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彰瑋
內容摘要:董一菲是詩意語文的倡導者,并長期奮斗在一線的教學名師。她的教學主張用唯美的詩性語言引導學生感受文化文脈,以達到師、生、教材三情匯融,詩意課堂中蘊含著詩意生活的真諦。同時借助詩意課堂的五大建構使學生學會詩意的生活,二者相輔相成,最終學生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關鍵詞:董一菲 詩意語文 詩意課堂 詩意生活
董一菲,詩意語文的倡導者。自1993年起,詩意語文在她的心中萌芽成長,也伴隨她從新手老師成長為特級教師。“以愛的名義,用最美的語言和文字,積淀你們人生最美的靈魂!”[2]3這份宣言是董一菲的詩意情懷,也是詩意語文的初心。詩意語文是老師帶領學生遨游在語文課堂中,沉浸在語言文字里,接受優秀文化的洗禮,認識語文的美,生活的美,理性的思考,詩意的生活。學生從詩意課堂中尋見詩意生活的真諦,從中找到實現詩意生活的路徑,最終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一.由詩意課堂感悟詩意生活
董一菲老師的詩意語文體現在詩意課堂上。在課堂中她用充滿詩性、唯美的語言詩教,喚醒學生的詩心,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文脈,達到教師情、學生情、教材情三情匯融,通過學習感悟使學生從詩意課堂中品味出詩意生活的真諦。
1.詩性詩教,貫穿課堂。我國自古就是詩的國度,從最早的《詩經》到漢樂府詩,再到唐詩宋詞元曲等,詩意因子早已注入我們生命中,融入我們的血液中,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中華文化是詩意文化。”[5]詩浪漫、唯美、深情,寄托著歷代中國人的夢想。自先秦時期,就通過詩來教化民眾,《詩經》便是用來教授的一本經典著作,詩教傳統也綿延數千年。董老師提倡的詩意語文是對其的延續,將它貫穿于課堂的起始,引領同學們感受詩的魅力。學習蘇軾《赤壁賦》中的豪邁曠達之情;品讀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濃濃思念之情;賞析余光中經典詩句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情感等。旨在通過詩教使學生更加了解中國古典詩詞和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到詩意、溫情和民族精神,并融入以后的生活中。
2.詩心詩意,喚醒心靈。董老師認為,詩心詩意,融美于心,好課如詩。語文本身就富含詩意,充滿人文氣息和審美性,詩意語文的課堂更是秉承著這種理念。師生之間詩意唯美的對話,教材傳遞給學生充滿詩意的內容,老師對教材詩意個性的解讀等。這些師生互動是兩顆詩心交流碰撞,使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詩心為核,詩意外化,表里合一”,[2]5老師傳遞給學生詩的內核和精神,喚醒學生的心靈。董老師的課堂一般是用詩詞提問點評,學生用詩詞回答,這些美的語言、對話、互動體現董老師對學生詩心詩意的喚醒,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
3.詩意語言,潛移默化。語文課具有強烈的語言意識,它的語言一定是再三斟酌的,語言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董老師的課堂充實而美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的語言運用。她首先用優美的導入語言,蘊涵著濃厚的文學色彩,使學生們獲得審美感染和熏陶。其次精美的解讀語言,用貼合、詩意的語言帶學生們走進文本,揣摩作品,盡力使教學語言與作品中的語言完美融合。精致的對話語言充滿著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深情,有激情飛揚,有靜穆沉重,有詩情畫意。精彩紛呈的對話促使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入解讀。豐富的情感語言,老師設置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情景,用感染力強的語言讓學生體會情感,個性解讀教材,提升審美鑒賞能力。睿智的點評語言獨具特色,董老師用充滿詩意的語句和優美的古詩詞,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或進一步證明,或引導進一步學習,充滿著對學生的肯定和她的教學智慧。
4.三情匯融,詩意成長。語文課堂是學生、教師及教材之間的融合。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生為主體,老師注重他們的全面發展同時尊重其差異性,達到師生、教材之間的和諧相處。同時教師和學生善于發現教材中的詩意和情感,并通過教材傳遞,以情傳情,使教師、學生及教材三情融合,進而產生詩意情感的共鳴,從而構成詩意課堂,學生們在其中詩意的成長,詩意的生活在大地上。
5.文化文脈,浸潤生活。語文是學語言文字、文學、文化及文脈。詩意課堂從全方面、多角度展示了語文的魅力。我國的文化從漢字存在之時就熠熠生輝。詩意語文來源于優秀的中華文化,董老師從1993年起就在詩意語文中融入中華文化,她開展了獨具特色的詩歌專題教學,有離別為專題的古今離別詩和離別觀、有作者為專題的《斑斕李賀》等等。這些教學中滲透著中華文化,凸顯出中華文化的美和博大精深。同時把握文脈,學生跟隨老師一起走過中華文化發展的每一個時期,與名人們對話,感受先哲的智慧和情操,開闊自己的視野,以便在詩意課堂中學會詩意生活。
二.詩意課堂蘊含著實現詩意生活的路徑
詩意語文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著眼于育人,立足于學生各方面的長遠發展。說明詩意語文是由詩意課堂走向詩意生活,詩意課堂是實現詩意生活的路徑。下面從詩意語文的五大建構看詩意課堂怎樣走向詩意生活。
