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
安徽省明光市人民醫院腫瘤科 239400
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腫瘤之一,原發于直腸黏膜,發病部位為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高危發病人群為40~80 歲的男性[1]。該疾病無特異性,容易被診斷為一般胃腸疾病,確診時多已經進入晚期。進展期直腸癌即中期向晚期擴散,需盡快給予治療[2]。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直腸癌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目前開腹直腸癌根治術技術較為成熟,醫生掌握程度也較高[3-4]。但是該術式具有創傷大、痛感明顯、預后差等明顯缺點。腹腔鏡技術在我國外科手術中應用廣泛,本文旨在探討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進展期直腸癌的效果,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⑴均符合《腫瘤醫學》中關于直腸癌的診斷標準;⑵完成手術且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⑵合并精神障礙;⑶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⑷合并重要器官質變性疾病。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 年12 月明光市人民醫院收治的進展期直腸癌患者60 例,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范圍55~78 歲,年齡(67.42±2.39)歲;TNM 分期(腫瘤淋巴結轉移分級):T3 期16 例,T4 期14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范圍55~76 歲,年齡(68.31±2.17)歲;TNM 分期:T3期16例,T4期14例。兩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明光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相關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開腹手術:常規麻醉后取躺臥位,以下腹正中為切入點行10 cm 切口,常規游離腸段及周圍腹膜后清除病灶及周圍淋巴結,將腫瘤5 cm 左右處的腸管切斷吻合后置入引流管,最后縫合即可。
觀察組行腹腔鏡下根治術:全身麻醉后取截石位,以臍患上緣為切入點行一切口并建立人工氣腹,觀察患者腹壓并于11~16 mmHg(1 mmHg=0.133 kPa)時將腹腔鏡置入作為觀察口;以腹直肌緣平髂棘水平做左右兩切口為操作口。超聲刀置入后切開結腸腹膜,對腸系膜下動脈進行解剖后根部離斷。使用腹腔鏡觀察病灶大小、浸潤程度等,隨后游離周圍血管、直腸等,觀察病灶與肛門之間的距離后取直腸較遠端為預切處,將無菌蒸餾水由肛門引入清潔較遠側腸道后從預切處離斷腸腔,待髂棘穿刺孔直徑擴大后將保護套置入并將清掃物取出,離斷與腫瘤相距約9 cm 處的腸管后行結腸-肛管吻合并置入引流管,最后縫合即可。
1.3 觀察指標 手術指標:由護理人員記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免疫功能:分別于術前及術后90 d 抽取患者空腹血液3 ml 檢測T 淋巴細胞亞群(CD4+、CD8+、CD4+/CD8+)水平。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吻合口瘺、腸梗阻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較長,但其余各指標耗時及長度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注:對照組采用開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
2.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術前兩組各指標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兩組各指標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更高(均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注:對照組采用開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7%,對照組為26.7%(χ2=4.320,P=0.038),具體見表3。
據不完全數據顯示,直腸癌在惡性腫瘤發病率中的占比高達9.4%,其發病機制與社會環境、飲食習慣、遺傳因素有較大聯系[5]。直腸癌早期主要癥狀為便秘、便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無特異性,因此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進入進展期或者晚期[6]。外科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手段。有研究結果顯示,有20%~50%的患者術后仍會復發[7]。這是因為常規開腹手術難以完全切除微小病灶,導致其擴散轉移至周圍組織或者器官上。
腹腔鏡輔助外科手術治療直腸癌最早出現于20 世紀90 世紀,該術式逐漸取代傳統術式[8]。分析其優勢如下。⑴切口小,對機體創傷小,手術過程中完全在腹腔鏡輔助下完成,不會將重要器官暴露出來,避免了傷口及內部器官與空氣過多接觸,從源頭最大程度減少了切口感染的發生。⑵腹腔鏡顯像清洗,可視范圍大且可任意改變可視范圍,有利于手術視野的提升,方便醫生觀察到微小病灶,有利于手術操作準確度及微小病灶清除度的提升。⑶腹腔鏡輔助超聲刀治療,超聲刀相較于傳統刀具而言產生的疼痛感較低,且有利于降低術中出血量[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較優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與邢懷德和王泰山[10]研究結果相符。
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是主要的免疫調節因子,進展期直腸癌患者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紊亂[11]。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免疫功能較佳;分析其原因為: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基于術野清晰及創傷小的優點,有利于解剖分離精準度的提升,可最大程度減少應激反應及感染的發生,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進展期直腸癌優勢明顯,在改善手術指標的同時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術后快速康復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