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朱穎逸 董璐 呂偉波 顧懷飛 胡苗苗 馬筱君 王燕
1 上海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201203;2 上海市浦東新區唐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210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鍛煉在疾病的綜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1]。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已成為一個公共健康問題,而隨著糖尿病患病率的日益增加,在糖尿病人群中鼓勵體力活動和定期鍛煉更顯得尤為重要[2]。3 項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聯合運動療法和飲食療法比藥物治療更能有效預防糖尿病[3]。Bricca 等[4]的研究提出,不運動和慢性病之間存在“惡性循環”,運動療法的積極作用可能破壞全身炎癥的“惡性循環”,從而改善慢病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在此背景下,我國糖尿病管理正面臨患病人群及合并癥人數增加、運動管理推廣受阻等問題,如何優化糖尿病運動策略,保障自我管理的實現[5]是研究人員面臨的新課題。因此,研究基于Cite Space 可視化軟件,對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國知網)和Web of Science(簡稱WOS)相關文獻進行聚類分析,了解當前國內外糖尿病運動研究現狀,響應健康中國號召[6],為建立健康促進政策體系和推進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宏觀視角,同時為今后糖尿病運動研究提供更清晰的方向。
1.1 數據來源 國內數據在CNKI 檢索核心期刊、CSSCI 和CSCD 數據庫所收錄文獻,通過專業檢索式“SU=‘糖尿病’AND SU=(‘運動’+‘身體活動’+‘體育’+‘強度’+‘訓練’+鍛煉’)”后得到758 條文獻記錄,手動剔除新聞報道、會議通知等,最終得到648篇文獻。國外數據在WOS核心合集數據庫中檢索,具體檢索策略為“TS=(“diabetes”)AND TS=(“sport*”OR“exercise*”OR“training”OR“physical activity”OR“exercise therapy”OR“exercise movement techniques”OR“exercise tolerance”),選擇文獻類型為“article(論文)”、語種為“English(英語)”,檢索文獻25 301 篇,進一步手動剔除新聞報道、無關文獻,總計8 572 篇文獻,可視化分析最后得到8 525 篇國外文獻。合計共檢索獲取國內外樣本文獻9 173篇,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1年1月9日。
1.2 研究方法 采用Cite Space 5.7.R1 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將CNKI 文獻記錄轉換格式后導入,之后直接導入WOS 文獻記錄,設置時間節點為1 年,設置閾值為top 50 per slice。將author、institution、country、key words 等內容作為節點,繪制圖譜后進行分析。
2.1 國內外發文量差距顯著 圖1 示,國內外發文量均呈上升趨勢。自2004 年后,國內發文量較前出現顯著上升,仍在持續穩步上升中;國外發文量增長幅度明顯,分別在2007 年、2013 年、2019 年出現高峰期,且與國內相比,差距也逐步加劇。

圖1 國內外糖尿病運動研究文獻的分布
2.2 國內外作者間合作關系均較弱 如表1 可見,國內生成603 個節點,756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4 2的知識圖譜,發文量最多的是吳毅,發表文章17 篇,由普賴斯定律計算公式得出M=0.749×1/2Nmax(Nmax 指最高產作者的發文數量),國內高產作者閾值為6.367,可見國內發文量大于6 篇即為高產作者,統計發現,高產作者總發文量為161 篇,占比約24.85%;國外生成1 355 個節點,2 706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2 9的知識圖譜,發文量最多的是Riddell MC,發表文章54 篇,由普賴斯定律得出國外高產作者閾值為20.223,因此國外發文量大于20篇的作者即為高產作者,經統計發現,高產作者的總發文量為313 篇,占比為3.67%。由上述可見,國外發文量遠遠高于國內,高產作者發文量是國內高產作者的3 倍,但是國外高產作者發文占比小于國內,同時國內外作者合作網絡密度值均較低,可見國內外作者科研合作關系較弱,國內外尚未形成一批高產和高影響力的核心作者及研究團隊。

表1 國內外糖尿病運動的發文量高產作者統計(前5位)
2.3 國內機構合作不及國外密切 從發文數量看:由表2 可知,中國發文量遠遠少于國外,排在首位的是哥本哈根大學,共計177 篇,提倡運動和飲食對于降低糖尿病風險的聯合效果[7],主要研究骨骼肌促成糖尿病患者的機制[8-9]和各種運動形式及強度的干預效果[10-11];國內居于首位的是揚州大學體育學院,共計15 篇,主要通過運動試驗探討有氧運動的機理,排名第2 位的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則集中于中老年群體[12]、肥胖人群[13]、有氧運動[14-15]的干預效果。我國在糖尿病運動方面機構發文數量遠低于國外。

