significant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due to “demonstration effect” and “neighborhood effect”, scale efficiency has significant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Policy recommendations, a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of The China Overseas Fisheries Associ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pelagic fishery; technology progress; SDM model; vassal economy; market failure
我國之所以要發展遠洋漁業,除了近岸漁業資源枯竭之外,更重要的是遠洋漁業是領土和領海之外的資源,可以在不減少本國自然資源和避免本國環境被破壞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利用地球漁業資源,在世界遠洋漁業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和體現。遠洋漁業對現代技術依賴性強(李涵和韓立民,2015),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之一。發達國家掌握了遠洋漁業的核心生產技術,擁有強有力的競爭優勢,我國遠洋漁業技術水平與日本和俄羅斯等遠洋漁業大國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發達國家為了保持更強的競爭能力和更多銷售硬件設備獲厚利,控制和封鎖遠洋漁業的核心技術,例如日本限制向中國出口船用超低溫技術設備、統一銷毀淘汰的舊船、炸毀退出作業的專業漁船并沉入海底等(向清華,2011);再如,日本和韓國不準他們的船舶企業向中國出口釣船,技術封鎖致使我國不能引進有效技術和購進新船(喬偉海,2002)。在遠洋漁業技術領域,國際上對我們進行技術封鎖,我們自身要加大遠洋漁業研發資金和人才的投入力度,除此之外,還有一條提高技術的路徑,即為遠洋漁業的技術空間溢出效應,鄰接省份的遠洋漁業產業在接觸中會有互相的技術空間溢出,這種提升遠洋漁業技術水平的方式不僅難以封鎖,而且省去了技術的研發成本,是一條值得重視且可行的提升遠洋漁業技術水平的方式。
1 研究進展
除了耕地產糧滿足人們食物需求之外,遼闊的海洋也是“藍色糧倉”和“海洋牧場”,蘊藏著巨量的滿足人們食物需求的漁業資源,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我國要“扶持和壯大遠洋漁業”,為此,相關學者對遠洋漁業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研究,但遠洋漁業技術空間溢出方面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
空間溢出效應方面的研究,周堃(2013)隨著地區經濟格局的發展演變,一個地區的產業發展更多的受到了周邊地區的影響滲透。有學者研究過海洋經濟的空間溢出效應,姜旭朝和趙玉杰(2017)使用空間杜賓模型實證分析了環境規制的海洋產業經濟增長的空間效應,趙玉杰(2020)使用動態空間面板模型實證分析了環境規制對海洋經濟技術效率的影響,徐敬俊等(2020)運用空間(SDM)計量模型研究了海水養殖漁業碳匯量的空間外溢效應,周磊等(2017)基于空間杜賓模型分析了淡水養殖業產業格局變化的影響因素,陳國亮(2015)借助Morans指數探討了海洋產業協同集聚的空間外溢效應。
亞當·斯密最早意識到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技術進步既可以通過改變要素本身實現,也可以通過改變要素組合實現(李堯,2013),由于信息不對稱,我國水產技術轉化率只有50%,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陳平南,2012)。祖岫杰等(2010)根據對吉林省漁民的調查,有34.06%的人回答通過和周邊養殖戶看樣學習獲得漁業技術 。Marshall(1890)在《經濟學原理》中指出外溢等同于外部性,技術擴散的正外部性也就是技術外溢效應(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本文的邊際貢獻,有學者研究了海洋產業、淡水漁業的空間效應,但還沒有學者使用空間杜賓模型實證分析遠洋漁業的空間溢出效應;大量學者認識到了技術因素對經濟發展和漁業經濟的重要作用,也認識到了技術的空間溢出的重要作用,但對遠洋漁業的技術空間溢出效應的研究還很少見,本文使用動態空間杜賓模型研究遠洋漁業的技術空間溢出效應,以彌補遠洋漁業研究的這個短板。
2 研究設計
