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平,陸劍鋒
(1.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江蘇 蘇州 215625;2.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足外科,江蘇 蘇州 215600)
橈骨是前臂外側的長骨之一,可輔助前臂旋轉,在維持腕肘關節屈伸中發揮重要作用,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為臨床常見上肢骨折,青少年橈骨遠端骨折多以車禍、運動等高能量損傷所致,老年患者則主要與骨質疏松有關。掌側鋼板內固定術為臨床治療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患者自身情況、骨折類型、骨折的復位程度、手術時機等均會影響手術療效,部分患者術后存在腕關節功能難以恢復的情況,從而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造成嚴重影響[1]。為了針對性提高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行掌側鋼板內固定術后的預后情況,需對患者術后腕關節功能進行客觀評估,并分析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行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后腕關節功能恢復不良的影響因素,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行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的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術后6個月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將其分為良好組(59例)和不良組(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見表1。納入標準:符合《橈骨遠端骨折》[2]中關于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斷標準者;均行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者;年齡>18歲者;新鮮骨折者;單側骨折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無麻醉禁忌證者等。排除標準:合并神經血管損傷者;合并原發腫瘤者;合并心、肝、腎等功能不全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多處骨折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均接受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術中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根據患者麻醉耐受度和創傷情況選擇氣管插管全麻或者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將患者患肢伸展開,對創傷部位進行止血帶處理,根據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具體手術方案,行前臂遠端掌側縱向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肌層,保護橈動脈、腕屈肌腱及正中神經,清理損傷軟組織與骨折端血塊,將骨折部位復位,若缺損部位過大則需通過植骨進行補全、修復,以維持正常生理結構與關節形態,術中注意保護神經與韌帶,避免影響術后康復,術中影像學檢查復位滿意后,置入掌側鋼板進行內固定,固定良好后沖洗創面,逐層縫合切口,再次行影像學檢查,確定復位、固定良好,根據固定情況、骨折嚴重程度確定是否應用石膏輔助制動,術后常規換藥,進行預防感染處理,并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6個月如患肢腕關節無畸形愈合,前臂旋轉活動度和掌屈背活動度的分別減少20°、15°,且無并發癥,則為恢復優;如患肢腕關節輕度畸形,但無明顯主觀癥狀,無功能損傷則為恢復良;如患肢腕關節存在畸形,且關節活動度、關節功能無明顯恢復,也無進展,則為恢復可;如腕關節存在明顯疼痛、畸形癥狀,導致無法完成日常生活與工作則為恢復差[2]。將術后6個月腕關節功能恢復效果為優、良的患者判定為腕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恢復效果為可、差的患者則納入腕關節功能恢復不良。②對影響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經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后腕關節功能恢復不良的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包括性別、年齡、粉碎性骨折、合并骨質疏松、發病到入院時間、尺骨莖突骨折、骨折AO分型[3](A型、B型、C型)、功能鍛煉不規律、重度縮短畸形、醫源性軟組織損傷情況。③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影響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術后腕關節功能恢復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術后6個月腕關節功能恢復良好59例(優40例,良19例),腕關節功能恢復不良21例(可16例,差5例),腕關節恢復不良率為26.25%(21/80)。
2.2 單因素分析 不良組中年齡≥?60歲、粉碎性骨折、合并骨質疏松、功能鍛煉不規律、重度縮短畸形、醫源性軟組織損傷的患者占比均高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經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后腕關節功能恢復不良的單因素分析[例(%)]
2.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粉碎性骨折、合并骨質疏松、功能鍛煉不規律、重度縮短畸形均是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經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后腕關節功能恢復不良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1.921、1.861、2.184、1.777、2.117,均P< 0.05),見表2。
表2 影響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行掌側鋼板內固定術術后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1/6,發病率較高,而且橈骨遠端為松質骨與密質骨交界處,骨骼結構較為薄弱,骨折后關節復位要求較高,易形成畸形愈合,影響患者腕關節功能[4]。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80例行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的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腕關節恢復不良率為26.25%,與李吉利等[5]的結論基本相符,提示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經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后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不容樂觀,仍存在部分患者術后難以恢復腕關節功能的情況,臨床需分析影響患者術后腕關節功能恢復的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年齡≥?60歲、粉碎性骨折、合并骨質疏松、功能鍛煉不規律、重度縮短畸形均是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經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后腕關節功能恢復不良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為:老年人群、骨質疏松患者骨質存在流失,骨骼脆性升高,機體恢復能力弱,骨折愈合困難,可增加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經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后腕關節功能恢復不良風險,因此在圍術期需了解患者年齡階段、康復特點及骨質疏松病史,給予針對性抗骨質疏松、促進骨骼愈合干預措施[6];粉碎性骨折在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中屬于較為嚴重的骨折類型,患者骨折后嵌插嚴重,可導致更為明顯的骨缺損,影響關節穩定性,進而影響術后康復效果,故而臨床行手術治療時,需針對粉碎性骨折患者骨骼缺損情況進行干預,盡可能保留粉碎骨折塊,并進行固定,必要時進行植骨,術后還需密切觀察骨折端的移位情況和布帶的松緊度,并及時進行干預以促進腕關節功能康復[7];功能鍛煉不規律也是影響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經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后腕關節功能恢復不良的危險因素,功能鍛煉可降低關節活動受限、僵硬等問題,因此臨床需對患者進行規范化、系統化的功能鍛煉指導,并通過健康宣教、隨訪、家屬參與等方式提高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8];重度縮短畸形主要是由于腕關節關節面塌陷、骺端塌陷,重度縮短畸形發生后腕關節月骨、舟船接觸應力增加,可影響腕關節功能恢復,臨床可針對性進行關節功能鍛煉,預防重度縮短畸形的發生,進而改善患者腕關節功能[9]。
綜上,年齡≥?60歲、粉碎性骨折、合并骨質疏松、功能鍛煉不規律、重度縮短畸形均是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經掌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后腕關節功能恢復不良的危險因素,臨床可根據患者臨床特征給予針對性干預,并指導患者進行規律康復訓練以促進腕關節功能恢復。另外,本研究也存在觀察時間短、樣本量小等局限性,因此未來仍需進行大樣本、長時間研究,為改善創傷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預后提供更詳細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