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嵐

“十四五”開局之年進入“下半場”,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開始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如何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復蘇態勢?對此,《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專訪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室主任、研究員郭麗巖。
《經濟》: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了一系列重磅信號,再一次強調了穩增長的重要性,提出宏觀政策將做好“跨周期調節”,對于此次提出的“跨周期調節”您是如何理解的?
郭麗巖: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受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基數不斷升高等基數效應的影響,預計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一季度經濟增長或將呈現逐季回落走勢。今年能夠實現預期目標,明年穩增長壓力或將有所增大,需要激發釋放出更為強勁的內生動能予以支撐,促進總需求跨周期平衡,熨平短期經濟波動。
按照會議精神和工作布置,宏觀政策要更加積極主動發力,做好跨周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尤其是統籌做好今明兩年政策銜接,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既是適應當前嚴峻復雜外部環境的現實要求,也是為國內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精準紓困的迫切需求,更是破除經濟循環堵點和卡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濟》:在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的背景下,有業內人士認為,下半年我國出口增速有可能出現下滑,經濟穩增長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您認為,影響我國下半年經濟走勢的因素有哪些?
郭麗巖:今年上半年,積極應對并有效化解外部環境重大變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干擾,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呈現穩中向好態勢,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影響下半年經濟走勢的因素,從有利因素來看,我國工業產業體系齊全,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制度優勢和經濟體系優勢明顯,有效實施宏觀政策,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暢通供需循環、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具有很強的韌性和抗沖擊能力。
從不確定性因素來看,下半年研判經濟走勢還需要關注三方面因素:一是當前全球經濟恢復的不均衡性特征依舊明顯,特別是資源的主要供給國和消費國恢復節奏并不同步,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供給缺口難以在短期內彌合,供求錯配持續,或將支撐部分原材料價格高位盤整。同時疊加國際干散貨運輸遭遇巨大瓶頸,運費持續高漲,對我國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依然存在。與此相關的,下半年國內PPI預計還將高位運行一段時間,在短期內,PPI與CPI的同比變化“剪刀差”難以明顯縮小,下游制造業企業運行的成本壓力值得關注,需要更加精準地紓困。
二是下半年主要發達經濟體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可能出現變化。受主要經濟體逐步恢復、通脹預期明顯升溫等因素影響,相關機構預計美聯儲或將于年底宣布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由此將帶動全球股市、債市、匯市、大宗商品市場出現不同幅度震蕩,我們需要加強對相關影響的預研預判。
三是海外疫情嚴峻和國內局地疫情散發可能對出口和消費帶來一些不確定性影響。在低基數效應、防疫物資出口、訂單加快流入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帶動下,上半年我國出口規模連續10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外貿企業搶抓機遇,加快實現動能轉化,如箱包等與旅游出行相關的商品出口同比增長33.0%,與全球產業鏈復蘇相關的機電產品出口增長29.5%等。下半年上述有利于我國擴大出口的因素可能發生變化,隨著去年同期基數升高,出口增速可能會有所放緩。近期國內個別省份局部地區疫情出現散發,對進一步擴大暑期和假日旅游出行半徑有一定影響。
《經濟》:此次政治局會議更加明確了定向支持的領域,為助力中小企業紓困,也對貨幣政策提出了新基調和新要求。您覺得針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下半年將有哪些發力重點?
郭麗巖:根據此次會議精神,下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在確保兜牢基層“三保”底線的前提下,聚焦“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科學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務求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著力保持需求穩定增長,確保經濟運行更加平穩。要加大財力支撐,著力發揮政府投資的關鍵牽引作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著力提升政策效能。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惠企紓困作用,落實落細各項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財稅政策。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根據上述分析,預計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仍將維持高位盤整態勢,因此需要持續做好保供穩價和紓解成本壓力的工作。為此,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地靈活精準,加大對受價格上漲影響較大的行業資金支持,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助力制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加快恢復。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要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促進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經濟》:我國經濟復蘇仍在繼續,經濟的內生動力也在增強,在您看來,下半年中國經濟能否保持持續穩定復蘇態勢,要如何克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
郭麗巖:今年上半年,我國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以創新強鏈補鏈方面,展現出更為充沛的動力,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13.2%,比一季度加快0.9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69.8%和48.1%,體現在突破產業鏈瓶頸和促進高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
展望下半年,我國經濟在加速恢復過程中的確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國內潛力巨大、產業鏈完備的優勢明顯,有條件在上半年良好發展勢頭的基礎上,繼續鞏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布置下半年工作,提出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著力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擴大內需戰略要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結合,著力在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方面下功夫,提高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的能力,進一步培育和激發國內市場潛力,從而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進而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撐。
例如,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有利于進一步釋放汽車消費潛力,同時促進高性能動力電池和車載芯片攻關克難,也能拉動全國充電樁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是進一步釋放需求潛力的重要抓手。
上半年我國在加快推進經濟恢復發展過程中,守住發展的安全底線,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有力,下半年要著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關鍵是做好民生保障和安全生產,統籌做好各項應急保障工作。
《經濟》:國內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引擎,同時也是引領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上半年我國堅定推進擴大開放舉措,展望未來,我國在擴大開放方面重心和著力點體現在哪些方面?
郭麗巖: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資源,擁有巨大市場發展潛力,正在加快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將為世界提供更多貿易投資機遇和市場空間。
上半年,我國抓住率先實現全面復工復產的窗口期,依靠完整的工業體系,將外需維持在高景氣區間,出口結構持續優化,國際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
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要以制度建設為引領,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來”和“走出去”協調發展。加快與國際最新經貿規則對接,積極有效拓展對外合作空間,以規則建設為重點,優化內外貿法律法規、市場監管體制等,穩步擴大出口貿易規模,著力優化出口商品質量和結構,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分工中的地位的同時,為協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貢獻力量。
同時,我國以釋放內需潛力為契機,擴大優質消費品進口,讓全球共享我國國內市場發展壯大的改革紅利,將為全球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提供活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