2.1 樣本選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據資源稟賦理論,擁有海洋資源稟賦的地區有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我國沿海12省份和中農發集團都有遠洋漁業產業。姚麗娜和劉洋(2014)在比較2013年我國遠洋漁業競爭力時,采用了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廣西九省遠洋漁業數據,參考他們的研究樣本,本研究使用2003-2018年平衡面板數據研究遠洋漁業的技術空間溢出效應,數據來自《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04—2019)》,鑒于天津和廣西遠洋漁業數據在相應年份內的缺失,本研究所用樣本為去除天津和廣西之外的另外七省份。
2.2 技術水平的測評
高輝和吳昊(2014)用技術效率作為技術進步的代理變量,認為隨著地區間經濟合作的不斷加深,技術進步會逐步呈現正外部性即溢出效應。根據內生增長理論,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最終源泉,而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是反映技術進步的一個指標(騰玉華等,2012)。本文借鑒全要素生產率(TFP)方法測評我國遠洋漁業的技術進步,同時全要素生產率可分解為技術進步率(Techch)、純技術效率(Pech)和規模效率(Sech)三者的乘積。數據包絡模型(DEA)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的選擇要遵循全面性與重點性相結合的原則(朱春波,2008),同時鑒于遠洋漁業數據的可獲得性,產出指標選擇樣本各省遠洋捕撈產量(噸),投入指標選擇遠洋漁船功率(千瓦)和遠洋漁業從業人員數(人)。把投入產出數據輸入DEAP2.1軟件獲得技術進步率(Techch)、純技術效率(Pech)和規模效率(Sech),得出的技術進步值的統計分析見表1。
2.3 空間權重矩陣的選擇
空間權重矩陣是外生變量,現有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研究中基本使用三種矩陣:鄰接矩陣(0-1矩陣)、經濟矩陣和地理距離矩陣,三種矩陣各有優缺點和經濟含義,本文研究的遠洋漁業的空間技術溢出,大多通過遠洋漁業企業和遠洋漁船及其工作人員的直接接觸而產生,不接觸就難以溢出,所以選擇0-1鄰接矩陣更符合遠洋漁業經濟的實際情況。
Wij=1? (省域i與省域j相鄰)
0? (省域i與省域j不相鄰)
0? (省域i=省域j,對角線元素)
Wij為0-1鄰接矩陣,若遠洋漁業省份i與遠洋漁業省份j有共同的邊界,則Wij=1,意味著遠洋漁業省份i與遠洋漁業省份j相鄰,兩個地區具有空間相關性;反之,Wij=0;矩陣對角線上的元素,即省域i=省域j,由于是本遠洋漁業省份到本遠洋漁業省份的距離,所以賦值為0。
2.4 指標選擇與模型設定
2.4.1 變量指標的選擇
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一個省區的遠洋漁業產業的產出也就是模型的因變量用遠洋捕撈產量代表(單位:噸),并用Output表示。核心變量也就是本文要研究的遠洋漁業技術進步指標為上文DEA模型測得的技術進步率(Techch)、純技術效率(Pech)和規模效率(Sech)。控制變量方面,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資本和勞動力是兩個基本的投入要素,故在遠洋漁業產出的影響因素中,用遠洋漁船功率(vehicle)表示資本投入(單位:千瓦),用遠洋漁業從業人員數(labor)表示勞動力投入(單位:人);選擇漁業經濟總產值(fishgdp)反映各省漁業經濟的發達程度(單位:萬元);冷凍保鮮技術和冷鏈物流建設在遠洋漁業產業競爭力提升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只有有著完整的遠洋漁業產業鏈才能消化更多的遠洋捕撈產量,這方面的因素用水產品冷庫數量(cs)來表示(單位:座);我國資源配置的方式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為表示政府對遠洋漁業和漁業經濟的支持力度用水產技術推廣站(atps)的數量這個指標來表示(單位:個)。各指標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1。
其中,由于統計口徑的改變,2008—2018年遠洋漁業從業人員數由海洋漁業人口中漁業從業人員數近似代替;水產技術推廣站數量為水產站(專業站)和綜合站之和;再有,由于《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04)》未報告廣東省遠洋捕撈產量、漁船功率和從業人員數,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05)》和《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03)》數據依據算術平均法計算獲得;漁業經濟總產值為按當年價格計算,未消除通貨膨脹因素,正式回歸分析時消除物價影響。
2.4.2 動態空間杜賓模型的設定
