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雪 范天舒 盧妙 王向明 查志敏 郭妍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是各種心臟病的終末期。舒張性心力衰竭(DHF)被稱作LVEF正常的心衰,即病人具備心衰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同時LVEF>50%[1]。肌少癥是一種與衰老有關的綜合征,其特征是骨骼肌肌量和力量的逐漸和全面喪失,從而導致殘疾、生活質量下降甚至死亡[2]。2016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心衰指南指出,肌少癥是心衰病人的一種常見的合并癥,會加速心衰的進展,影響其預后[3]。心衰合并肌少癥病人常出現肌力減弱、運動能力下降,易出現無力和心源性惡病質,增加再住院率和死亡率[4]。本研究通過探討老年DHF合并肌少癥病人的臨床特征及病人機體能力下降的影響因素,為DHF病人的早期防治和干預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8月于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住院的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人120例,年齡60~92 歲,平均( 71.7±9.4) 歲,根據是否有肌少癥分為肌少癥組和非肌少癥組。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符合DHF的診斷標準:典型心衰癥狀和(或)典型心衰體征,LVEF≥50%;存在相關的結構性心臟病 (如左室肥厚、左房增大)和(或)舒張性心功能障礙,超聲心動圖示二尖瓣舒張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二尖瓣環舒張早期運動峰值速度(e′)≥15,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400 pg/mL或者BNP>150 pg/mL。排除標準:(1)無法與研究人員進行溝通或取得知情同意書;(2)存在重大疾病,例如腫瘤、嚴重衰弱、預計生存期<6個月;(3)明確患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全身免疫系統性疾??;(4)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心衰;(5)慢性肺部疾病、肝功能不全;(6)在生物電阻抗分析儀電極接觸的地方有皮膚破損;(7)活動障礙及認知障礙;(8)合并影響肌力測量的神經肌肉疾病、長期服用影響體質量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本研究經過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入組病人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1.2.1 臨床資料和血清學指標:記錄病人的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梗死等病史。入院當天測定血常規、心肌酶、NT-proBNP,第2天測定血脂、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等。所有病人在入院后3 d內完成經胸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采用GEVivid 7.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1.7~3.4 MHz變頻探頭。取標準心尖四腔觀采取二尖瓣血流頻譜,測量E;最后啟動組織多普勒成像速度模式,取樣容積分別置于二尖瓣環側壁和室間隔,記錄兩處的瓣環e′,取其平均值。
1.2.2 肌量、握力及軀體活動能力的評估:(1)肌量評估:使用生物電阻抗儀(InBody S10 Biospace, Korea)測定四肢骨骼肌質量。骨骼肌質量指數(SMI)計算公式為四肢骨骼肌質量(kg)/身高(m)的平方。(2)握力評估:病人取坐位,雙足自然置于地面。屈膝屈髖90°,上臂與胸部平貼,前臂處于中立位,伸腕0°~30°,并保持0°~15 °尺偏。應用機械握力計(香山)重復測量優勢手2次,取較大值。(3) 軀體活動能力評估:囑病人在室內以自然速度步行4 m,記錄所用時間。將步速<0.8 m/s定義為活動能力降低,步速≥0.8 m/s定義為活動能力正常。
1.2.3 肌少癥的診斷標準:采用亞洲肌少癥工作組(AWGS)的診斷標準[5],滿足以下第1條,同時合并第2條或第3條即可診斷:(1) 男性 SMI<7.0,女性SMI<5.7;(2)優勢手握力,男性<26 kg,女性<18 kg;(3)4 m步行試驗步行速度<0.8 m/s。

2.1 2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120例DHF病人中65例(54.17%)同時診斷有肌少癥。和非肌少癥組比較,肌少癥組BMI、SMI、TG、握力、4 m步行速度明顯降低,年齡偏大。見表1。

表1 2組DHF病人一般臨床特點比較
2.2 DHF病人軀體活動能力下降相關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血液透析、腦梗死、BUN、血清肌酐、握力、SMI均是軀體活動能力下降的影響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在校正BUN、血清肌酐、握力、血液透析等混雜因素后,年齡、腦梗死、SMI是軀體活動能力下降的獨立影響因素(P<0.01)。見表2。

表2 DHF病人軀體活動能力下降相關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心衰病人常表現為疲勞、呼吸困難和體力下降,這些癥狀不僅與心臟泵衰竭、血液動力學異常、心肌細胞衰老有關,也與骨骼肌功能下降和骨骼肌細胞變化相關[6]。近年來,骨骼肌病變參與HF的病理生理機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骨骼肌病變是HF的癥狀之一,其機制是骨骼肌功能、結構、血流量、代謝和炎癥反應的變化。骨骼肌病變的HF病人出現肌肉質量和肌肉功能的下降。骨骼肌質量減少主要是由于骨骼肌蛋白分解和合成增加、骨骼?、裥图±w維轉變為Ⅱ型快速肌纖維,毛細血管分布密度減少,降低了血液供應,線粒體損傷導致骨骼肌丟失[7]。DHF病人骨骼肌病變主要為肌少癥,臨床表現為活動能力、耐力的下降,可以通過SMI、握力、4 m步行速度來評估。本研究結果顯示,肌少癥組SMI、握力、4 m步行速度均明顯降低,提示保持肌肉質量,加強適度的肢體功能鍛煉是減少DHF病人肌少癥發病率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中DHF病人肌少癥的患病率為54.17%,明顯高于既往研究[8],考慮原因為首先本組納入的DHF病人是老年人,老年人肌肉萎縮、活動能力下降;其次為需要住院病情較嚴重的心衰病人;再次入組人群中有64例為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DHF合并血透病人的日常活動量較單純心衰病人更少,每日液體入量控制嚴格,并限制了病人乳類制品的飲用。同時,慢性腎功能不全病人常見低鈣高磷血癥、活性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腎性骨營養不良。這些因素均可能增加本研究肌少癥的患病率。
肌少癥是一種增齡性疾病,在平均年齡65歲人群中的患病率為5%~13%,在85歲人群中則升至11%~50%,年齡增長會使老年人肌肉的質量減少、強度減弱,從而影響老年人的運動能力[9]。本研究也證實年齡、SMI是軀體活動能力下降的獨立影響因素。腦梗死病人常合并肢體活動障礙、肌肉萎縮的后遺癥,從而導致肌少癥發生,本研究也顯示,腦梗死是軀體活動能力下降的獨立危險因素。
總之,本研究結果提示,肌少癥是老年DHF病人常見的合并癥,年齡、腦梗死、SMI又會影響病人的軀體活動能力,從而影響其生存質量。及早診斷老年DHF病人是否合并肌少癥,進行早期干預可延緩其發生和發展,改善老年DHF病人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