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曉贇
內容摘要:外國作品是語文教材選文中必不可缺的,是促進學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理解文化多樣性、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為基礎,將人教版必修五冊課本和統編版必修上下,選擇性必修上中下五冊課本中的外國作品選文進行對比,分別從選文數量、時代和國別分布、體裁、題材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出兩版教材外國作品選文的現狀,并對現行統編版教材外國作品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材 外國作品 選文 對比分析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18個“學習任務群”中專門設有“外國作家作品研習”,并在此基礎上設置“跨文化專題研討”任務群,通過這兩個“學習任務群”來引導學生閱讀外國作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文化多樣性,以達到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培養目標,教材中的外國作家作品選文是很重要的部分,選文不僅體現教材編者的意圖和培養目標,并且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與教育的重要載體。最新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自2019年第一版印刷以來,學者和教師們立刻加入對其研究的隊伍中,但研究教材中外國作品選文的較少。因此,本文通過對比新版教材與以往人教版外國作品選文,總結出兩版教材選文的現狀,更好地理解統編版教材選文標準及其編排理念,并對教學提出建議。
一.人教版與統編版外國作品選文比較
1.選文數量對比
人教版共收錄14篇外國作品,而統編版共有22篇外國作品選文,從數量上看,統編版教材是遠遠高于人教版的。人教版語文教材文章總數是79,外國作品所占比例是17.72%,統編版教材共有117篇文章,外國作品的比例是18.80%。雖然統編版外國作品數量遠高于人教版,但在比例上并沒有大的提高,文章總數增加,外國作品也隨之增加,外國作品增加量占增加篇目總數的約四分之一,整體而言,外國作品在兩版教材中的選文比重都不大。
人教版的14篇外國作品選文教讀有6篇,自讀8篇,雖然統編版在選文數量上遠高于人教版,但教讀選文只比人教版多3篇,更多的是讓學生自讀??梢?,新教材對學生閱讀量的要求提高了,更加重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閱讀,強調學生閱讀量與經驗的積累。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保留了人教版原有的6篇選文:《哈姆萊特》《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裝在套子里的人》《老人與海》《宇宙的邊疆》。其中,《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由人教版的自讀變成統編版中的教讀文章,并與馬克思的《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放在一起進行學習,而《裝在套子里的人》《宇宙的邊疆》由人教版中的教讀成為新教材中的自讀??梢?,雖然統編版保留了人教版中的一部分選文,但在課程設置和學習要求上有不同的思路和安排。
2.選文國別與時代對比
按照世界文明史的進程來劃分,人教版外國作品選文多集中在近現代,20世紀更甚,多達9篇,占選文總量的64%。17世紀、19世紀各2篇,16世紀1篇,除了20世紀當代作家作品外,人教版選文主要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統編版選文集中在19、20世紀,特別是19世紀現實主義的作品居多,文藝復興時期的選文較少。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版沒有古代的選文,而統編版選入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的《柏拉圖對話集》中的片段,從而讓同學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古代的哲學智慧和蘇格拉底的論辯邏輯,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人教版中外國作品選文以美國為重,共8篇,占外國作品篇目的57%,其余均為歐洲國家,英法各2篇,德、俄各1篇,由此可見其主要以西方發達國家的作品為主。統編版教材中選文地域分布較廣,國別眾多,除以上人教版中所涉及的國家外,還增加了比如哥倫比亞馬爾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獨》、挪威易卜生的戲劇《玩偶之家》、奧地利卡夫卡的《變形記》,這些是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能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文學、文化經典作品,從作品中體會不同國家和民族社會文化面貌,能夠增進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拓展文化視野。
雖然與人教版相比,統編版教材選文作家作品所涉及的地域廣泛,但其中并沒有亞洲的作家作品,不可否認的是,亞洲一些國家的文學文化也是值得學習的,比如日本在諾貝爾文學獎中就占有一席之地,作為我們的鄰近國家并且是發達國家,其文學文化是我們有必要了解的對象。閱讀外國作品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豐富學生精神世界、陶冶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應該培養學生用兼容并包的心態去接納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
