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芝蘭 蒲畢文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學校體育面臨的機遇與實施路徑。研究認為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為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提供了政策引領;鄉村振興推動文化振興,為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營造良好氛圍;鄉村振興提高社會對農村學校體育關注,補齊學校體育基礎設施短板;鄉村振興吸引人才回流,為農村學校體育提供智力支持。實施路徑:加強制度供給,建立完善的農村學校體育振興機制;創新扶貧模式,精準對接農村學校體育需求;深化價值認識,推動農村學校體育文化建設;拓展資源渠道,優化農村體育教育資源配置。
關鍵詞:農村學校體育;鄉村振興;現實機遇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21.03.016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文件指出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城鄉差距日益顯著,農村地區在經濟、教育和基礎設施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村學校體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影響到數千萬農村學生體質健康和終身體育意識養成,而且關聯我國實現教育強國與健康中國戰略的建設。受應試教育、基礎設施薄弱、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學校體育依然是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基于此,本研究從師資流動、基礎設施、文化氛圍和政策體系等方面分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機遇,提出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具體路徑,旨在實現農村學校體育振興,進一步推動體育教育均等化。
1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現實機遇
1.1 頂層設計的完善,為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提供了政策引領在推進脫貧攻堅、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中,相關頂層設計為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提供了政策引領。一是政策理念上,戰略重心轉移為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提供了保障,政府出臺了《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掃清了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障礙,為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帶了重大機遇。二是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力量促進鄉村教育資源優化整合。“十三五”期間,全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喬遷新居,配套新建或改擴建幼兒園和中小學校6100多所[2]。異地扶貧搬遷規避了“撤點并校”學生上學遠的問題,具有體育教育資源集中化、布局合理化等優勢,便于提升農村學校體育辦學條件,增強辦學能力。三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控輟保學”措施為農村學生體育教育保障了機會公平。長期以來貧困地區學生因貧失學現象較為普遍,學校體育是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習得體育運動技能的重要場域,控輟保學的精準化方略避免了學生“因貧失學”現象,使貧困地區學生可以均等享受教育機會,從而掌握運動技能,增強體質[3]。
1.2 文化振興的推動,為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營造良好氛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思想觀念短板導致的農民“精神貧困”,嚴重制約著農民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各級政府通過不斷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農村文化環境持續向好,為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營造良好氛圍。一是推動地方政府的思想觀念轉變,使其認識到作為“五育”之一的體育在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深刻領會體育在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進而加強對農村學校體育的關注度。二是轉變農村社會觀念,為青少年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在推動體育場地設施全覆蓋、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農村體育鍛煉氛圍,為農村中小學體育的發展營造了有利的社會體育文化環境,使家長成為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支持者和指導者。三是推動學生個體思想觀念轉變,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充分意識到體育鍛煉在提高學習效率、豐富人生經歷等方面的特殊作用[4]。
1.3 社會關注度的提高,為補齊學校體育基礎設施短板提供助力長期以來,我國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的重點在城市,對農村體育設施建設有所忽視,導致農村體育設施建設與農民健身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在原有模式中,農村學校體育設施建設屬于“兩不管”狀態,體育部門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時主要將關注點集中在農村群眾體育,缺少對農村學校體育設施的建設。縣一級教育部門受經費限制,也無法在農村學校體育設施過多投入經費。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為農村學校體育設施供給,不斷滿足學生體育設施需要,對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具有積極意義。一是鄉村振興建設中將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放在重點位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農村教育資源供給。另一方面,在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隊等舉措下,農村學校體育將會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這有利于農村中小學體育獲取越來越多的家長、社會人士等外部力量支持。
1.4 人才的回流,為農村學校體育提供智力支持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戰略的不斷深入,國家有關部委協同推進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和農村特崗教師等針對農村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措施。在此背景下,體育教師崗位數量日益增多,有效緩解了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總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5]。鄉村振興戰略高度重視人才回流,“人才振興”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五大振興”工作部署之一,目的是為鄉村振興強化人才支撐,不僅要“引進來”更要“留得住”。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對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提高鄉村教師的福利待遇,為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要旨在于推動產業融合,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村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大力發展觀光旅游、體育特色小鎮和生態農業等產業發展,推動產業鏈條的多維延伸,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目標,在請進來的同時保證農村體育教師“留得住”。
