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將來
摘 要: 福建東山歌冊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近年來東山歌冊卻遭遇了種種傳承困境,面臨斷代的危機。本文將在學界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以傳承人為研究對象對東山歌冊傳承人進行口述訪談,并與歷史文獻相結合,對東山歌冊的傳承方式、傳承現狀及傳承困境等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東山歌冊;傳承人;民間文學;非遺
中圖分類號:J67 文獻標識碼:A
東山歌冊是以閩南話為演唱語言,以傳統冊子為記錄文本,結合“觀姑調”(1)等獨特唱腔的民間曲藝形式。[1]3其形成時間有多種說法,目前較為普遍的觀點是產生于明朝,根據《東山縣志》記載,“明代潮州歌冊傳入銅山,經過歷代傳唱,逐步形成具有東山方言特色的東山歌冊。東山歌冊通俗易懂,故事性強,音韻順口,曲調簡單。其文體屬于長篇敘事詩,有七言句、五言句、三三七字句、三三五字句、三三四字句。唱本有 《萬花樓》《羅通掃北》《雙白燕》《崔鳴鳳》《陳世美》《玉樓春》《鳳嬌探李旦》等傳統唱本一百多部。”[2]638
明朝時期,歌冊已經有所發展。福建省東山鄉賢黃道周在京為官時,就曾說過:“吾鄉海濱鄒魯,勞夫蕩槳,漁婦織網,皆能詠唱歌詩”。[3]97這“歌詩”便是東山歌冊。東山歌冊由潮汕傳入東山島后,原來“潮州歌冊”的稱謂,本稱為“東山歌冊”又名府城歌、七字歌、“潮州歌文”,還有“閩南語歌仔冊”“閩南語歌冊”“歌仔簿”等名稱,成為流傳于閩南東山一帶的曲藝曲種。[1]7 2006年,東山歌冊進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東山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曲藝之鄉”,保護東山歌冊成為很多人的共識。
自2019年以來,筆者在長期的田野調查中,收集到東山歌冊20余冊,長篇歌冊2部。值得注意的是,從2006年福建東山歌冊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至今東山還有多人會唱上百首歌冊,而這些傳唱者當中,以老年人為主,且年齡跨度極大,從50 多歲到80 多歲。筆者以東山歌冊傳承人為研究對象,探討福建東山歌冊傳承的部分面貌。
一、東山歌冊傳承人群體映像
東山縣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為福建省漳州市轄縣,東臨臺灣海峽,與臺灣島隔海相望。明洪武二十年(1387),東山置銅山守御千戶所(范圍主要是現在的銅陵鎮)。
在調查傳承人時,我們發現東山歌冊的傳承人幾乎清一色的為女性,這與漁業作為當地主要的支柱產業和舊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有關。漁業因為工作粗重需要耗費較大的體力,再加上需要掌握捕魚技術、海上作業風險較大等,所以“討海”工作往往由男性擔當;至于織網因工作簡單且不需要耗費太多的力氣,而且需要有耐性的人,一般由女性擔任。所以島上的男人多以“討海”為生,女性則經常圍坐一起,一邊織網,一邊聆聽歌冊。
舊時的東山婦女,因社會條件和家族家規的限制,女子甚至還要纏小腳,她們輕易不外出拋頭露面,一生操勞農務,也無法接受正規教育,她們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織網,或妯娌之間一塊互訪,邊聽歌冊邊學歌冊,婦女們通過聽歌冊、唱歌冊去了解社會、認識歷史。據 《東山縣志》記載,銅山歷來不分老嫗、少婦,都喜歡唱歌冊,部分男人也愛唱。唱歌冊的地點有庭院廳堂、街頭巷尾或小廣場。一人唱,眾人圍著聽,或編織漁網邊聽,有時唱到三更半夜。人們稱“銅山娘仔能唱歌”。[2]638可見當時傳唱范圍之廣,傳唱歌冊儼然已成為一種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休閑活動。
在銅亭社區調查中,老歌手普遍不識字,年齡從70歲到85歲,問及如何學習歌冊,老歌手普遍反映,幾個“姿娘仔”聚在一起,你識字就你來教我們,你唱我們學,有人在唱我們就照著歌冊看,大家經常唱歌冊,也都從歌冊里學會了識字,學會看,學會寫。