地理學第一定律(First Law of Geography)指出所有事物都與其他事物相聯系,較近的事物的聯系性強于較遠的事物的聯系性(Tobler,1970)。形成空間相關關系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地理位置相鄰省份經濟活動等交流更便捷,產生空間溢出效應(李明文等,2020)。隨著學者逐漸認識到空間異質性和空間相關性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打破了OLS(Ordinary Least Square)方法獨立同分布的假定,普通的Panel Data計量模型不能全面反映生產活動的本質(肖小勇和李秋萍,2014)。空間杜賓模型不僅能分析因變量之間的空間關聯效應,而且能分析鄰接地區核心變量對本地區因變量的空間溢出效應;動態空間杜賓模型滯后3期回歸,不僅得出因變量的滯后影響,而且得出鄰接地區滯后因變量對本地因變量的影響,還能得出鄰接地區核心變量對本地區因變量的影響,但動態模型只適用于固定效應,不能使用隨機效應,同時固定效應估計可通過從模型中消除非觀測效應μi而解決模型部分內生性問題,所以本研究選擇動態(固定)空間杜賓模型,模型設定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
Outputit=λOutputit-1+ρWOutputit-1+α1Techchit+φ1WTechchit+α2Controlit+φ2WControlit+μi+γt+εit(1)
Outputit=λOutputit-1+ρWOutputit-1+α1Pechit+φ1WPechit+α2Controlit+φ2WControlit+μi+γt+εit(2)
Outputit=λOutputit-1+ρWOutputit-1+α1Sechit+φ1WSechit+α2Controlit+φ2WControlit+μi+γt+εit(3)
其中,W為鄰接空間權重矩陣,λ為遠洋捕撈產量(Output)滯后一期的回歸系數,ρ為鄰接省份遠洋捕撈產量滯后一期對本省遠洋捕撈產量的回歸系數,表示遠洋捕撈產量的動態空間溢出效應,α1 為本省遠洋漁業技術進步對本省的遠洋捕撈產量的回歸系數,φ1 為鄰接省份的遠洋漁業技術進步對本省的遠洋捕撈產量的回歸系數,表示遠洋漁業的技術空間溢出效應,α2 為本省控制變量對本省遠洋捕撈產量的回歸系數,φ2 為鄰接省份控制變量對本省遠洋捕撈產量的回歸系數,其中控制變量(Control)包括遠洋漁船功率、遠洋漁業從業人員、漁業經濟總產值、水產品冷庫數量和水產技術推廣站;μi為空間固定效應,γt為時間固定效應,εit 為模型新息(殘差項)。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技術變量分別為技術進步率(Techch)、純技術效率(Pech)和規模效率(Sech)。
3 實證結果分析
使用stata12軟件獲得回歸結果并整理在表2中。由于納入空間滯后項的空間杜賓模型不能直接反映變量間的邊際效應,要用偏微分方法將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按來源分解成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LeSage和Pace,2009)。直接效應表示本地區的自變量對本地區的因變量的平均影響,間接效應表示相鄰地區的自變量對本地區因變量的平均影響(張玄等,2019)。所以,本研究中主要分析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的回歸系數。
由表2分析,表中空間模型實證分析使用的矩陣為0-1鄰接矩陣,省份相鄰為1表示距離近,省份不相鄰為0表示距離遠;省份之間相鄰更容易產生遠洋漁業生產的合作與資源共享,省份之間不相鄰往往遠洋漁業生產各行其是而缺少生產要素之間的流動與配置。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三個模型的擬合優度分別為0.823、0.853和0.830,說明遠洋漁業的省內因素和省外空間溢出因素對本省遠洋漁業的產量變動的解釋度分別達到82.3%、85.3%和83.0%,模型整體解釋度非常高,模型變量選擇合理。
模型(1)中遠洋漁業的技術進步指標為技術進步率(Techch),DEA模型的技術進步率是指產業生產技術的更新換代;對于遠洋漁業比如具有導航和冷藏功能的遠洋漁船對老舊遠洋漁船的替換,提高了遠洋捕撈能力,這即視為遠洋漁業的技術進步率。模型中技術進步率(Techch)的短期直接效應的回歸系數為22456.34,且通過10%統計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說明技術進步率有效地提高了遠洋漁業的捕撈產量,遠洋漁船和漁具的推陳出新,捕撈效率極大提高。技術進步率(Techch)的短期間接效應為-6904.407,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鄰接省份的遠洋漁業捕撈技術的進步沒有對本省產生影響,這是因為遠洋漁業資源具有競爭性和公共產品屬性,鄰接省份提高捕撈能力會對本省產生競爭性。
