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榴花
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后,孩子們都能到學校就讀,這本是皆大喜樂的事情,但農村初中厭學現象確層出不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特別差,他們學習不用心,生活得過且過,紀律松懈,來學校似乎并沒有什么目的,學習的好壞似乎與他們沒有任何關系,更不用說奮斗目標和理想了,農村的初中生為何會如此厭學呢?經過筆者多年的調查研究,認為農村初中生厭學主要有如下家庭、社會、學校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導致農村初中生厭學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的影響
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身邊,其言行舉止受父母的影響是最大的,這些影響尤其在三種家庭里表現得尤為突出:
其一是父母不重視知識。在農村,不少老百姓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對知識的重要性認識得很不夠,思想意識還停留在過去的社會里,認為只要具備像他們一樣勤勞肯干的秉性即可在世上安身立命。因此,他們認為放牛放羊,犁地下種,不需要太多知識 ,上學求學只要能夠會寫自己的名字、認識幾個字、會算數,以后出去打工不被別人欺負就可以了,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低,因此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問,隨其自然。由于深受父母的錯誤思想熏陶,這些家庭的孩子對待學習基本都是應付的,很少有積極主動性。
其二是有些家長恐怕自己的孩子吃苦,便提前為孩子們安排了今后的路子。他們的孩子常常自豪地說:“我爸說了,我如果考不上高中,就讓我讀自費去”,“我爸說,我如果考不上高中,就去學開車跟他跑運輸”,“我爸的文化還不如現在我的呢,還不照樣掙大錢”……這樣的回答不能不令人擔憂。
(二)社會上“讀書無用論”以及不良習氣的影響
在農村,一個家庭要培養一個大學生或中專生幾乎是傾其所有,但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大中專學校畢業不再包分配,但由于畢業生逐年增加,常有一些大學生或中專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大量農村生源畢業后無業可就,依然要回到農村或外出打工,家庭付出的巨額投資得不到合理補償,據此,很多人就認為如今讀書無用,以至于有些農民把送孩子上學看成“一場賭博”。這種“讀書無用論”在各地蔓延滋生后,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些學生于是便認為讀書再好也是無用,干脆就不愿學了。而逢年過節,那些沒有讀什么書的、外出打工的人回來后,他們大口喝酒、大方抽煙、大話連篇的派頭更是給在校的青少年以莫大的誘惑,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消蝕了他們讀書的興趣。
而且,由于當前社會良莠并存,初中生心智發育未全,極易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古裝戲里的刀光劍影、港臺影片里的激烈打斗、韓國戲里的纏綿緋惻,社會上的拉幫結派、打架斗毆, “阿混”、“阿飛”們奇裝異服、長發披肩,充斥鄉間的“黃賭毒”現象,以及逐漸蔓延到鄉村的電子游戲,都潛移默化地對他們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分散了學生學習的精力,使他們逐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以上幾種情況都會造成學生的厭學心理。那么,怎樣才能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
二、農村初中生厭學問題的對策研究
(一)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對家長的思想工作
家長的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單靠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很難扭轉學生的厭學現象,唯有家長的全力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要使家長能真正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以其言行舉止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可以采取家訪、家長會等形式對家長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在思想工作中,要注重針對山區農村中不少家長文化素質較低、思想比較現實這一實際,講清讀書是為了學好本領,是為將來更好地就業、謀生打基礎這一事實,特別要注重用農民身邊的科技致富的典型事例教育農民,以實際見聞徹底消滅“讀書無用論”存在的市場,使其提高認識,真正體會到“知識改變命運”真諦。
(二)開展思想教育抵御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農村中學生是農村的未來和希望,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能否成為合格人才。在農業現代化不斷向縱深發展的今天,必須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新型農民打好基礎。因此,抓好農村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樹立崇高的理想,使其自覺抵御工作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就顯得十分重要。要做好這個工作,學校領導、班主任、家長都要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摸清學生的思想“脈搏”,利用報告會、班會、談心等形式開展針對性的理想教育、成才教育、人生觀教育、法律教育,因人制宜地進行指導和教育,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確定正確的人生目標,自覺抵御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立志以振興祖國、服務人民、服務農村為己任,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來,勤奮學習,努力向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結合農村實際實行課改,切實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教學能力
初中三年是義務教育的最后階段,城市學生在初中畢業后絕大多數仍繼續升學,但相當一部分農村學生從此以后就要走上謀生道路了。因此,有必要在農村地區初中盡快實行課程和教材改革,減少初中課程門類,降低教材難度;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在農村初中實行“綠色證書”制度,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的文化知識外,學習一至兩門適合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實用技術。
教師素質的提高對改變學生厭學的現狀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要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教學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師德。教師有了良好的師德,才會去愛學生、去關心學生,也才能得到學生的敬重和愛戴,從而使學生喜歡學習該老師所教的科目。其次,要求教師要有敬業精神和樂于奉獻精神,愿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第三,要求教師要形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觀念,才會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重視。第四,是通過多方面的學習,來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努力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如此,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成績也就得到了提高。
當然,除了采取如上措施以外,還需要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努力加強農村中學師資、設備、設施建設,繼續加大對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力度,完善社會勞動就業制度等方面下功夫,更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結合,形成一種目標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齊下的機制,相互協調、通力協作,才能更好地消除農村初中生的厭學情緒,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