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亞靜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是現在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區域活動既是幼兒園一日常規中的重要環節,也是鍛煉幼兒能力、培養幼兒品質的重要手段。區域活動開展的方式十分靈活,內容也豐富多樣,將教學活動滲入區域活動中,不僅能將獨立的兩個部分巧妙融合,深入推進課程游戲化,還能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一)能夠在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之間建立系統化聯系
幼兒園實踐中,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兩者之間處于互相割裂狀態的情況并不少見。班級的區域活動一般都有4~6種,最常見的有美工區、建構區、娃娃家(角色扮演區)、科學區、讀書區。教師有時也會設計一些臨時性活動區來滿足教學的需求。但大多數情況下,區域活動里的內容都很少更新,更不必說與教學活動相結合。如果將區域活動滲入進教學活動中,開展區域活動時融入教學內容,就能夠形成“課堂+區域”的系統化活動結構。建立在教學活動基礎上的區域活動,能為幼兒的自主游戲提供方向,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同時也能方便教師進行教學和引導。
(二)有利于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創造力
將區域活動與教學活動進行融合,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喚起幼兒學習的興趣。例如,將幼兒在植物角中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這一內容與科學活動結合起來,通過提問、展示、自主觀察等多種方法,可激發幼兒對于課程的興趣。由于教學內容本身是幼兒熟悉的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在教學中,他們的表達欲會比平時更強,課堂的整體氣氛也會更活潑、更熱烈。與傳統的科學活動相比,這種與區域活動結合的教學活動,本質就是將教學游戲化,讓幼兒在課堂中有更多自由活動的空間,以便充分激發幼兒的自主性,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三)有利于幼兒廣泛學習,增強認知水平
3~6歲幼兒因其年齡特點,能夠認知以及記憶的內容是有限的。要想讓幼兒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認知水平,就需要教師巧妙地開展重復記憶的訓練。根據當日幼兒所學內容,教師可對活動區進行針對性的設置和材料投放,并在活動結束后給予幼兒正向反饋,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在游戲中,幼兒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和游戲中的具體經驗,在鞏固新知識的同時感受到無限樂趣。
(四)有利于推動幼兒教學活動游戲化的進程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游戲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區域活動開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開展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實質都是在進行游戲,比如美工游戲、科學游戲、數字游戲等等。無論是將教學活動結合區域活動,還是把區域活動的材料融合進教學內容,都可以推動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游戲化進程。
(一)創造類活動的應用
創造類區域活動是指由幼兒主導的區域活動。創造類區域活動的規則、最終走向,都由所參與的幼兒決定。在活動中,幼兒可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自由開展游戲。幼兒園常見的角色區域活動、建構區域活動都屬于創造類活動。
在幼兒園的實踐中,角色區域通常會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差異化的內容設置。小班角色區域以娃娃家為主,可緩解小班幼兒的分離焦慮情緒,使其快速適應幼兒園環境,建立歸屬感;中班區域設計逐漸多樣,餐廳、醫院等幼兒熟悉的環境開始被應用在角色區域中;大班幼兒的角色區域設計更廣泛,幼兒自主游戲的空間進一步擴大。由于大班幼兒即將步入小學,許多幼兒園的角色區域中會出現幼小銜接的內容。比如,很多幼兒園都會在大班設置“我要上小學”的區域活動。
以大班社會活動“我要上小學”為例,教師將區域活動中關于小學的內容和所投放的材料,應用到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中,通過模擬小學情境、邀請幼兒合作扮演角色、輪流發言、相互討論的形式,讓幼兒切身體會到小學課堂的特點,不僅讓幼兒了解到未來要面對的小學課堂,同時還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在角色扮演的游戲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模擬出多個可能面對的情境,請幼兒參與演繹,這對幼兒的反應與思維能力也是一種鍛煉,可以達到將區域活動與教學活動自然融合的目的。
