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
內容摘要:為了適應我國發展進入新時代,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2017年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的提出對于語文課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鄒一斌、唐中云和徐松三位老師關于《吶喊》的教學實錄分析,探究三位老師的教學方法,并以此談論整本書閱讀“如何教”的問題。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 《吶喊》 方法 建議
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一經提出,語文學界展開了熱議。新課標把整本書閱讀作為教學內容,有利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語文素養,體現了對我國語文教學優良傳統的“守正創新”。因此,為進一步探索整本書閱讀“如何教”的問題,筆者從三位一線教師關于《吶喊》的教學實錄入手以初探“整本書閱讀”的端倪。
一.三位教師教學方法
筆者看了鄒一斌、唐中云和徐松老師對于魯迅《〈吶喊〉自序》的教學實錄并歸納了各自的教學方法。以《〈吶喊〉自序》來消除學生對魯迅的隔閡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下面分別來談。
(一)鄒一斌老師的教學方法。鄒一斌老師首先展示了一段文字,即魯迅《吶喊》捷克譯本的序言,然后讓學生從中圈出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寂寞”,最后由“寂寞”一詞引出魯迅的身世以及《吶喊》的寫作背景。其過程主要是讓學生再讀課文,結合文中魯迅的人生經歷,思考魯迅寂寞的原因,包括“常人的寂寞”、“偉大的人才有的寂寞”,以及“先驅者的寂寞”三種。[1]在課程最后讓學生談啟示,深入探索魯迅的內心世界。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是學生,由譯文引入,激起學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對文章進行層層深入地挖掘,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放手”,也充分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二)唐中云老師的教學方法。唐老師在一開始也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提煉關鍵詞——“夢”、“寂寞、”、“希望”、“吶喊”。[2]接著把學生分成四組——“夢之隊”、“寂寞之源”、“希望之組”、“吶喊之組”。[3]接著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在小組間進行討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唐老師富有激情和啟發的導入,深深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了學生對于魯迅年輕時的幾個夢想的深入討論,該課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了學生極大的自由,讓學生自由討論,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和個性的發揮。唐老師,在學生進行討論時,積極引導學生探究“夢是怎么形成”和“夢形成的條件是什么”,循序漸進,從而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此外,唐老師引導學生探究文章,讓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將自己的看法強加于學生,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這個道理。長此以往,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愛上學習,并在學習中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徐松老師的教學方法。徐老師以三個主問題——“魯迅先生為何會走上文藝創作的道路?”“魯迅創作小說的基本模式和共同特點是怎樣的?”和“魯迅為何將他的第一部小說集取名為《吶喊》?”[4]這樣的話就把教學過程銜接起來,與教學內容緊密相扣,體現了教師促進者、引領者、研究者的作用。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促進者。徐老師在課前布置了兩個任務:一是閱讀作業,就是粗讀《吶喊》中的所有篇目,了解小說的基本情節、主要人物和人物形象;二是筆頭作業,就是讓學生寫出在閱讀中出現的疑惑,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來進行教學設計,使教學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第二,教師是學生人格發展的引領者。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疑惑,尤其是要注重學生的思想變化,積極引領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的發展。徐老師以《〈吶喊〉自序》為切入點,力求消除學生對魯迅及其小說的隔閡和陌生,使學生通過閱讀陶冶情操,使人格得以完善,使精神得以升華。第三,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研究者。教師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做教育研究者,積極研究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積極對問題作出回答。徐老師就是一名教育研究者,他不僅積極教學,同時還積極參與對魯迅的研究。他認為,現在的學生之所以對魯迅敬而遠之,主要是因為學生對魯迅和他的作品的創作背景不了解,通過對魯迅的研究,能夠很好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關于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建議
新課標提出要使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5]讀整本書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尤為重要,那么整本書閱讀教學該如何實施呢?下面提出個人的一些見解。
(一)整本書閱讀教學要注重“薦好書”、“知好書”以達到“求好書”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時候,第一步應該是給學生推薦好書單,要給學生推薦經典作品、優秀文化作品。因為好的書籍能夠決定閱讀的成效,引導學生的發展。好的參考書目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且使閱讀朝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通過參考書目,可以了解到字義,可以了解到典故,可以進一步拓展閱讀的內容,達到通過一本書生活讀好多書的功效。另外,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對此書的進一步研究學習。同時,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進行版本的鑒別。比如哪個版本的校對比較認真,哪些版本是作者的最后修訂稿,都得給他們說明,使他們遇到這些版本的時候,可以進行對比選擇。通過“薦書”、“知好書”的過程,能夠讓學生更加喜歡上書,更加喜歡上閱讀。從而,讓學生“求好書”,對文學素養的提升和日后的個人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整本書閱讀教學要推進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施情況與老師有很大的關系,一定程度上決定整本書閱讀能否持續推進。那么教師就要轉變自身觀念,對此重視起來。據調查,從初一到高三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是遞減的,為此教師也要擔負一些責任。教師要把眼光放長遠,不能僅僅著眼于眼前的高考。高考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但是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適應社會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更加重要。很多學生經歷過高考進入大學卻不能適應,他們不能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應試教育使他們只會死記硬背,不注重學習方式方法。很多學生在大學連一本課外書都沒有讀過,這跟他們在中小學時期沒有培養對于閱讀的興趣有很大關系。“活到老,學到老”,不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很難在這個社會立足的。另外,具有較大閱讀量的同學閱讀素養比較高,他們在考試時思維比較活躍,更容易取得較高的分數。因此教師應看到整本書閱讀的益處,更好地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
(三)整本書閱讀要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以趣帶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整本書閱讀內在的要求和追求目標。很多學生不喜歡讀書,可能跟家庭教育有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如果沒有很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孩子很可能沒有閱讀興趣。畢竟閱讀是枯燥的,他不像看動畫片那樣有趣,那樣吸引孩子。因此,在孩子的童年時代,家長可以采用各種閱讀方式調動孩子的閱讀興趣,使孩子愛上閱讀。而事實是很多家庭沒有意識,甚至沒有條件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尤其對于留守家庭來說,因此培養閱讀興趣這個重擔就落在了中學語文教師的肩膀上。教師可以創新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形式,如采用有趣的導入、知人論世、介紹作者的創作背景、家庭環境以及一些奇聞軼事等,吸引學生興趣。只有讓學生更加了解作者、走進作者,這樣學生才會一步步喜歡上作者,愛上作者的作品,以此來帶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還可以將整本書閱讀以任務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閱讀整本書,在學生閱讀結束,教師要及時對此進行講評,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來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及時地反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
整本書閱讀是一種深度閱讀,它的出現必將對語文教學提出新要求。作為語文教育研究者我們必須要做好“領路人”、“探索人”的角色,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引領學生興趣,以創新方式向學生傳遞豐富的核心素養,引導他們將“學”致以“用”,以“用”推動“學”。
參考文獻
[1]鄒一斌.《吶喊自序》教學實錄[J].上海魯迅研究,2009(冬).
[2][3]唐中云.《〈吶喊〉自序》課堂實錄及點評[J].語文建設,2011(6).
[4]徐松.走進《吶喊》,親近魯迅——《〈吶喊〉自序》教學實錄及點評[J].語文建設,2012(9).
[5]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阜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