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曉芳 杜相珠 耿煒 王微 馬悅
1 河北省邯鄲市第一醫院陪送中心 056001;2 河北省邯鄲市第一醫院綜合內科 056001;3河北省邯鄲市第一醫院神經外三科 056001;4河北省邯鄲市第一醫院婦產科 056001
尿路感染在感染性疾病中列第2 位,僅次于呼吸道感染[1]。其中,留置導尿管期間尿路感染占醫院獲得性感染的40%~50%[2]。留置導尿管的患者尿路感染的風險高,而尿培養是確定尿路感染的重要指標,因此,標本采集規范化是準確、及時地向臨床提供正確檢驗結果的基礎,若標本采取或處理失當造成污染,不但細菌培養的結果毫無意義,甚至會給臨床誤導[3],延誤治療時間。本研究通過延長尿管夾閉時間、集尿袋增加采集膠塞、改變集尿袋夾閉閥位置、嚴格無菌操作、于采集膠塞處采集標本,提高了標本采集的成功率和合格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邯鄲市第一醫院泌尿科2019 年1 月至12 月留置導尿管并送檢尿培養的患者,共計665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考組和試驗組。參考組332 例患者中男176 例、女156 例,年齡范圍為38~69 歲、年齡(54.23±5.18)歲;試驗組333 例患者中男189 例、女144 例,年齡范圍為37~70 歲、年齡(55.18±5.2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1)納入標準:患者年齡范圍為18~80 歲;具有清晰意識,能自覺配合各項操作;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精神病史者;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患者;合并腎衰竭患者。本研究經邯鄲市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本研究標本采集依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4]。(1)準備工作。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告知尿培養采集的重要意義,并請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對采集尿培養標本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患者及物品的準備、采集流程、采集方法、實驗的目的和意義。物品準備包括碘伏溶液、20 ml無菌注射器、7號無菌針頭、無菌手套,均采用統一尿培養皿。(2)采集方法。兩組患者均采集晨尿,采集完畢后立即送檢。
1.2.1 參考組 采用普通一次性集尿袋,夾閉閥位置不做要求。在夾閉導尿管2 h后,以導尿管與集尿袋接口為中心,碘伏消毒直徑5 cm的管道,消毒2 次分別待干,醫護人員戴無菌手套,斷開尿管與集尿袋接口,棄去10 ml 尿液后,用尿培養皿收集中段尿5~10 ml立即送檢。
1.2.2 試驗組 集尿袋在與導尿管銜接處設有采集膠塞,把集尿袋的夾子移至尿管端并夾閉。在夾閉導尿管4 h后,以采集膠塞為中點,管道表面各消毒2 次待干,醫護人員戴無菌手套,20 ml 無菌注射器銜接5 ml 針頭,垂直穿進采集膠塞,抽取10~15 ml尿液棄去;更換20 ml無菌注射器銜接5 ml針頭,再次穿刺抽取尿液5~10 ml,注入尿培養皿立即送檢。
1.3 評價方法(1)采集成功率的判定。以1 次采集尿培養成功者判斷成功率,凡是2 次及以上采集成功的尿培養,均不計為成功率。(2)標本合格率的判定參照《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5]。培養結果為1 種細菌生長且細菌數≥105cfu/ml,為真性細菌尿;細菌數104~105cfu/ml為可疑陽性,重留標本復查,培養結果為1 種細菌生長,判斷為真性細菌尿,否則判斷為污染;<104cfu/ml 為可能污染,重留標本復查,參考細菌種類和抗生素應用情況判斷,培養結果為2種細菌生長,參考1種細菌生長的細菌數量并重點參考細菌種類判定,培養結果為3 種細菌生長直接判定為污染。(3)采用自制量表評估患者滿意度,自制量表采用打分制評價,≥95分者為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統計分析采用SPSS 13.0 軟件完成,采集成功率、合格率和患者滿意度屬于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尿培養效果比較 由表1 可見,試驗組患者的尿培養成功率、合格率明顯高于參考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參考組患者滿意度為83.7%(278/332),試驗組患者滿意度為91.9%(306/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341,P=0.001)

表1 兩組留置導尿管患者尿培養效果比較[例(%)]