表2 國內外糖尿病運動的高發文研究機構統計(前5位)
從機構性質看:國內以醫院和高校為主,國外則以高校為主。研究機構均較單一,主力仍是醫院臨床科室、醫學院和體育學院,尚未推動學科交叉進一步縱深發展。
從分布地域看:國內以江蘇、上海、南京為主,多集中在東、南部發達地區,國外多集中在北歐、美國、澳大利亞。
從機構合作圖譜看:國內網絡節點數量為444 個,機構間連線數量為262 條,機構合作網絡密度0.002 7;國外節點數量為871個,連線數量4 026條,機構合作網絡密度0.010 6。由此可見,國內機構合作不及國外機構間合作密切,同時國內外合作密度都很低,機構間合作需進一步增進。
2.4 關鍵詞共現分析 以“key words”為節點類型分別對中英文文獻進一步分析,中文文獻生成631 個網絡節點,1 830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9 2的知識圖譜;英文文獻分析生成了1 008個節點,15 110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29 8的知識圖譜。分析發現關鍵詞主要關注:糖尿病類型、運動方式和結局指標這3類。見表3。

表3 國內外糖尿病運動的關鍵詞共現統計及中心度(前10位)
2.4.1 糖尿病類型聚焦不同病種和不同人群 國內關注人群具體集中于2 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和不同糖尿病并發癥的中老年、肥胖群體。國外關注人群除2 型糖尿病外,聚焦于肥胖、青少年、兒童、成人及老年人等不同年齡段的運動現狀。
2.4.2 有氧和抗阻運動為主要運動方式 運動療法中,國內有氧運動研究占比較高,其次是抗阻運動、太極拳運動、八段錦,聯合運動相關研究較少;而國外明顯更關注抗阻運動和力量訓練,也有少量研究關注瑜伽。
國內運動具體措施中的時間、強度、最大攝氧量、心肺功能等仍在進一步探討;國外則關注糖尿病運動中的能量消耗、存在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合并肌少癥等的運動挑戰。同時國內外研究均發現,運動療法與飲食、常用降糖藥物、健康教育聯系緊密。
2.4.3 生命質量列入重點關注的結局指標 國內外研究結局焦點除血糖、胰島素抵抗、血脂、糖化血紅蛋白等糖脂代謝指標和體質量、血壓等體質指標外,側重于糖尿病群體依從性、生活質量及自我效能的探究。
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是維持良好運動的保障。張會君和解杰梅[16]在對2 型糖尿病出院患者為期1 年的隨訪中發現,依從性的影響因素與戶籍類型、經濟水平等無關,關鍵在于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對糖尿病基本知識的了解程度。張京慧等[17]對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運動干預發現:規律、長期的強化運動治療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通過緩解負性情緒可以提高患者依從性,利于高水平運動的實現。由此可見,文化水平和普及糖尿病運動知識在有效提高依從性的同時,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是防治患者糖尿病癥狀的關鍵措施。
國外對結局指標的探究中額外發現運動療法與糖尿病間存在的關聯,如:7 d劇烈運動訓練在改善2型糖尿病的胰島素作用方面效果明顯[18];運動試驗后的最大心率恢復可以作為預測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指標[19]等。
2.5 國內外關鍵詞聚類側重點不同 國內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后,主要標簽有:“#0糖尿病”“#1有氧運動”“#2運動”“#32型糖尿病”“#4游泳訓練”“#5血糖”“#8飲食控制”等,見圖2。
國外高頻關鍵詞聚類的主要標簽則有:“#0 insulin sensitivity”“#1 prevalence”“#2 self-efficacy”“#3 sarcopenia”“#4 type 1 diabetes”等,見圖2。

圖2 國內外糖尿病運動的關鍵詞共現圖譜
國內外對比可見,一是運動方式(有氧/抗阻)的研究側重點不同;二是糖尿病側重類型(1 型/2 型)不同;三是國外更關注糖尿病自我管理與自我效能方面的探討。
2.6 關鍵詞突變度國內中文共檢測出10個突現詞,見圖3。糖尿病患者始終是主要關注人群,自2002 年開始“非胰島素依賴型”和“運動療法”同步突現,可見運動療法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選治療手段。抗阻運動作為一項新型健康管理方法,自2015 年開始突現持續至今,成為一大研究熱點,可進一步探究其機制和安全保障,但干預方法在動機、時機、強度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20],值得進一步探究。
國外英文檢測出25 個突現詞,見圖3。“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強度最強,與國內研究點有差異;突現關鍵詞中,“prolonged exercise”“rat skeletal muscle”早期即關注運動療效,較國內發展相對成熟;其關注焦點集中于代謝機制探討,“metabolic control”“insulin””metabolism”“lipoprotein”“body fat distribution”等。后續研究中我國可進一步加強不同運動干預的方式探索及機制方面的研究。