東山歌冊作為一種民間文學,其本身具有集體性、口頭性、傳承性等特點。而民間文學的傳承性,從遠古時期就已形成,幾千年以來,人們不斷地進行口頭創作,逐漸根據本民族口頭語言、音節、語調、語法結構、修辭特點,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形式。[4]31
傳承人在民間文學的傳播中扮演極為關鍵性的角色,從歷史發展來看,許多民間傳說、歷史故事都是通過傳承人的反復吟誦流傳開來,甚至有些故事還傳播到海外,可見傳承人在民間文學傳播中的重要性。從2019年開始,筆者陸續通過錄制訪談的形式對東山歌冊傳承人展開調查,目前福建東山歌冊傳承人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在內,共有6人(表1)。
結合實際調研結果, 我們將傳承人的基本情況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從性別上看,東山歌冊傳承人以女性為主,目前的6位傳承人中,僅有1位男性。
(二)從年齡結構上看,在該傳承人群中,80歲以上1人,70-80歲之間3人,50-60歲之間2人,缺少年輕傳承人。傳承人隊伍年齡偏大,傳承人隊伍建設機制不夠健全。
(三)從職業構成來看,6位傳承人除了1位普通社區村民外,其余傳承人的職位為圖書館、文化館、社區工作人員、公司職員等,這些傳承人在退休之后大部分仍不余遺力地從事推廣東山歌冊的活動。
(四)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幾乎每個傳承人都受過學校教育,但學歷水平普遍較低,6個傳承人中,有3個小學學歷,2個中學學歷,1個大專學歷。
(五)根據調查,除了蔡婉香、黃春慧、張麗卿、謝溪添4位傳承人仍然活躍在推廣東山歌冊活動中,另外2位傳承人參與度較低。
上述整體上對傳承人的構成做了簡要分析,可發現傳承人群體數量較低、老齡化嚴重、年齡結構較不合理、梯隊建設不健全等問題。
二、東山歌冊代表性傳承人及其傳承活動
目前東山歌冊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為蔡婉香和黃春慧,其中蔡婉香更具代表性。蔡婉香1941年出生在銅陵鎮的一個藝術之家,家中有12個兄弟姐妹,排行老九的她,從小就受祖母、母親、姐姐們唱歌冊的影響,加上自己嗓音條件較好,其6歲就能唱歌冊,8歲能上臺演出。蔡婉香唱歌冊有其獨特的韻味,能夠生動地通過韻律,再現每一個故事情節。在演唱過程中,扮演多個角色,能夠根據故事情節的變化,調整語調語速,在唱歌冊的時候能夠將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情節中,將自我的情感融入到故事中。比如在唱到楊將名將懼陣亡,聲音比較低沉失落,尾韻拉的較長,語速隨著情節的變化而變化,讓聽者也為劇中的人物而共鳴。
真宗傳位宋仁宗,滿朝文武都盡忠,九王八侯盡年邁,第一文臣是包公。
武將已來楊家人,楊家名將懼陣亡,如今算是狄元帥,賬下虎將有四員。
鎮守三關防西遼,威風不敢欺天朝,五虎英雄人莫敵,名揚四海萬里遙。
——《新造五虎平西珍珠旗卷之一》(2)
在東山歌冊的保護和傳承上,蔡婉香不遺余力,她的傳承方式主要是以點、線、面結合,即使已經81歲高齡,仍積極配合文化部門、高校團體、研究機構錄制歌冊音頻,并且積極帶領年輕歌手學習、推廣和保護歌冊。3月28日,廣東的一個非遺文化公司赴東山島錄制《珊瑚寶——楊大貴》,蔡婉香連唱了三天三夜。
另一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春慧,1962年出生,可算是較年輕的傳承人,文化程度也較高,不僅能唱歌冊,而且還能創作新編歌冊,近年來也陸續創作了《一代完人黃道周》《忠臣家風——陳士奇》《兩籠孝子的故事》等歌冊。黃春慧在圖書館工作期間,也多次向民間征集古本歌冊,退休后仍致力于歌冊的推廣保護,多次到小學教唱歌冊,在民間推廣歌冊。
還有兩位省級傳承人——謝溪添和張麗卿。謝溪添作為唯一的男性傳承人,曾任東山縣文化館副館長,師從祖母、母親、姐姐三代,謝溪添擅長方言曲藝,退休后也致力于歌冊的創作,近年來創作了《寡婦村的歌》《記家風建家風》等歌冊。張麗卿曾任東山縣銅陵鎮碼頭社區書記、碼頭社區老人協會會長、碼頭社區東山歌冊傳習中心會長,退休后依然在保護推廣歌冊。