2.2 標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 對兩組不合格標本進行分析,主要是標本量不足、污染標本、假陽性3類。表2結果顯示,參考組不合格標本主要為污染,試驗組不合格標本主要為假陽性,兩組不合格標本分類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975,P<0.001),結合病例分析原因,參考組污染標本主要為會陰污染所致,而試驗組有效避免了污染的概率,提高了標本的合格率。

表2 兩組留置導尿管患者尿培養不合格標本比較[例(%)]
2.3 污染標本菌譜分析 參考組46 例污染標本中大腸埃希菌21 例、白假絲酵母菌8 例、熱帶假絲酵母菌9 例、肺炎克雷伯菌4 例、糞腸球菌3 例、銅綠假單胞菌1 例,試驗組3 例污染標本中肺炎克雷伯菌2 例、銅綠假單胞菌菌1例,由此可見,分離導尿管和尿袋采集尿培養,是造成標本污染的主要原因,試驗組通過改良采集尿培養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標本采集的成功率和合格率。
目前尿培養的采集方法在臨床工作中均無統一標準和規范,尿培養的采集成功率和合格率存在很大隱患。(1)成功率。留置導尿管患者,尿管每隔2 h 開放1 次,尿培養均采集晨尿,患者夜間液體入量明顯減少,尿液生成量少,晨間夾閉2 h尿管并不能使膀胱充分充盈,且尿管前端懸空于膀胱內,不能處于尿液液面下,因此按常規采集方式,很難采集到標本或采集夠標本量。(2)合格率。①由于膀胱內尿液生成量少,采集到的標本可能為尿管內儲存尿液,尿管內的定植菌會影響結果的判讀。②采集方法目前各不相同,如斷開集尿袋采集標本,無菌操作要求較高,會陰處的細菌會污染標本。如穿刺采集標本,操作不當會刺破固定尿管水囊,造成尿管脫出,不但增加患者痛苦,同時浪費醫療資源。③如果集尿袋夾閉閥夾閉位置遠離采集膠塞,抽取尿液中有集尿袋管路中殘留尿液,影響標本結果的真實性。
有研究報告,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高于非留置導尿管患者[7]。對于泌尿系統感染患者而言,尿培養、藥敏試驗在臨床診療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能確定致病菌的類型,為患者治療提供科學依據。合格的尿培養標本是保證檢驗結果可靠性的前提,不合格的尿培養標本不僅浪費醫療資源,耽擱診療時間,而且影響醫生判斷,造成患者不合理用藥和增加醫療負擔。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尿液樣本污染的風險較大,例如患者憋尿準備不充分、體位不當、采集方法不規范、尿液接觸手部、沒有及時送檢等[8]。實踐表明,尿液標本在采集過程中,污染率達到1%~31%,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采集留置尿管患者尿培養標本的方法教科書上無統一的標準和流程,而臨床工作中不同科室和不同護理人員有不同的方法,沒有操作規范,改進尿培養的采集方法,已成為從業人員應該關注的重點。
目前,國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尿培養采集進行管理:(1)改變尿液排序、收集方法和儲存尿培養來提高標本準確性[9-10];(2)通過視圖、宣教提高正確采集尿培養的依從性[11];(3)英國指南指出,采集尿培養前更換導尿管[12]。另外,對尿培養的效用進行研究,結論為只針對高危人群做尿培養。而留置導尿管的患者均為高危人群,國外并未對留置導尿管患者尿培養采集流程給予研究。國內主要研究范圍是通過尿培養結果,確定不同人群、不同病種尿路感染的菌群[13-14]。尿培養的采集主要針對自行采集的患者,給予不同會陰清潔方式,對尿培養采集的結果進行分析。留置導尿管采集尿培養的方式,相關論文報道,據尿道口5 cm處,于尿管上穿刺采集[15-16]。其方法會造成尿管固定水囊破裂,尿管脫出,不適用于臨床工作。
本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晨尿夾閉尿管時間延長1倍。傳統采集尿標本夾閉尿管1~2 h,由于夜間患者攝入量少,加上尿管前段水囊支撐,如果膀胱內尿液不夠充分,很難達到留取中段尿液的量,傳統采集方法采集失敗率為35.1%,不但浪費醫療資源,也延誤患者診治時間。改良采集尿培養方法后,患者留取尿培養的失敗率為9.8%,成功率提高了25.3%,不僅為患者的治療爭取了時間,也節約了醫療耗材、減少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2)留置導尿管是最常見的侵入性操作,醫護人員操作不當會增加院內感染的概率[17]。改良采集尿培養的方法,采用不分離尿管和尿袋,保證了集尿系統的密閉性,減少了患者泌尿系統及外周環境對尿培養標本的污染,避免了假陽性率的出現,同時減少院內感染概率。(3)采用設置采集膠塞的集尿袋,這樣避免了以往在尿管上穿刺造成的水囊破裂,導致尿管廢用,減少了患者置管的痛苦和感染的風險,也減少了侵入性操作和醫療費用的增加。(4)夾閉集尿袋時,移動夾閉閥至采集膠塞處,減少了操作中抽取集尿袋管路中殘余尿量。(5)操作全程嚴格無菌操作,戴無菌手套,避免采集過程中因操作原因引起標本的污染,從而提高標本采集的合格率。
綜上,通過改良留置尿管患者尿培養的采集流程,不僅提高了尿培養采集的成功率,更能避免標本的假陽性率,在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的同時,為患者的及時診治提供了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