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某夫擔任青海省化隆縣石大倉鄉臺力蓋二村支部書記期間,因其在低保補助申請、發放等工作中存在違規操作,被包括冶某忠、冶某么在內的村民聯名控告。2014年10月15日,為解決雙方矛盾,經同村村民協調達成協議,約定由冶某夫自愿拿出10萬元現金、一只活羊補償冶某忠、冶某么及52名村民的損失,冶某忠、冶某么等人撤銷控告,冶某夫不再擔任該村支部書記。該10萬元現金被冶某忠、冶某么領取,扣除告狀費用后發給了本村52名村民。
2015年3月,經化隆縣石大倉鄉紀委調查,冶某忠、冶某么等人舉報內容部分屬實,給予冶某夫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冶某夫遂訴至法院請求依法確認調解協議無效,判令冶某忠、冶某么退還取得的不當得利10.65萬元,并賠償經濟損失2.12萬元。化隆縣法院一審判決被告冶某忠、冶某么返還冶某夫人民幣10萬元;駁回原告的其他訴求。冶某忠、冶某么不服,提起上訴。
海東中院認為,該“協議”形似合法,但實為冶某夫為規避法律責任而達成的協議,其性質屬于惡意串通,協議無效,遂依法撤銷一審判決,駁回冶某忠、冶某么的上訴請求及冶某夫的訴訟請求,并依法對冶某忠、冶某么的非法所得10萬元予以收繳。
馬文祥表示,該案的改判彰顯了人民法院對危害國家利益、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行為的否定性評價,對村干部公然違反廉潔履職規定的“零容忍”。同時從“是與非”“善與惡”的角度對本案類似“私了”的社會現象作出了價值判斷,通過該司法裁判,確立行為規則,指導和引領公眾在社會交往、處理利益關系時不濫用民事權利,將“法治”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行動指南。
(本版稿件綜合《法治日報》《現代家庭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