3.選文體裁對比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外國作品選文體裁多樣,主要有小說、戲劇、散文、新聞、演講、科普小品文等,其中以散文和科普文居多。統編版在選文增加的基礎上更是擴大了選文的文體范圍,文學類作品所占比重最大,多達13篇,其中小說6篇,詩歌5首,戲劇2篇,相比于人教版中實用類文章占絕大多數的情況,統編版教材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認識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學名著,特別是小說這類最能反映社會現實與人文精神的作品,讓學生閱讀世界長篇名著小說不僅能夠提高學生閱讀量,豐富學生精神世界,更能形成一種開放的文化心態。
詩歌是最能體現作家精神世界的窗口,從小我們就開始用古典詩歌對孩子進行文化熏陶,在不同時期國外也同樣出現許多偉大的詩人,他們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價值。然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卻沒有見到外國詩歌,最新統編版教材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選入歌德、普希金、雪萊等著名作家的詩歌共5首,充分體現了統編版教材選文的體裁多樣性。
學科核心素養中強調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交流”中更是強調要通過閱讀古今中外論說名篇,培養學生的思辨、邏輯表達能力。因此,統編版教材選入恩格斯《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盧梭《憐憫是人的天性》、柏拉圖對話集中的片段《人應當堅持正義》等國外的經典理論文章,學習文章的論證藝術,體會語言表達的嚴密性和準確性,提升思維品質。
4.選文題材對比
人教版外國作品題材多樣,除了4篇體現科學探究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展現科學的魅力之外,還有體現社會歷史,追求自由平等的,如《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我有一個夢想》;刻畫社會圖景,批判社會現實的,比如《哈姆萊特》《裝在套子里的人》;有贊頌人永不言敗精神的《老人與海》、表達人的思想重要性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也有緬懷偉人的、論述父愛與母愛的以及對生命的熱愛等等。統編版注重引導學生對歷史、社會、人生等方面問題進行思考,還強調對作者情感與精神世界的感悟,比如所選詩歌風格多樣、各臻其美,不僅有表達渴望自由的《致大?!?,表現旺盛生命力和宏大自我的《自己之歌》,還有體現自然、生命主題的《樹和天空》。
相比于人教版教材來說,統編版教材的選文題材更加豐富,其文學類作品多于人教版教材,而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是最能體現不同時期的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社會文化面貌的作品,比如《玩偶之家》是易卜生創造的“社會問題劇”,從家庭婦女地位問題入手對當時歐洲保守而又偽善的社會道德進行批判,讓學生在學習戲劇文本的過程中了解其他民族的社會文化面貌。所選關于探討人立身處世的原則等題材的文章,如《憐憫是人的天性》以“憐憫心”為中心探討“善”這一哲學話題;《人應當堅持正義》通過蘇格拉底的論辯邏輯讓我們思考“正義”的意義,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綜上所述,統編版教材相比于人教版做出了一些變化和改進。首先表現在數量的優勢上,統編版選文數量遠高于人教版,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閱讀量和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數量上的增加也就使選文時代跨度更大、國別更廣,為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化作品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值得肯定的是,統編版選文最大的進步是體裁范圍更廣,題材更加豐富,不僅選入5首人教版中沒有涉及的詩歌作品,而且文學類作品多達13篇,改變了人教版教材中以散文和科普文為主的狀況,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外國文學鑒賞能力。
二.統編版教材外國作品教學建議
統編版教材是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力圖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推行的新教材,不僅在選文上有變化,其編排體例和體系也有很大創新,總體而言,統編版教材是“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兩條線索組織單元的。根據不同的人文主題,所選的外國作品選文被安排在不同的單元來指向不同的“學習任務群”和教學目標,因此教師不能把外國作品選文看成孤立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整體把握單元教學任務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在單元整體構建的基礎上,以任務設計統領整個單元的教學,單元學習任務對整個單元的教學和學習具有統領作用,是進行教學設計的主要依據。根據教材編寫體例和組文特點來看,教師教學不僅要結合課標中的“學習任務群”以及核心素養,也要從單元提示,課后學習提示以及單元學習任務中整體把握整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從整體上進入文本解讀,把握課文,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