模型(2)中遠洋漁業的技術進步指標為純技術效率(Pech),DEA模型的純技術效率是指管理模式的改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或運營模式的優化而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對于遠洋漁業的純技術效率的改進,包括優化船員與漁船配置而減少冗員,何時出海何處下網避免無效航行作業,捕撈與銷售如何一體化完成等。模型中純技術效率(Pech)的短期直接效應的回歸系數為143299.7,且通過1%統計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說明純技術效率的提升能顯著促進遠洋捕撈產量的增加,遠洋漁業企業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和運營模式的升級增強捕撈能力。純技術效率(Pech)的短期間接效應為746.575,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鄰接省份的遠洋漁業的管理水平的提升沒有對本省產生積極影響,這可能是因為遠洋漁業企業之間存在競爭,避免企業的管理技能外溢,持有“以鄰為壑”的同行觀, 各省遠洋漁業之間出現“諸侯經濟”現象(陳秋玲和于麗麗,2014),這不利于整個遠洋漁業產業的福利最大化,也是“市場失靈”的一種表現 。
模型(3)中遠洋漁業的技術進步指標為規模效率(Sech),DEA模型的規模效率是指評價主體保持適度規模,也即是最優規模,若規模過小沒有產生規模效應則處于規模遞增階段,若規模過大產生規模不經濟則處于規模遞減階段,當規模處于規模遞增到規模遞減的“拐點“時,是最佳規模階段。遠洋漁業產業或遠洋漁業企業規模過小則無法攤薄固定成本,單位遠洋捕獲量的凈利潤就低;規模過小無力購買大型先進遠洋漁船則捕撈效率低;規模過小遠洋漁業產業鏈無法形成,市場信息、冷鏈物流、遠洋漁業資源定位和漁獲物再加工能力任何一個環節的薄弱都會因“木桶效應”而限制遠洋漁業產業效益的發揮。模型中規模效率(Sech)的短期直接效應的回歸系數為50454.88,且通過5%統計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說明規模效率的提升能顯著促進遠洋捕撈量的增加,保持一定的規模才可發揮漁業產業的專業化和多樣化的正效應;創新理論大師熊彼特提出過大企業具備研究開發動力的重要命題,認為大企業比小企業更擅長技術創新(萬宇和慕永通,2013)。規模效率(Sech)的短期間接效應的回歸系數為42721.39,且通過10%統計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說明規模效率產生了顯著的外溢性,鄰接省份的遠洋漁業生產規模效率的提升可以促進本省遠洋捕撈量的增加,產生了正向的外溢性,鄰接省份擴大遠洋捕撈規模大批量作業會對鄰接省份產生強烈的示范效應和信息傳遞效應,使鄰接省份也依相同標準投入生產要素,從而使遠洋漁業作業單位直接進入適度規模區間,避免從小到大、從無到有的摸索過程,縮短成長周期和避免浪費,最終直接提高鄰接省份的遠洋捕撈產量。
同時,模型(2)和模型(3)spatial rho的值分別為0.261和0.208,且分別通過5%和10%統計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說明變量之間具有空間效應,使用空間模型是合適的。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因變量滯后一期(L1.Output)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489、0.760和0.516,且分別通過1%、1%和1%統計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說明本省上一年的捕撈產量的提升能顯著有利于本年捕撈產量的提升,隨著遠洋漁業捕撈技術的成熟和經驗的積累與豐富,遠洋漁業捕撈越來越能掌握技巧,盡管世界遠洋漁業資源也面臨衰竭問題,但我國的遠洋漁業捕撈潛力還有挖掘空間。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鄰接省份的滯后一期遠洋捕撈量對本省當期的遠洋捕撈量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05、0.178和0.008,但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鄰接省份的滯后一期的遠洋漁業的捕撈量沒有對本省當期的遠洋漁業捕撈量產生顯著影響,這多半因為時間滯后和區域距離而導致影響衰弱。
4 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使用動態空間杜賓模型實證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反映本省遠洋漁業技術進步的技術進步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顯著促進本省遠洋捕撈產量的提升;在技術空間溢出效應方面,技術進步率和純技術效率沒有產生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規模效率產生了顯著的空間外溢效應。為此提出相關建議:(1)發揮遠洋漁業協會的作用。雖然是全國性社會團體,但是非贏利性組織,為更好發揮遠洋漁業協會的作用,農業農村部、國家海洋局和財政部可聯合出臺政策為遠洋漁業協會的運作提供財政支持,補償遠洋漁業協會技術溢出的正外部性效應,使其外部效應內部化,從而激勵遠洋漁業協會更積極地發揮溝通交流作用。(2)遠洋漁業上市公司合作基礎上實現雙贏。我國遠洋漁業上市公司有中水漁業(000798,SZ)和開創國際(600097,SZ),公司之間的拖網船和金槍魚圍網船可以互相租借,同時都是國企上市公司,公司高管和技術人員可定期互調,帶動技術和知識的溢出。(3)借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遠洋漁業全球布局契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方向,各省遠洋漁業企業和從業人員積極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進行遠洋漁業合作,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在合作和交流中實現遠洋漁業技術進步的雙向溢出。
