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人替課、代人簽到,可以說是大學校園里的常見病,豈料,最近更曝出“機器代刷”現象。某地公安偵破的全國首例“付費刷課”案件顯示,市面上有不少“黑客工具”通過對正規慕課進行數據抓取及破解,實現“刷課秒過”“考試改分”“提取試卷”等功能,而購買該服務的大學生遍布全國。
技術是把雙刃劍,我們享受著便利,也要警惕其中隱患。尤其教育領域,由于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以及巨額的利潤空間,一直是技術開發的風口。也因此,一旦管控稍有漏洞,就會亂象滋生。刷課平臺侵擾慕課是一例,還有各類拍照搜題軟件被異化為“抄作業神器”,作業打卡類App被嵌入兒童不宜信息,不一而足。
這些年,對技術應用跑偏現象的反思不少,家長和學校亦在嚴防死守。從實際情況看,要形成真正威懾,還得管得更嚴一些。以“付費刷課”為例,給在線教育平臺彌補漏洞,打上技術補丁固然必不可少,但相關部門及時介入,嚴懲背后作惡之人更為根本。
教育是高尚的事業,也是一個需要敬畏的行業。堵住技術應用跑偏的窟窿,才能讓技術成為年輕學子成長的助力,而非偷懶耍滑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