根據調查,這 6位傳承人無一例外都受到家庭的影響。蔡婉香排行老九,從小就愛聽祖母、母親、姐姐唱歌冊。據蔡婉香講述,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山有幾百個歌冊場,每天男人出海捕魚,女人們三五成群圍坐在一起,一邊織網,一邊捻線,聆聽歌冊。每天夜幕降臨,歌冊場盛行,到處都是歌冊聲,幾個歌手輪流唱歌冊,持續到深夜。(3)
另一個國家級傳承人黃春慧年幼時,歌冊在東山銅陵地區盛行,自小就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中,而她的奶奶也是唱歌冊的好手。據黃春慧回憶:“小時候,家里有個很漂亮的柜子,藏了許多歌冊:《雙寶環》《楊文廣平閩南十八洞》《崔鳴鳳》《七鶴朝緣》《新造白蓮花》等許多原版歌冊,那時奶奶時常在大廳、天井、巷口為左鄰右舍的一幫老姐妹、朋友唱歌冊。大家圍著奶奶,奶奶上午唱,下午唱,晚上也唱;老姐妹上午聽、下午也聽,晚上也聽,有的還癡迷到忘了煮飯干家務,沒完沒了,十天十夜唱不完。”(4)
張麗卿14歲就跟母親學唱歌冊,其母親為當時歌冊演唱明星,能夠熟練的演唱各個時期的歌冊。而謝溪添則師從祖母、母親、姐姐三代,并且擅長于方言曲藝。
傳承人的養成,除了家庭因素的影響外,也受教育程度的影響, 6個傳承人,學歷最低小學,最高大學。黃春慧作為較年輕的歌者,不僅會唱歌冊,還會寫歌冊,近年來也陸續創作新作品。可見東山歌冊傳承人幾乎都受到生產方式、家庭、教育程度的影響。
三、東山歌冊的傳承困境
調查記錄顯示,傳承人傳承活動并非一直順利,傳唱歌冊的活動也并不是一直在進行,因為重大歷史事件和新時代娛樂形式變化及傳承人個人生活環境發生變化等因素影響,東山歌冊的傳承時有間斷。
(一)傳唱環境的消失
在傳承過程中,東山歌冊長時間的中斷主要在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主要是與當時傳唱環境消失有關。傳唱環境,指的是傳唱活動過程中與其相關的環境、人物等,包括傳唱者、聽眾、地點、時間、周遭的地理環境等。若失去了傳唱環境,民間文學也無法傳播出去。以蔡婉香為例,蔡婉香從小跟母親、姐姐學唱歌冊,加上本身的嗓音條件較好,能聲情并茂的傳唱故事,她家大院經常擠滿人。可是到了“文革”時期,歌冊成為了“四舊”,成了禁書,大量的歌冊被焚燒,數百家歌冊場也消失殆盡。環境的變化,表演者一下子沒了舞臺,沒了觀眾,周遭的地理環境,政策的變化,使得傳唱者人人自危,因而出現了較長時間的傳承中斷。
(二)娛樂形態的轉變
歌冊可以說是老一輩人的流行歌曲,在那個沒有電子傳播媒介的時代,靠著口耳相傳的方式,娛樂大眾的生活。“在鄉土中國,以農耕文明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是講人情重倫理,被價值理性所主導的‘物。在不同意義上,包括藝術在內的人們創造和使用的‘物都承載著群體的世界觀、技藝、知識、價值、倫理、美感、交往方式,并與相應人群不可分割。” [5]42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各種新型娛樂形式逐漸興起。新的娛樂方式逐漸取代演唱歌冊,成為主流,也是造成短暫中斷的一個原因。
(三)傳承人個人生活因素影響
根據調查,每個傳承人都有一段或短或長的傳唱停止時期,主要與其家庭環境有關,而在女性傳承人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女性傳承人結婚成家后,既要扮演人婦又要扮演人母的角色,還要操心家里事情,生活頓時變得異常忙碌和沉重,沒有像之前那樣閑情逸致的唱歌,即使三五姐妹聚在一起,也無法回到從前那種場面。
綜上所述,傳統傳唱環境的逐漸消失是在上世紀60年代以及改革開放初期,從傳承人年齡結構可知,最后一批傳承歌冊的傳承人為60年代出生,也就是說在當時60歲以下的人已經逐漸沒有可供學習歌冊的環境。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電子媒體逐漸興起 ,娛樂形態的轉變,流行歌曲逐漸取代東山歌冊,加上傳承人個人家庭生活影響,東山歌冊一度退出歷史舞臺。由此可知,東山歌冊傳承的中斷大致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至改革開放初期,這跟我們調查到的結果大致吻合,我們所發現的傳承人年齡一般都在60歲以上,而60歲以下會唱東山歌冊的較少,換句話說,東山歌冊的傳承到了60歲這一代已經產生了斷層。
