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紅
摘 要:依法治國已經成為我國的治國基本方略之一,法治建設已經步入了正軌。小學生需要從小樹立法治觀念,尊重法律,遵循法律,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在法治教學內容選擇上,教師需要創立探究式、生活式教學,刑法、民法、行政法均要涉及,聚焦生活,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關鍵詞:依法治國;探究式;生活式;聚焦生活
如今,依法治國已經成為我國的治國基本方略之一,法治建設已經步入了正軌。法治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所以在小學課堂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已經成為一門新寵。但是目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狀還是存在諸般不可忽視的問題,教學內容也有待修改。下面筆者將對其作出詳細的闡述。
一、法治教學現狀
在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法治教學走進小學課堂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育局也明確把道德與法治課納入了小學教育的范圍,期待小學生從小遵守道德,樹立法治觀念,尊重法律,遵循法律,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但是,筆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雖然大多數學校在課程表里可以查詢到法治的相關課程,學生手里也有相應的教材,似乎法治教育在小學已經推行下來,但是筆者隨意采訪了幾個學生后發現,學校中法治相關的課程基本可以說是有名無實,教師在上面照本宣科,甚至經常被自習課或數學、語文課占用,某些家長和老師對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度不夠,非常支持這種現象,認為這是老師負責的表現。即使在法治課堂上,筆者也注意到多數學生心不在焉,甚至有的學生直接在課堂上做其他學科的作業。
筆者發現,大多數教師沒有經歷過與其他教師系統地教研,對法治教學的內容沒有深入的研究,往往處于講到哪里算哪里的狀態。筆者對此感到十分痛心。道德與法治知識是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中可以無盡受用的知識,是未來解決法律問題有力的武器,更是未來學習更深層哲學的基礎,在如今越來越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未來祖國的棟梁僅僅有一個很高的分數是遠遠不夠的,未來社會更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復合型人才。所以,筆者認為,這種情況急需改善。
二、法治教學內容選擇
一堂優秀的道德與法治課,離不開對內容的精心選擇。在加強法治課程宣傳,進行學生思想啟蒙的同時,如何讓法治課真正在學生日后的生活中發揮極大作用,而不是機械地灌輸知識,傳授一些成年人都會感到枯燥無聊的知識?如果道德與法治教育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壓力,那就得不償失了,這是教師和教育研究者、教材編寫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1.創立探究式、生活式教學
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和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而不是單純地學習書本上的一些法律知識,紙上談兵,這和在小學推行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例如,在多所中小學舉行“模擬法庭”進校園活動,將看似與中小學生遙不可及的案件審理帶入校園,讓小學生成為“法官”和“律師”,感悟整個案件的審理過程,讓小學生對法律有敬畏之心,這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有極大的益處。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利用好小組,展開對課本內容的學習。
2.刑法、民法、行政法均要涉及
筆者在與負責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老師進行探討時,對方曾言,學習法律離不開舉例,某些法律罪名似乎不適合在小學探討和科普,但是筆者表示不同意。在現代,大量的信息攜帶著網絡時代的巨浪席卷天下,小學生接觸到的案例已經很多了,如果現在的家長和教師總是避諱法律里面的與小學生相關的罪行,倘若某日學生真的遭受到了侵害,那么該如何有效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懲罰罪犯?所以,不可忽略有關的教育,否則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
對于小學生來說,適當的關于隱私權、姓名權、名譽權、繼承權、財產權、生命健康權、勞動相關的權利的科普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遭遇同學造謠毀謗,該如何應對并維護自己的尊嚴;自己的隱私,例如日記本被家長偷看是否違法;長輩逝世,財產該如何分配,分配不均該怎么辦;遭遇父母的虐待,該向誰來求助等。隨著法治建設的逐步推進,小學生在未來生活中必須學會應對。
3.聚焦生活,養成良好習慣
幼時讀《三國演義》讀得如癡如醉,再聽袁闊成老先生講《三國演義》時,為諸葛亮六出祁山而敗扼腕嘆息不止。但是現在印象最深的,是一代梟雄昭烈皇帝劉玄德死前的遺詔: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一直是筆者的座右銘。治安管理有關的法律幾乎涉及了學生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例如,在過馬路的時候不能闖紅燈,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不能大聲喧嘩,不可以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中小學生嚴禁進入網吧等。千里之堤尚且可以潰于蟻穴,從小缺少法治觀念,日后再難以糾正,不注意規范自己的言行,釀成大錯就再難回頭了。所以,在法治教育的內容上,要聚焦生活,教育小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結語
國無法不立,人無法不行。在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的大背景下,相信我國的法治教育會更好地推行,從娃娃抓起,樹立對法律的敬畏之心。
參考文獻:
[1]李霞.小學法治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J].科學咨詢,2018(20):79.
[2]魏金珠.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2020(3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