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俊
摘要: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既有利于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也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發展規模較小、產業結構單一、抵押物不足等問題,金融機構也未適時推出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金融支持缺乏必要基礎。為實現鄉村振興宏偉目標,金融機構必須結合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要求,多策并舉提供金融支持。文章簡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以及金融支持現狀,然后結合金融對農村集體經濟支持的難點,著重探討金融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集體經濟;金融信貸支持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有利于農民獲得更高收入,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金融是經濟的血脈,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同樣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機構要結合目前農村實際情況,創新金融產品和擔保方式,簡化辦貸手續,保證信貸產品與金融服務符合農村要求,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真正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打造有自身特色的優勢項目。
一、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及金融支持現狀
(一)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國家持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模逐步擴大。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對集體所有的各類資產進行全面清產核資,健全臺賬管理制度。2018年6月,農業農村部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進一步將其市場化主體地位明確下來,有利于村集體的內生經濟基礎增強。農村承包地確權及流轉、宅基地確權等改革的加速推進,村集體的外生財力增強。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資產變資源、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簡稱農村“三變”)的趨勢更加明朗,將有力促進集體資產經濟功能的發揮和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融資活動創造了條件。
(二)金融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現狀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農村一直是被各金融機構爭奪的藍海市場。自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以來,各金融機構傾其財力人力,想法設法營銷村集體經濟開立基本戶,深入推進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互聯網媒介,共建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平臺,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相關投融資服務。筆者所在單位率先開通三資管理平臺,與當地政府合作推出鄉村振興貸產品,走在了各金融機構的前列。
鄉村振興要重視金融的作用,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不言而喻,但目前金融機構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信貸支持仍處在萌芽階段,支持現狀并不理想。
二、金融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的難點
(一)金融支持缺乏法律依據
2018年,我國首次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頒證,確認了其市場主體地位,民法準則和民法典賦予其特別法人的民事主體地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這一市場主體在頒證前,長期與村委會共存,在產權改革過程中法律地位不明確、治理結構不健全、村委會和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劃分不清晰以及管理不規范,銀行在為其提供信貸服務時,對其財務報表和注冊資本等問題較為困惑,加之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破產清算不明朗,金融機構產生了畏難情緒,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法的缺失,法律的缺失導致銀行相關信貸產品不能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僅對部分農業發達省份適用。
(二)金融支持缺乏產業項目支撐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頒證前,過多行使村委會職責,受限于當地環境發展,農業產業單一,一無村辦集體企業,二無集體掌控資源,三無集體財產,四無集體收入,形成事實上的“四無”空殼村,特別是缺乏帶動型產業引領和骨干型企業支撐,集體經濟收益渠道單一,實力薄弱,自主創收能力差,可持續性不強,后續發展乏力。部分村在項目選擇上,路徑不寬、同質化現象嚴重,項目起點低,產業無特色。以呂梁地區為例,全市13個縣中省定以上貧困縣占比高達69%,政府核定的5086個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經營性收入超過30萬元的村不足6%。部分村集體經濟組織剛登記辦證就向銀行申請貸款,申請業務為新建項目,缺乏產業支撐基礎。
(三)金融支持自身存在局限因素
現在很多金融機構未真正意識到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意義,過于關注商業化利潤,現有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在支持農村集體經濟時不僅收益不高,也承擔著較大風險,導致很多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上信心不足。現階段農村信貸主體大多為農戶、個體工商戶、農村小企業、合作社等,在開發金融產品時也首要考慮其需求,農村集體經濟有一定特殊性,現有的金融產品難以適用。在農村金融大環境影響下,農村集體經濟無法享受到完整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也難以把握工作著力點,尤其是對土地資源、組織能力和運作模式等方面存在不清晰的現象。
三、金融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經濟興,金融興;金融活,經濟活”的重要論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鑒于目前金融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的如上問題,研討金融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顯得尤為重要,應從以下方面深入探究。
(一)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
隨著農村“三變”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接近尾聲。當前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缺乏領導力、資產權屬邊界不清晰等問題亟待解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工作迫在眉睫。立法工作的完成將是金融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根本和保障。
(二)加快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推動農村各級產業的融合與發展,是鄉村振興面臨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一是新產業加快發展。近年來,適應農業多功能開發和城市居民消費升級和體驗需要,科技、人文、旅游等因素日益與農業農村結合,產生了許多新的產業。二是農村產業加速融合。在新產業不斷發展的同時,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業與二三產業加速融合。三是產業發展園區化。為促進要素集聚、資源集約,提升農村產業發展質量,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等各類產業園區建設力度。產業融合發展為銀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項目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