圖3 國內外糖尿病運動突現關鍵詞
3.1 糖尿病運動療法的個性化探索 運動作為主要的關鍵詞、聚類標簽和突現關鍵詞,大量樣本文獻強調其個性化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針對糖尿病的不同類型的運動建議。張獻博等[21]的聲明中,分別提出了針對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體力活動和運動建議:其中指出,中老年群體可進行2~3次/周的抗阻運動或柔韌性練習,同時關注老年群體或合并并發癥群體的活動環境不宜過潮和過熱;鼓勵孕前和孕期進行有規律的中等強度運動,特別是孕前體質量指數大于25 kg/m2的肥胖者;建議糖尿病前期人群和高危群體通過至少150 min/周的運動聯合飲食的結構化干預來預防及延緩糖尿病的進展,強調運動處方的針對性和個性化,但大量臨床原始研究仍存在欠缺。對于肥胖人群而言,Lee 等[22]指出,在沒有體質量減輕的情況下,長期鍛煉后內臟脂肪以及骨骼肌脂質減少較不肥胖人群效果更顯著。郭明蕾和程梅[23]同樣通過對10 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肥胖者5 名)進行有關運動療法的質性訪談發現,運動療法不能有效實施的關鍵因素是認識不足,但也同樣存在個體化和多樣化的需求。由此可見,對于糖尿病運動療法的個性化探索和普及存在缺口,仍需進一步研究。
其次,糖尿病運動強度的選擇缺乏指南性指導。關于中老年群體國內運動強度的研究中存在爭議。周慶等[24]指出,選擇合適的運動強度是老年患者運動治療的關鍵,提倡最大氧耗量為40%~45%的較低運動強度(50~70 m/min),即可達到降糖目的;胡江平等[25]提倡混合強度干預模式,他們在通過12 周的干預后,發現最大心率60%的有氧組血脂改善的變化幅度較小,20 min 60%最大心率強度+30 min 75%~80%最大心率強度+10 min 60%最大心率強度的混合強度干預較單一的運動強度運動效果和依從性更好。由上述可知,目前在運動強度的選擇方面缺乏科學、可操作性的指導方案和手冊[26],建議運動前用靶心率、代謝當量或主觀用力計分法來計算并確定運動強度,同時要考慮安全性和有效性[27]。
最后,不同運動方式的結局收益不同。運動干預手段多樣,有氧運動作為經典運動療法效果顯著,備受推崇,同時抗阻運動自2015 年第62 屆美國運動醫學年會以來也成為運動科學研究的一大熱點,國內有研究證實,抗阻運動組在改善糖脂代謝水平與有氧運動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為運動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28]。基于運動方式效果優勢的權衡,聯合運動方式進一步推廣,它避免了運動的單一性,增強患者依從性[29],有氧聯合抗阻運動[30]在輔助提高藥物治療的同時,同樣改善血糖能力和體質健康水平,但由于缺乏個性化,后期療效逐漸減弱。
Marcus等[31]通過對有氧聯合抗阻運動和單純有氧運動的糖尿病運動訓練結果的比較發現,聯合運動對體質量指數和大腿瘦肉組織有明顯改善,可作為提高靜息代謝率、蛋白質儲備、運動耐受性和功能移動性的手段。Maiorana等[32]指出,聯合運動能刺激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功能全面改善。Balducci等[33]發現,長期高強度(最好是聯合運動)訓練能獲得顯著的抗炎作用。Jorge 等[34]發現,抗阻運動和聯合運動可以增加胰島素受體底物-1的表達,從而更利于代謝控制。Brankston 等[35]通過抗阻運動干預發現,其有助于避免超重妊娠糖尿病婦女的胰島素治療。聯合運動是糖尿病患者運動方式的較優選擇,但同時要注意聯合運動方案的有效構建和實施在確保其療效方面十分重要。
3.2 推動學科交叉創新 學科交叉是當代科學發展下勢不可擋的趨勢,廖小利等[36]著眼于護理學科的角度,提出了在健康服務背景下,跨學科、多學科實踐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Urzeal? 等[37]的研究早期將跨科技醫療引入兒童1 型糖尿病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患兒生活質量。對于護理學科而言,張艷和姜安麗[38]通過對美國10 所大學匯總分析得出,護理教育常與工商管理、公共衛生、信息技術專業進行聯合培養;馬佳楚和商臨萍[39]的研究同樣得出了相似結論,認為基礎醫學及工程與材料科學領域也與護理學相關。由此可見,護理經濟學、護理信息學為交叉領域新興學科。臨床中,使用跨學科的方法管理患者,其總體目標是提高結果,并已被證明在其他醫學領域是有效的[40],這突出了跨學科在應對臨床患者方面改善護理、成本和潛在結果的機會[41]。
如今,糖尿病運動領域臨床實踐研究應用缺乏[42],基于大數據助力下[43],加強與管理、信息、基礎醫學等學科合作是大勢所趨,急需開展交叉學科的大量原始創新研究[44]。
本研究利用Cite Space 軟件,通過對國內外糖尿病運動研究發展規律的可視化分析,為護理工作者提供糖尿病運動護理研究的軌跡、熱點和趨勢。張明凱等[45]同樣對于我國2 型糖尿病的運動干預現狀進行了可視化分析,但數據來源僅限于CNKI,本研究則是在國內外現狀的基礎上進行對比分析,同時將范圍擴大至糖尿病群體。體育活動和鍛煉作為血糖控制和整體健康管理的一部分,應向所有糖尿病患者推薦,具體的建議和預防措施隨糖尿病的類型、年齡、運動類型和相關并發癥的存在制訂個性化措施[46]。最后,行為改變策略可以促進終身體育活動的應用和維持,因此糖尿病運動知識的宣教必不可少[47]。未來可進一步加強不同運動方式的個性化、運動理論機制、作者和機構間合作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