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到了40歲這個年紀,他們已經是沒有太多退路的人。對于大多數中年北漂來說,落戶的路并不多。
北京,這座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的超大城市,吸引841萬北漂常住。他們中的很多人,在這里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遇到相愛之人,買下屬于自己的房子,成家生子,“像大樹一樣一點點扎根在此”,但他們仍是異鄉人。
在過去的四年中,每年都有超過10萬人申報,競爭約6000個落戶指標,那些在北京長期工作、納稅、居住的中年北漂人,累計得分更具優勢,成為政策的主要受益者——
7月12日,北京迎來2021年最強降雨。但北京有13萬人并無心關心天氣,對他們來說,有更重要的事。當天十點整,北京市公布了2021年度的積分落戶公示名單,共有6045人入圍,一周公示期滿后,只要無異議,入圍者即可取得落戶資格。
年近45歲的孫慧民,排名5955,積分100.88,踩線最低分。七分鐘后,孫慧民的妻子在“積友群”發了條信息,“北漂20載,暴風雨中成功上岸。”
每天凌晨三點醒來看排名
公示前的等待期,焦灼又殘酷。4月15日,2021年度申請啟動,孫慧民第一時間填報,第一周顯示排名區間1~1000,他很高興,兩周后申報人數增多,排名掉進2000~3000區間,后來是5000~6000,“每天都很煎熬,生怕第二天被擠出去。”今年積分落戶公示時間比往年提前三個月,但在線申報系統每日凌晨更新一次排名。
到4月末,眼看排名不斷下調,孫慧民和妻子睡不踏實了,每天凌晨三點左右,自然醒,不用定鬧鐘。醒來看一眼排名,放下心,但多數時候就再也睡不著了。
2020年申報時,孫慧民比入圍最低分少0.25分,今年又卡線上。2021年秋天,孫慧民兒子就要升入初三,眼看中考在即,如果再落不下戶口,就不能報考北京的普通高中。這意味著孩子要么轉回戶籍所在地讀高中,或是想辦法到天津上學,不但一家人分離,甚至至少有父母中的一人必須舍棄北京的工作,陪同孩子離開,這是很多中年北漂最大的“心病”。
2021年的積分落戶公示數據顯示,入圍者為31歲到57歲,最集中年齡段是41歲至45歲。北京市人社局的公開信息顯示,入圍者的特點是在京穩定工作時間較長,平均在京工作16年;中青年占主體,96.9%在45歲以下,平均年齡40.5歲;覆蓋近八成的現有行業分類,從事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及文化產業工作人員占比達到56.4%,高新技術企業工作人員占比37%。
2021年的公示期由往年10月提前到7月,就是給申請人子女轉學報名等后續安排,留出更充裕的時間。
綽號大師兄的張芮(化名),2018年積分落戶入圍,同年11月2日,成功落戶,北漂20年終被接納,八天后孩子中考報名審核資料,“(戶口)來得正是時候。”他說。
因多年關注落戶政策,在網絡解答疑問,匯總積分寶典,張芮結識和幫助眾多北漂、積友,微信增加了數千好友,“都是來咨詢積分落戶事宜”。
張芮觀察到,從申請人合法穩定就業年限看,2018年平均年限為14.87年,2021年上升到16年。張芮說,這意味著,一位22歲本科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起碼需要在京連續工作(繳納社保)16年以上,自住房14年以上,直到他40歲前后,才有得到北京戶口的可能。
而到了這個年紀,他們已經是沒有太多退路的人,對于大多數40歲的中年北漂來說,落戶的路并不多。人到中年,在京十幾二十年,張芮感嘆,哪有那么容易就放下一切就此離開?
落戶,才能解決人生難題
成功“上岸”后,孫慧民懸著的心踏實下來。之前他甚至設想過,如果公示結果出來,還是不成,當天就去郊區看房——按照積分落戶的規則,在城六區之外——也就是郊區就業或居住有加分項。
北京積分落戶的基本要求是,持有居住證、不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在京連續繳納社會保險七年及以上、無刑事犯罪記錄。具體指標則包括: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教育背景、職住區域、創新創業、納稅、年齡、榮譽表彰、守法記錄等,而每一項的分值都不同。
2001年,醫學生孫慧民來到北京實習,住在廣渠門一家賓館的地下室,次年留在實習的醫院,從事針灸推拿。張芮起點稍高些,他應邀來到一家公司,公司幫著租了房子。那時,他們的收入普遍不過千元。
2004年,孫慧民在豐臺區買房。在當時買房也非易事。孫慧民得到了父母的資助,裝修的一部分錢,是從隨后在日本進修時生活費中節省出來的。兒子出生后,妻子辭職在家帶孩子,有幾年家庭收入全靠孫慧民,一度捉襟見肘。
隨后,子女教育問題提上日程。幼兒園、小學階段還算比較順利,但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的問題,始終是個困擾。可選路徑也不外乎那幾條:回戶籍地讀書,轉學到離北京近的河北省、天津市就讀,或者是上更貴的國際學校,以后出國上大學。如果不想讓孩子缺乏照顧,夫妻至少要有一人辭職。
人到中年,仍在追夢
這些選項,在每一個北漂人心里都琢磨來琢磨去,尋找各自出路。
張芮自認非常努力,接觸很多北漂后,得知不少人高中畢業后來京闖蕩,自考大專、本科,各種資格證書拿了一大堆,一把年紀了繼續考研,初衷都是一樣。
因事關自己和眾多北漂命運,張芮在政策發布初期,就很關注符合申報條件的能有多少人、分數線有多高。為此,張芮研究近年來北京人口普查的數據、社保政策等,經過各種分析后,他得出自己的一些答案。
張芮把積分規則中的社保、自住房、年齡、學歷這四項加分,稱為“四大金剛”,他認為,這四項不能有缺失,“特別是2020年度政策調整后,這四項任何一個出現問題,入圍的可能性都渺茫”。比如,2018年度入圍人員中,沒有學歷加分項的有123人;2021年入圍名單中,沒有學歷加分項的有163人。這幾年,張芮活躍在一些北漂、積友圈,幫助答疑解問。
因共同的北漂、上岸經歷,張芮與孫慧民結識。張芮稱,他們經歷類似,三觀一致,認知相似,交往“更有共鳴”。他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組建“健身群”,定期組織各種活動,不少人熱衷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還組建美食群、雞娃群、股神群、再就業群等。
7月12日,北京積分落戶入圍名單公示,孫慧民終于不再擔心和孩子分離的事情。傍晚,孫慧民忙完工作坐上回家的班車。雨點輕敲車窗,西二環車來車往,這位19年來服務了15萬人次的臨床一線醫生,回想過往經歷,潸然淚下。
摘編自《財經》2021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