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恒國
作為一種以市場經濟的手段化解風險的制度安排,保險可以通過其成熟的風險管理體系和手段,為政府、企業、居民提供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的功能,在災前防治、災中救助、災后重建等方面具有其他行業難以比擬的積極作用,扮演著全社會“風險管理工具箱”的角色。
今年以來,全世界都遭遇了難得一見的極端天氣,這種氣象災害的肆虐,對全球保險行業的盈利能力和風險篩選能力都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我國河南、江浙、湖北等地自7月份開始,也遭受了難得一遇的暴雨襲擊,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在銀保監會與各地銀保監局的統一部署下,我國諸多險企積極響應,啟動重大事件應急處理預案、開通綠色服務通道,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填補了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加快推進了各地區災后的重建與修復工作,減輕了財政負擔,充分發揮了保險作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然而,面對已深刻危害到社會公共安全的巨大自然災害,僅僅依靠少數幾家保險公司去實現風險的全面覆蓋與全面保障,很明顯還是力不從心。特別是保險公司在短期之內針對某個地區、某個時段、某種特定災害推出的“定制型”保險產品,雖然積極響應救災止損的精神十分可嘉,但也能從側面看出,我國保險行業特別是保險市場上的主體機構,對于巨災保險風險的認識還較為粗淺甚至欠缺。
如何加速推進巨災保險機制建設,大力強化現代保險業在巨災防范中的功能建設,更好地凸顯保險的風險保障作用,還應該從功能強化、分散風險、政府介入以及加強意識等四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大力強化現代保險業在巨災防范中的核心功能、核心作用和重要地位。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災害事故呈現出日益復雜與多樣化趨勢,已經對人類社會應對突發性巨災的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從這個意義理解,巨災保險實際上是一個承載了多重風險、多種風險和多層風險的綜合體。河南洪災僅僅是有洪水的影響嗎?當然不是,我們看到地鐵、地下商場和車庫,這些都是風險保障的重災區。如果我們還是秉持老一套的觀點,站在洪災的角度看洪災,用洪災的保險產品防洪災,我們的巨災保障體系就永遠殘缺和被動。
因此,我國保險行業要主動提高對于風險的認知,將更多的風險納入到巨災風險管理體系中,擴大保障對象的范圍,并研究相應的風險保障方案進行防范。此外,我們還要充分考慮各種巨災等危機事件所造成的綜合影響,在涉及人身傷害、財產損失、公眾責任、第三者責任以及針對意外或突發事件導致的營業中斷和利潤損失等方面,要以商業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補充和抓手,不斷開發與豐富多種可能的保險保障,在擴大保障范圍的同時,實現更好的風險分散,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其次,要加快建立巨災保險的風險分散機制。一是要建立起區域間風險分散與轉移機制。建議在一兩個災害多發地區建立相應的巨災保險試點,在加強地區間的互相救助的同時,實現跨地區的風險分散,加強地區間相互救助;二是要建立起國內和國際保險市場上的風險分散與轉移機制,妥善利用好全球商業保險市場和再保險市場,將巨災風險從區域轉向國際間;三是要建立起保險市場上更多主體之間的風險分散與轉移機制,使政府、保險公司、國內再保險公司、國際再保險公司各主體間形成有助于風險分散的良性互動,充分發揮保險特有的風險分散能力,將巨災可能造成的傷害風險降到最低。
再次,要依賴于政府的宏觀指導與財政補貼,積極構建政府與市場相補充的巨災保險防損格局。巨災保險具有典型的低頻高損特性,如果定價權完全放開,讓保險公司參考市場定價因素,往往會導致巨災保險商業險定價過高,個人則更不愿意負擔這種覆蓋面廣的風險保障成本。
因此,構建巨災保障制度,政府是不可以缺席的,需要有力介入并提供額外的風險保障指導和風險轉移開支。這部分開支可通過稅收或者社會保險費征繳,以解決巨災保險在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導致的供給失衡問題。另外,政府還可以通過以法律形式明確巨災保險的保障范圍、財稅支持政策、專項準備金制度等來對巨災保險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健全,引導建立巨災風險管理數據庫,進一步完善巨災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使巨災保險機制在巨災管理體系中發揮更加穩定和重要的作用。
最后,要加強全社會的巨災風險防范意識,我國保險業要加強與政府部門、監管單位的緊密合作,以政府職能轉變為突破口,推動保險業深入到風險保障的一線,參與公共管理的新發展。保險業要切實轉變行業普遍存在的“重保輕防”的思維,積極引導全社會樹立風險防范意識,立足人民群眾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重視防災害、防事故的宣傳,通過各種渠道,運用多種形式,采取各種手段,廣泛向社會宣傳公共安全、巨災防范和社會保險的關系,宣傳保險政策和法律常識,不斷增強廣大社會民眾對于巨災保險的理性認識與風險意識,為我國巨災保險機制的落地與普及培育可持續發展的土壤。
作為災害風險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巨災保險既是災前預防的主要手段,也是災害應急救援資金的主要籌措渠道之一。當前我國商業險巨災保險發展尚處起步階段,未來市場廣闊,加快推行和落地完備的巨災保險制度正當其時。我國保險市場上的各類機構與主體,更要加快對于巨災保險的研究,完善相關的產品設計和配套服務,助力推動我國巨災保險市場發展,為國家財產與社會民生構筑起一道堅實的防護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