參考文獻:
[1] 李涵,韓立民.遠洋漁業的產業特征及其政策支持[J].中國漁業經濟,2015(6):68-73.
[2] 向清華.不同空間尺度下的遠洋漁業生產網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4).
[3] 喬偉海.堅持技術創新促進遠洋漁業發展——500噸超低溫金槍魚延繩釣船研制成功[J].漁業現代化,2002(1):41-42.
[4] 周堃.珠江三角洲城市漁業經濟空間集聚及其溢出效應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6).
[5] 姜旭朝,趙玉杰.環境規制與海洋經濟增長空間效應實證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2017(5):68-75.
[6] 趙玉杰.環境規制對海洋經濟技術效率的影響——基于動態空間面板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2020(1):56-63.
[7] 徐敬俊,張潔,佘翠花.海洋碳匯漁業綠色發展空間外溢效應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2):99-110.
[8] 周磊,陳志峰,徐學榮.我國淡水養殖業發展的空間變化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7(2):110-118.
[9] 陳國亮.海洋產業協同集聚形成機制與空間外溢效應[J].經濟地理,2015(7):113-119.
[10] 李堯.FDI技術溢出效應與農業產業組織演進[J].廣東農業科學,2013(5):209-211, 219.
[11] 陳平南.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面臨的問題和生產方式轉型[J].廣東農業科學,2012(20):128-130.
[12] 祖岫杰,李國強,劉艷輝,張譯丹,王戰蔚.吉林省漁民對漁業技術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2010(5):143-147.
[13]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London:Macmillan,1890.
[14] 姚麗娜,劉洋.我國遠洋漁業競爭力比較研究——兼對浙江省的解析[J].農業經濟問題(月刊),2014(7):94-102.
[15] 高輝,吳昊.技術空間溢出對省域能源效率差異的影響[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雙月刊),2014(3):90-94.
[16] 滕玉華,劉長進,王樹柏.FDI的技術溢出與農業生產率——基于中部省份的實證研究[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2(2):25-29.
[17] 朱春波.DEA在電網企業投入產出績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08(12).
[18] TOBLER W R. 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J].Economic Geography,1970(46):234-240.
[19] 李明文,王振華,張廣勝.農業政策對糧食生產技術選擇影響及空間溢出效應[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0,19(2):151-160.
[20] 肖小勇,李秋萍.中國農業技術空間溢出效應: 1986-2010[J].科學學研究,2014(6):873-881,889.
[21] LESAGE J, PACE R. k.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ics[M].New York:CRC Press, 2009.
[22] 張玄,冉光和,陳科.金融集聚對區域民營經濟生產率的空間效應研究——基于空間面板杜賓模型的實證[J].管理評論,2019(10):72-84.
[23] 陳秋玲,于麗麗.我國海洋產業空間布局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14(12):41-44.
[24] 萬宇,慕永通.基于演化經濟學的漁業技術進步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3(2):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