第一,文本解讀要充滿詩意、個性和哲思。文本解讀的是否深刻,充滿個性和哲思,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取決于老師所讀的書。語文老師要多讀書,面對一篇文章,要看它的結構、布局、藝術手法、遣詞造句,既要讀出最大眾化,又要讀出與眾不同的語文老師專有的內容。董老師對文本的解讀,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講《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般說蘇軾是個曠達的人,董老師卻提出蘇軾是個有趣的人;繼而提出他是個講哲理的人。她富有詩性和哲思的個性解讀使學生深層次的了解文本和作者,認識到不一樣的蘇軾。
第二,詩意課堂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詩意課堂上,老師需要具備好的文學素養、專業的教師技能及其他的學科知識,盡自己最大的可能為學生展示一個滿載詩意、文化和生命的語文課堂。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己,努力并超越以前的自己,無論教學技巧還是教學藝術,最終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董老師結合自身的長處,不斷的磨練,最終形成詩意語文。她的課堂充滿浪漫氣息,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美麗和魅力,意識到詩的光彩奪目,生活中無窮魅力的詩與遠方。
第三,詩意語文課堂的教學語言是絢爛中顯樸素,簡潔又意味深遠。課堂上,老師的教學語言不是事先準備好的,而是在與學生交流之后,即刻生成的。短短的一節課,老師的語言要充滿詩意和感染力,那必然是“臺下十年功”。因此她能靈活的運用語言教學,在絢爛時繽紛至極,沖擊著學生對美的想象,讓學生的心靈跟隨老師的語言律動,充滿熱情勃勃生機;當褪去光彩后,沉靜深刻又含蓄深情,用簡潔詩意的語言和學生對話,使學生在絢爛后仍可回歸簡樸,回歸初心,詩意生活。
第四,打通、融合、和諧共生是詩意語文追求的課堂境界。打通語文課堂的界限,語文的界限。語文課堂不只是為了成績、分數,更是為了學生、國家及民族的未來。因此打破這種功利化的界限使學生在詩情畫意的課堂中學習語文,感受文化的魅力。甚至可以打破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界限,“文史哲不分家”,它們互相補充。融合是課堂教學過程要讓師生及觀者感覺渾然一體,完美結合。最后指教材、師生之間和諧共生。教材是老師和學生的紐帶,兩者通過教材來實現民主、平等的對話,以此和諧共生。
第五,精致、意味和機智是詩意課堂上的細節追求。每一節語文課可能都不如教學設計上的完美,作為語文老師,可以靈活的運用教學機智,讓課堂生成多一份精致、多一份詩意的意味。董老師在執教陸游《卜算子·詠梅》時,沒有足夠的時間教梅的花語,于是刪繁從簡,反而給學生的心中留下了關于梅的想象。這樣的課堂多了一份隨機生成性和朦朧詩意的意味。
詩意語文的五大建構,每條都直指老師、學生、教材和課堂,以課堂和教材為紐帶,默契配合。老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有知識,還有正確的價值觀。學生走出詩意課堂,仍然享有詩意生活。
三.學生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荷爾德林說:“人充滿勞績,卻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2]9這是詩意生活最早的一種追求。詩意語文是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受到詩意文化的熏陶,以詩意潤澤心靈,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受情愛,追求真善美的過程。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成績及語文素養。有一位老師認為詩意語文應該研究好中高考,幫助平民二代的孩子們更好的發展。這便是其實用之美,倡導詩意語文的老師們會對中高考試卷進行研究分析。因此它不只是詩意充滿人文性的,還有工具性、實用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它還有利于學生的全面長遠的發展,培養對國家有用的接班人,感受中華文化的生命之魂和漢語的無窮魅力,以便師生共同的棲居。詩意語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的發展,傳遞給學生美的情感熏陶及語文和生活中的真善美。老師肩負起傳遞正確價值觀的責任,學生在其引領下讀書學習,詩意生活,享受人生中可貴而美好的年華。
綜上所述,董老師的詩意語文注重培養學生的精神世界,用文化浸潤并滋養其心靈,詩意語言陶冶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引領學生走向真善美的道路,將學生從課堂帶入生活,更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
參考文獻
[1]董一菲.董一菲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9.
[2]董一菲.自由呼吸的課堂[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許書明.董一菲詩意語言教學藝術[J].中學語文,2013(7).
[4]史世峰,董一菲.“詩意語文”教學理論的建構與實踐[J].中國教師,2020(8).
[5]馮鐵山.詩意語文的基本內涵與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5).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