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利 李佳洋

教育神經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習科學,在近20年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初步的學科研究領域框架。情緒調控與腦的學習機制作為環境與腦學習機制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越來越受到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以及教育家學者的重視。情緒對兒童的身心發育、人格的建立、學習能力、道德的發展、共情能力、人際關系以及社會能力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提高對兒童情緒發展的認識有助于促進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全面發展。
與情緒調節有關的神經基礎
情緒是一個多水平、多維度、多變量參與的過程,情緒調節的發展是以神經網絡的發展為基礎的。與情緒調節相關的大腦神經網絡可以分為兩個主要的系統,一個叫作腹側系統,一個叫作背側系統。腹側系統主要負責個體情緒調節加工中與情緒喚醒以及動機性的加工過程的相關大腦區域,如杏仁核(Amygdala);背側系統則負責個體情緒調節加工中與主動的、有意識的情緒控制相關的大腦區域,如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不同的腦區對情緒的反應功能和程度不同:例如,杏仁核對驚恐和惡心等負面情緒刺激的反應更為強烈,而腹外側前額葉皮層(Ventr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會對威脅性刺激和厭惡刺激更為敏感。
如何促進兒童積極的情緒發展
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個體的大腦在一生中都會由于其學習經驗而發生顯著的變化,而大腦根據經驗進行的不斷適應環境的能力即為腦的可塑性。腦物理結構的變化是通過強化、減弱和消除原有神經聯結,產生新的神經聯結而實現的。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生物學研究者格林諾(William? Greenough)等研究認為,人類腦可塑性可分為兩種:經驗期待型(experience-expectant)和經驗依賴型(experience-dependent)。前者指的是遺傳傾向所引起的腦結構改變,發生于較早時期;后者是指面對復雜的環境發生的腦結構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在一生中都能發生。因此,在家庭教養過程中,父母要重視促進兒童積極的情緒發展,為兒童提供適宜的成長環境,促進兒童腦健康發育。
正確認識兒童情緒能力發展的年齡差異。有一項長期的追蹤研究表明,學前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兒童,其童年期與青少年期的社會能力較低,問題行為更多。腦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兒童剛出生時,只有成熟的皮下組織和最簡單的皮質區、較復雜的第二級和不完全成熟的第三級皮質區。此時,大腦皮質抑制機制不成熟,大腦皮質的興奮過程占優勢。約從4歲起,由于神經系統結構的發展,內抑制開始發展,兒童逐步控制自己的活動和情緒。隨著兒童皮質抑制機能的逐漸完善,兒童的興奮和抑制逐漸趨于平衡,兒童逐漸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傮w來說,兒童自控能力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強,呈現由低到高的發展趨勢,但在自控的具體因子上存在發展的關鍵年齡。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的謝軍研究認為,3-9歲兒童自控能力隨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發展的關鍵年齡明顯在3-5歲之間,5歲以后,總發展趨勢不再明顯,但各因素的情況有差異,如情緒控制發展關鍵期在5-7歲,堅持性發展的關鍵期在6-7歲,自制力發展的關鍵期在3-4歲和6-7歲,獨立性發展的關鍵期在3-4歲和7-8歲,動機控制發展的關鍵期在3-5歲,自覺性則呈波浪式發展。父母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需要認識到兒童自控能力的年齡基礎,在合適的時間給予其適當的引導。
正確認識兒童情緒能力發展的性別差異。腦成像的研究顯示,個體自控能力的發展具有性別差異,如男性在進行負性情緒調節時較少使用認知重評的情緒調節模式,而傾向于內隱的自動調節,表現為杏仁核激活降低;女性則習慣于引發正面的情緒體驗去減少負性情緒帶來的消極感受,表現為杏仁核得到激活。在對兒童的相關研究中,有許多證據支持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自我調節的能力要超過男性,如許多研究表明,女孩在社會性和行為控制上的得分都比男孩高,而在認知控制上相反。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系的張萍等對2~11歲兒童的自我控制發展的穩定性與變化及其性別差異的研究顯示,對于女孩來說,4歲時的自我控制顯著高于2歲時,4歲與7歲、11歲之間以及7歲與11歲之間的自我控制均無顯著差異;對于男孩來說,4歲時的自我控制顯著高于2歲時,7歲時顯著低于4歲,7歲與1l歲之間的自我控制無顯著差異。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發展心理研究所的周少賢等對3-6歲兒童自我控制的發展特點進行研究后發現,女孩中班時行為控制能力發展最好,大班時有所下降;男孩中班時行為控制能力最差,到大班時有所提高。
正確認識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情緒能力發展的重要性。父母控制模式是父母在教養活動中經常用以控制、管理兒童的較為穩定的行為方式,父母控制模式是影響兒童自我控制發展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在極端環境中長大、缺乏正常撫養經歷的兒童,其正常關系的剝奪會導致腦的化學物質產生相對持久的改變,而這些物質對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對于具有社會屬性的人類大腦來說,早期的社會經驗與基因因素在兒童腦發育和學習上同樣起著關鍵作用。父母對孩子的“接受—拒絕”作為一種穩定的教養行為,與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顯著相關。如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與接納、對孩子出現情緒時的即時反饋、與孩子及時的互動都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具有影響作用。研究顯示,兒童感受到父母溫暖的程度能夠顯著正向預測其認知情緒調節能力。正視情緒發展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有助于促進父母形成民主關愛型的教養方式,這也是建立溫暖和諧的親子關系的基礎。因為,尊重、接納和包容是父母創設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的基礎和前提;溝通、聆聽和協商是父母進行家庭教育所運用的重要方式。
正確認識教育環境對兒童情緒能力發展的重要性。情緒模仿是指對他人表情、聲音、姿勢等外在情緒表現的自動模仿。瑞典古都烏普薩拉大學的心理學者丁貝格( Dimberg Ulf)等使用面部肌電反應(Electromyography,EMG)技術探討情緒模仿的存在,結果發現,在不同情緒刺激下,個體會表現出不同模式的面部肌肉運動,快樂面孔下顴大肌的活動會增強,而憤怒面孔下皺眉肌的活動會增強,即個體無論是對情緒面孔產生有意識的或者無意識的覺察,這種面部肌肉的變化模式都會存在。研究顯示,積極的情緒往往有助于維持學生的注意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而負性情緒則往往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阻礙對問題的解決。當人處于巨大壓力中或強烈的恐懼中時,社會判斷力和社會認知力都會下降,這正是情緒調節引起的。因此,無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中,父母和教育者都要意識到自身的行為和語言中攜帶的情緒(如鼓勵或批評,熱情或忽視,重視或輕蔑等)會令兒童產生情緒模仿,進而影響其情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