(二)科學探究類活動的應用
科學探究類活動旨在為幼兒搭建起觀察與認識世界的橋梁,目的是讓幼兒通過自身的觀察和實踐,獲得真實的經驗,從而感知世界。常見的種植區活動、科學區活動都屬于這一范疇。在開展數學和科學相關的教學活動時,可以將這類區域活動中的內容加入進來。
幼兒園安排科學區域活動時,非常注重材料的投放,通常會將一些比較考驗邏輯和思維能力的玩具放置在區域中,比如簡單的棋盤、有操作指示的電路積木或是填空游戲等。玩具的結構從小班到大班也是進行階梯式的投放。
許多幼兒園會在戶外設置科學探究類區域,常見的有種植區和養殖區。種植區通常會選用比較容易成活的、幼兒較為熟悉的植物種植,植物從播種到成熟的每一個階段,幼兒都要參與觀察,做好記錄。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播種、施肥、澆水、收獲,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同時還能夠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以小班科學活動“植物的生長”為例,以幼兒在種植區教師記錄和觀察的經驗為基礎,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通過角色扮演、圖片展示以及帶領幼兒進行實地觀察的方式,讓幼兒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增強幼兒與自然的親近感,培養幼兒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戶外運動類活動的應用
戶外運動類活動是在戶外開展的運動類活動,運動形式多樣,常見的有跑、跳、爬、鉆、繞等,目的是發展幼兒的肌肉群,增強幼兒的體質。戶外運動類活動的材料投放一般較為自由,教師會根據具體活動內容來選擇材料。
以中班體育活動“搬運水果”為例,教師將戶外區域的器材投入到教學當中,布置出能夠使幼兒鍛煉跳躍、攀爬、平衡等各種能力的障礙和關卡,并且給出固定的情境,使幼兒沉浸在游戲當中,自主自愿地完成運動挑戰。起伏變化的關卡能夠為幼兒提供適度的運動挑戰,同時又增加了運動的趣味性,能令幼兒保持長時間的新鮮感,愉快地投入教學活動,并從中收獲較大的成就感。
(一)內容兒童化
幼兒園各項活動開展的主要對象是幼兒,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突出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幼兒園環境的設置和布局是實現兒童化的重要手段。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如果能夠通過環境的布置充分吸引幼兒注意,使幼兒提前進入到活動氛圍中,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材料多元化
幼兒園中玩教具的作用十分重要。種類多樣、形式豐富的玩具、活動材料能夠在教學中起到重要的輔助效果。相比單純的說教,幼兒對活潑有趣的道具更感興趣,面對新奇的、從未見過的材料,他們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探索。除了幼兒園特意購買的材料,幼兒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物品,比如使用過的紙杯、紙盒、絲帶、小樹枝等都可以作為活動應用的材料。鼓勵幼兒合理應用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還能夠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三)常規趣味化
一日常規是幼兒園班級各項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和保證,對幼兒各項行為習慣的養成能夠產生很大影響。為了能讓幼兒快速適應和掌握常規內容,教師在安排一日常規時,可適當增添一些生動、有趣的要素,以滿足幼兒的基本需要。除了必要的盥洗、吃飯、午睡環節,在區域活動時可多給予幼兒一些自主權。比如在戶外活動、散步的環節中,允許幼兒自主開展活動、尋找伙伴、制定規則。這樣不僅可以讓幼兒感受到活動本身的樂趣,還可以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四)活動創新化
目前,許多幼兒園課程的設計乏善可陳,缺少創新。幼兒園玩教具、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等都是需要源源不斷的靈感和新的思路進行擴充的領域,重復性太強的內容無法吸引幼兒的興趣,難以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教育作用也會大打折扣。教師要利用有限的資源不斷摸索新的教學方法和環節,積極尋找與其他領域結合的新思路,創新活動方式,以便更好地實現幼兒園教育目標。
區域活動與教學活動相互滲透和影響,為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提供了新的可能。將區域活動與教學活動充分融合,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蘇州市相城區珍珠湖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