2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路徑
2.1 加強制度供給,建立完善的農村學校體育振興機制從我國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實踐來看,農村學校體育的貧困難以在短時間內予以攻克,要實現農村學校體育的高質量發展仍需要長期努力。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具體舉措時要規避“行為短期化”傾向,建立健全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長效機制,保障農村學校體育以制度化、可持續化的形式推進。具體而言,一是要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雖然近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但此類政策文件通常是針對“農村教育”和“農村體育”而言,缺少針對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政策文件。在消除絕對貧困后,鄉村振興的中學將更加強調教育的均等,因此迫切需要增加隊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二是建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評價機制,提升農村學校體育幫扶的有效性。將農村學校體育幫扶的實際效果納入到地方政府的考評體系之中,對農村學校的體育設施建設情況、體育教師數量、學生體質健康情況和體育活動開展情況納入到評價內容。三是將對口支援工程向農村學校體育延伸,通過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對農村學校實行對口幫扶,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差距,促進體育空間資源均衡配置[6]。
2.2 創新扶貧模式,精準對接農村學校體育需求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涉及到體育基礎設施、體育教師、體育活動和體育文化塑造,基本涵蓋“人”“財”“物”三個方面。因此,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不僅要有針對性的幫扶,更需要創新幫扶模式,通過形式多樣的舉措有效對接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需求。一是以農村體育產業發展反哺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推動體育特色小鎮、鄉村體育旅游等方式可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進而推動人才回流、政府稅收增加,最終實現產業發展反哺農村學校體育的良性循環。二是引導社會主體參與農村學校體育共建。通過進一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對市場主體在稅費減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公益組織、營利性企業參與農村學校體育建設。按照能免則免、能減則減的原則,取消農村學校體育設施建設過程中的不合理收費,以切實降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學校體育建設的費用負擔[7]。三是鼓勵體育部門到農村學校進行運動員選材。一方面,數千萬農村學子可以拓寬運動員選材的廣度,另一方面,通過運動選材可以為農村學生提供專業訓練和文化學習機會。
2.3 深化價值認識,推動農村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指的是解放農民的思想觀念,提升農民的發展信心。因此,民眾思想轉變、觀念更新是推動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基本前提。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農民對體育的認識非常單一,沒有充分認識到體育參與對青少年增強體質、健全人格和錘煉意志等方面重要性。因此,應該從觀念上加強人們對于“大健康觀”和體育的了解,逐步打破農村學校體育在意識層面的發展障礙。首先要加強科學健身知識普及,弘揚科學健身文化,推動高校體育專業人才進農村地區開展“科學健身大講堂”,提高農民的科學健身意識、素養和能力。其次,立足當地風土人情,積極開展極具特殊地方性體育文化活動,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立足中華民族體育精神內涵,打造體育宣傳內容。行政部門打造一系列展現頑強拼搏、永不言棄體育精神的宣傳視頻,通過電視臺、廣播和短視頻等方式進行推廣,在廣大農村地區形成人人參與體育、人人熱愛體育的良好氛圍。
2.4 拓展資源渠道,優化農村體育教育資源配置面對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戰略重心的轉變,為提升治理效能,農村學校體育因由政府管理向多元主體共商共建轉型。通過各種激勵機制,把社會力量引入農村學校體育建設是一項重要舉措,能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優勢,解決農村學校體育資源匱乏這一難題。一是地方政府提高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對農村學校體育的支持力度。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通過政府購買和項目建設等方式,支持農村學校體育的建設。二是依托信息化技術,均衡城鄉體育教育資源配置。當前我國信息化技術發展迅速,5G、VR、云計算、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層出不窮,為實現優質體育教育資源在空間層面的共享提供了基礎。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已有體育資源的信息化進程,另一方面加大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三是拓展農村體育教師流通渠道。近年來,我國將體育專業納入到免費師范生的范圍,為農村學校體育輸送了一大批體育教師。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對體育類免費師范生的培養,通過增加體育類免費師范生的入學指標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方式,緩解貧困地區學校體育師資緊缺問題。此外還可以加大對已有農村體育教師的職后教育,通過短期培訓和長期交流的方式,提高農村體育老師教學、訓練能力。
3 結語脫貧攻堅、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戰略提出的初衷在于對貧困人口、社會弱勢群體的特別關注,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過程可以促進農村學校體育的迅速發展,同時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也可以有效地加快社會的共享發展速度,二者相互促進,協同演化。高質量學校體育發展不能僅為市民錦上添花,更需要為廣大農民雪中送炭,提高農村學校體育水平,讓農村享有均等化體育教育。因此,要抓住時代機遇,通過加強制度供給、創新扶貧模式、深化價值認識、拓展資源渠道等方舉措推動農村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耿迪,何穎,劉勇,李小剛.體育扶貧助力鄉村振興:理路、困境與治理[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8(05):25-31.
[2]國務院新聞辦就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舉行發布會[EB/OL].(2020-12-03)[2021-05-10].http://www. gov. cn / xinwen / 2020-12 / 03 / content_5566758.htm.
[3]張文靜,沈克印.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協同治理研究--基于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模型[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03):35-42.
[4]李臘梅.新冠疫情肺炎下貧困地區農村小學體育課程優化構建[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04):88-90.
[5]黃曉麗,于易,吳飄.基于空間正義導向的農村學校體育"貧困"治理研究[J].體育學刊,2021,28(01):97-102.
[6]朱承敏,任朝陽,李榮峰,陳志偉.鄉村振興戰略下云南農村中小學體育的機遇與挑戰[J].文山學院學報,2020,33(06):118-120.
[7]伍雄林,李可興,于易,黃曉麗.鄉村教師支持計劃下農村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21,40(01):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