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防止以學區房等名義炒作房價”——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開會議,罕見提及“學區房”。會議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給,防止以學區房等名義炒作房價。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了學區房的內容,屬于比較罕見的一次。”多位業內專家分析說。
學區房為何被點名?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推動房價暴漲
人到中年,是在教育、住房、醫療這三座大山夾縫中求生存的階段。很多家長不惜花費重金購買學區房,都是覺得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要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買下一套學區房,就相當于給孩子提供了和稀缺教育資源掛鉤的一定程度的確定性,也極大增加了上好大學的概率。畢竟,學區房能夠帶來的成果非常誘人:不平等的競爭優勢,較高的升學率,上好大學的概率更大,孩子將來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可能性更高。
作為硬通貨,學區房架著房子、烤著教育、漲得快又最抗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不爭的事實。
“近一年來的房價上漲,很多都是以學區房等概念炒作為先導。”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住房大數據項目組組長鄒琳華向記者表示,但基礎教育事關公平與國家長遠發展,不應該成為炒作對象。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亦認為,2021年來,全國樓市明顯上漲,一二線城市以學區房作為導火線的普漲明顯出現。
梳理顯示,過去一年來,各地學區房價格跳價的事件屢屢見諸報端。2021年春節后,受所謂的學區房需求旺季帶動,學區房跳價現象更是頻繁出現,在一些大城市,出現了學區房一夜間動輒跳價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情況。
熱播電視劇《小舍得》就全景刻畫了“小升初”階段家長為孩子忙前忙后的各類場景。其中,涉及學區房的橋段就再次挑動家長的“神經”。
在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看來,這輪學區房價格上漲與過去最大的區別,就是炒作頻繁,而不是學位需求增加。
“學區房的炒作,既惡化了民生訴求,也違背了義務教育均等化。打擊學區房炒作,是對‘房住不炒的深入貫徹。因為學區房炒作,是炒房的極端形式,也是炒房極其惡劣的一種形式,它加劇了公共資源的緊張,又可能導致房價的新一輪上漲。”李宇嘉說。
根據國家統計局4月16日公布的70城房價數據,“3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有62個城市新房價格上漲,58個城市的二手房價格上漲,簡單計算70個大中城市中有87%的城市房價在3月份出現了上漲,這可以說是70城房價統計數據中的普漲紀錄。”張大偉說。
違背教育公平
學區房的炒作不僅僅是住房問題,更是教育公平問題。過去兩三年間,大城市學區房領漲樓市,部分地區學區房翻番,深層原因是大城市中等收入階層的教育焦慮。在國人普遍重視子女教育的社會環境中,“不讓小孩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越來越強烈,當優質學位供給不足,導致對口升學率較高的優質中小學學區的房價大幅上漲。
與此同時,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學區房越受追捧,基礎教育資源便越傾向于“按財富分配”,嚴重違背“劃片入學”“就近入學”政策的初衷,不僅對教育公平的損害不容小覷,且疊加各種因素的學區房往往成了一個另類的“炒房戰局”,對房住不炒政策落地構成負面影響。更高層面上,中央剛剛放開三孩政策,提高城市年輕人生育率也要求一個廉價而公平的教育環境,因為目前教育成本高、內卷化嚴重已成為抑制生育率的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從根本上解決炒作學區房這一問題需要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此次北京西城區學區房降價及不久前深圳頂級學區房價格松動,分別得益于多校劃片的真正執行和教育集團化、大學區的推行。通過將強項和弱項捆綁一起,縮小名校和一般學校之間辦學質量差距,增加了學區房不確定性,導致購房者對學區房的預期減弱。
但這離真正解決學區房問題還有不小的距離。未來,包括多校劃片、公民同搖、名額到校、教育集團化(名校設分校、合作辦學等)、優質教師強制流動等方式,都應該被利用起來,目的是消滅所謂的“差校”,弱化“學區”從而均衡教育資源配置,做到“讓教育歸教育,讓房子歸房子”。
此外,在源頭上增加學位供應,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人口流入較大的城市公共服務要按照最新常住人口數據配置,也至關重要。日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見》,提出鼓勵各地建設九年一貫制學校,同時強調不得規劃建設豪華學校,要求持續改善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提高義務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加快推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確保2021~2025年城鎮學校學位供給滿足學生入學需求。可見,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是目前最為迫切的工作之一。
總體而言,需要充分認識到學區房問題的復雜性,綜合施策緩解相關問題,既緩解當下城市青年的住房和子女教育焦慮,也避免將教育資源配置異化為財富的比拼和競爭,有損社會公平。
資料來源:新華網2021年7月10日、新浪財經2021年7月6日、中國新聞網2021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