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嚴文娜 鐘海玲 葉麗英 郭林娟 張清芳
粵北人民醫(yī)院兒童康復科,廣東韶關 512026
腦癱在小兒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其屬于一種運動障礙疾病。目前,腦癱的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母體受孕前后疾病因素、遺傳因素及環(huán)境因素有關,導致患兒在嬰幼兒時期腦部發(fā)育出現(xiàn)非進行性損傷[1]。疾病在發(fā)生后常表現(xiàn)為認知障礙、交流障礙、知覺障礙及運動障礙等,并存在骨骼發(fā)育異常及癲癇等。目前,臨床在傳統(tǒng)康復治療腦癱的基礎上,結合家庭康復療法,來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這就需要家屬積極的配合康復,幫助患兒提高治療效果。但腦癱康復期較長,在這一過程中多種因素均會降低患兒對康復治療和訓練的依從性,影響疾病康復[2]。因此,本次研究選取腦癱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影響腦癱兒童康復依從性的家庭因素,并采取相應的家庭康復措施,現(xiàn)將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粵北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2 例腦癱兒童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診斷和檢查符合腦癱的各項診斷標準;兒童監(jiān)護人對本次調查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jīng)粵北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的同意和批準。排除標準:合并視力、聽力較重的功能障礙;合并精神疾病或家族精神病史。
1.2 方法 以問卷的形式對患兒相關資料進行收集,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患兒性別、年齡、病例類型、家屬性別、家屬對治療態(tài)度、家庭月收入、家屬文化背景、家屬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家屬對康復計劃認識及政府支持情況[3]。將依從性較差分為試驗組,將依從性較好分為對照組。發(fā)放問卷前應統(tǒng)一為患兒家屬講解本次調查目的、意義及問卷填寫的方法,并在獲取同意后實施調查。問卷應在統(tǒng)一時間發(fā)放,在家屬填寫完畢檢查無誤后將問卷回收,本次發(fā)放問卷90 份,除去損壞和填寫錯誤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82份,回收有效率為91.11%。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描述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并應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法分析影響腦癱兒童康復依從性的家庭因素,當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本資料 納入的82 例患兒中,有12 例依從性較差,發(fā)生率為14.63%。試驗組12 例中男6 例、女6 例;年齡范圍為1~7 歲,年齡(5.25±1.04)歲。對照組70 例中男28例、女42例;年齡范圍為2~6歲,年齡(4.02±1.13)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2.2 單因素分析 家屬治療態(tài)度、家庭月收入、家屬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及家屬對康復計劃認識均為影響腦癱兒童康復依從性的相關因素(均P<0.05),詳見表1。

表1 82例腦癱兒童家庭因素中康復依從性的相關因素分析(例)
2.2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由表2 可見,家庭月收入<3 000元、家屬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及家屬對康復計劃認識均為影響腦癱兒童依從性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

表2 82例腦癱兒童家庭因素中影響腦癱兒童康復依從性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腦癱常在小兒出生前、出生中及出生后等3 個階段發(fā)病,疾病會造成腦功能發(fā)育障礙,由此引發(fā)腦部支配的各項神經(jīng)、組織出現(xiàn)功能障礙,不僅影響患兒的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且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4]。雖然腦癱在國內的發(fā)病率低,但治療難度較大,臨床對于腦癱患兒主要以家庭康復訓練為主,而家庭康復訓練是一個反復且漫長的過程,患兒和家屬均需要承受巨大壓力和負擔,使患兒對訓練的依從性降低,這不僅對家庭正常生活造成影響,而且降低疾病康復效果[5]。納入的82 例患兒中,有12 例依從性較差,發(fā)生率為14.63%。經(jīng)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總結,家庭月收入<3 000 元、家屬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及家屬對康復計劃認識均為影響腦癱兒童依從性的的家庭因素。
3.1 分析家庭因素中影響腦癱兒童康復依從性的獨立危險因素出現(xiàn)原因(1)家庭月收入<3 000 元。腦癱的病程較長,部分患兒可能會伴隨終生。治療和進行康復訓練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研究系顯示腦癱患兒每年進行治療康復的費用可達50 000~70 000 元,甚至更多。相對而言腦癱患兒家庭承受巨大的經(jīng)濟負擔,而父母在無法承受經(jīng)濟壓力下選擇部分康復項目,而未進行系統(tǒng)且綜合的治療和康復,是患兒降低對康復的依從性[6]。(2)家屬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由于家屬對腦癱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常會認為疾病治療和康復中的細節(jié)并不重要,其未充分了解疾病特點和康復原則,在協(xié)助訓練時也僅會抓住大方向的內容,而忽略疾病康復的細節(jié)。長期康復訓練中疾病康復效果并不顯著,由此使其降低對康復訓練的依從性[7-8]。(3)家屬對康復計劃認識。目前,臨床護理的發(fā)展和進步,較多新型的康復模式廣泛的應用,并取得較好效果。其中醫(yī)院-家庭康復結合的康復模式,不僅使家屬參與患兒的康復中,而且降低住院治療費用,使康復訓練得到鞏固和延續(xù)。若家屬缺乏對醫(yī)院康復模式的認識,仍然采取傳統(tǒng)的模式進行訓練,也會降低疾病康復效果,降低患兒的依從性[9-10]。
3.2 家庭康復護理(1)應在患兒出院前發(fā)放腦癱疾病相關知識手冊,并統(tǒng)一為家屬講解疾病發(fā)生原因、病例類型、癥狀、治療方法、康復計劃、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并發(fā)癥及注意事項等,使家屬明確疾病不是不治之癥,可在積極、有效的康復中能夠與取得顯著康復效果,使其明確家庭康復訓練的重要性[11]。同時使家屬明確在康復訓練中不僅要會養(yǎng),同時也應重視教,訓練患兒的語言、智力及運動,促進其生理和心理的共同康復。使家屬明確腦癱康復是一個漫長且長期的過程,應做好充分心理準備。舉例說明取得成功的實例,并邀請其對家屬進行鼓勵,增強家屬對患兒康復的信心[12]。(2)根據(jù)家屬的文化背景,利用手冊、圖片以及視頻的形式為其講解疾病的知識。針對特殊患兒和家屬,應進行個性化指導,直至其能夠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并可獨立進行相應的基礎操作。進行疾病專題講座,邀請每位家屬定期參與,主要對腦癱的發(fā)病因素、表現(xiàn)癥狀、治療方法及康復知識等進行講解,并引導家屬間進行有效的交流,使家屬能在講座中不斷獲取知識和經(jīng)驗,更好的進行家庭康復訓練[13-14]。(3)引導家屬查詢當?shù)卣嚓P機構,為其提供所需病歷資料和信息,爭取政府幫助的同時,獲取資金的支持,緩解經(jīng)濟負擔,緩解家庭壓力[15]。
綜上所述,家庭月收入<3 000 元、家屬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及家屬對康復計劃認識均是降低腦癱兒童康復期間依從性的重要家庭因素。因此,不僅要指導家屬進行正確、規(guī)范的康復訓練,而且應提高其對腦癱疾病相關知識的認識,并獲取社會支持,在保證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對患兒進行計劃和有效的康復訓練,提高患兒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