比如必修下冊第五單元選入《在<人民報>創刊紀念上的演說》《在馬克思目前的講話》兩篇外國演講詞,以及《諫逐客書》《與妻書》兩篇文言“書”。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明確這個單元所對應的“學習任務群”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從單元提示中可知其人文主題是“抱負與使命”,從文章后的“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可以提煉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結合這些內容,就可以確定兩篇外國演講詞總的教學目標:1.體會馬克思對歷史發展的深刻洞察和對時代使命的深刻理解以及人生選擇,思考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應當具有怎樣的抱負和使命;2.分析文章的結構與針對性等特點,并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理解作者的觀點,學會有理有據地發表意見、闡發主張;3.從文本學習與單元所給的“寫演講稿”提示中嘗試寫作演講稿。從以上單元教學目標入手,再細化到兩篇文本教學中,根據文本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
2.以情境為依托設計教學活動
“活動”是課標中反復強調的,新教材的編寫也充分體現了在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的理念,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活動”是讀書,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三件事——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這是語文“活動”的三個方面,教學設計要體現這三方面的整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教學活動要以具體情境為載體,課標在“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中把情境分為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
單元學習任務編排與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不再設計問答練習題對學生進行知識性訓練,而是以研習任務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且通過大量的描述引出活動任務,這些描述就是為學生設置的情境。比如選擇性必修中冊第四單元選入的外國文學作品,戲劇《玩偶之家》是反映歐洲社會現象的“社會問題劇”,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展現當時歐洲社會的環境與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一文學作品進行閱讀鑒賞,并在表達交流中完成本單元的第一個研習任務,學會結合時代和社會背景探討事件背后的意義。單元研習的第三個任務是圍繞“文化走出去”的話題,聯系社會生活,寫一篇申論,并且給了一段摘自《人民日報》的材料,這就給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設置了個人體驗情境與社會生活情境,讓學生對校外的社會生活場域所發生的事情進行思考與評論。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充分利用這些情景設置,并結合現有的資源進行整合,為學生創設適宜教學的具體情境。
3.合理設置“跨文化研討”專題
學習外國文學文化旨在引導學生思考豐富多樣的人類文化,吸收人類思想精華,培養開放的文化心態,更重要的是在中外文化對比中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文化自信。課標專門設置了“跨文化專題研討”任務群,并建議設置4-6個專題,每個專題6-9課時,并占有2個學分。教師在設計跨文化專題教學活動時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成分,并結合課標中的學習目標和內容以及教學提示進行活動設計。
比如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所選的經典理論著作,《修辭立其城》《憐憫是人的天性》《人應當堅持正義》三篇古今中外的文章都涉及立身處世的原則問題,在單元研習任務中又例舉了《禮記·中庸》《孟子》《荀子》中有關人性話題的觀點進行閱讀,教師在設計活動任務時可以設計相關話題的跨文化比較,也可以通過學習《人應當堅持正義》中蘇格拉底的論辯邏輯,讓學生借助媒體、圖書資源搜集、整理資料,了解蘇格拉底的人生經歷與歷史地位及其思想貢獻,將其與我國有著同樣地位的孔子進行跨文化專題研討,對二者的人生經歷與思想觀點及其差異分組進行辯論,通過舉行辯論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二者在哲學上的貢獻與其在中西方歷史上的地位,促進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分析探討,樹立文化自信意識。
參考文獻
[1]溫儒敏.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特色與使用建議: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國家級培訓班的講話[J].課程·教材·教法,2019(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5)[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溫儒敏.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下冊)[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5]溫儒敏.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上、中、下冊)[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