四、東山歌冊傳承發展的新局面
東山歌冊歷史悠久,生命力強,與傳統社會相依存,滿足了生活在海島人們的閑暇需求,雖然在傳承過程中面臨了一系列的困境,但從2006年東山歌冊評上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在政府文化部門、傳承人、民間文化保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歌冊的傳唱活動出現了新的局面。
(一)啟動歌冊搶救及新歌冊創作工程
根據筆者調查,自2006年東山歌冊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當地政府、文化部門也持續發力,推進東山歌冊的搶救活動,根據東山歌冊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東山歌冊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工程在文化部非遺司、國家圖書館的支持下,從2017年至今已基本完成全部工序。
在創作方面,文化館也組織一批歌冊創作者創作歌冊,題材也開始緊貼人民生活,比如沈舜友的《玉二媽傳奇》《黃道周》,謝溪添的《寡婦村的歌》,東山縣圖書館主編的《道德·楷模》《人口·計生》《祖訓·家風》等。
從保護現狀來看,當地政府文化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來促進東山歌冊的傳承保護,但傳承人年齡老化嚴重,隊伍建設不健全等影響了傳承工作的開展,因此東山歌冊如何傳承還是需要回歸到培養年輕傳承人中去。
(二)傳承人積極傳幫帶
東山歌冊的再度興起,與傳承人的積極教唱有密切的關系。當地政府以傳承人為核心,推動歌冊進校園活動,近年來與東山縣實驗小學、康美中心小學、銅陵中心小學、西埔小學共建歌冊實踐基地。調查顯示除銅陵社區外,其他的社區也相應建立傳習中心的模式,傳承人定期下到各個傳習中心教唱歌冊。比如黃春慧不僅擅長表演歌冊,還擅長創作歌冊,作為傳承人,積極組織召開“三八”婦女節歌冊座談會,到各個傳習中心、各個中小學教唱歌冊,此外春慧作為較年輕的歌手,還積極向蔡婉香等老歌手學習唱歌冊。她曾說要為東山歌冊的“東山再起”盡一份力,退休后,依然活躍于歌冊推廣的第一線。
(三)新傳唱環境的出現
當地政府以社區為單位,成立了10個東山歌冊傳習中心,并推動歌冊重新出現在現實中的各個角落,包括:社區、學校、古厝、傳習中心等。在這些不同的場域,人們除了能得到自我認同與價值歸屬感之外,還能滿足傳承人情感方面的需求。
調查顯示,目前福建東山歌冊傳習中心共有10個(表2),影響最大的傳習中心是銅陵鎮銅亭社區。自2006年東山歌冊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銅亭社區充分利用社區辦公場所,為老歌手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銅陵社區傳習中心有專門的會議室,每周固定時間供歌手們學習交流。筆者在調查期間,有幸碰到一群老歌手們在演唱歌冊, 年齡最小的70歲、最大的83歲。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幾乎都有相同的生活經歷,她們婚后為了家庭,放棄情感的追求,現在年事已高,在傳承歌冊活動中,可以得到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新傳唱環境的出現,讓這些老歌手有機會釋放自己的情感,于是她們對于傳唱歌冊更加熱衷。
(四)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在當地文化部門的指導下,近年來東山歌冊陸續走出家門,到潮汕地區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參加演出,也陸續有高校團隊、電視臺等赴東山調研東山歌冊。如復旦大學陶寰教授帶領的團隊赴東山島調查有“漢語最古老的方言”之稱的閩南語,復旦大學李爽教授對東山歌冊進行考察、訪談、實錄,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蔡源莉研究員、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規劃研究處劉禹研究員也赴東山調研東山歌冊,中央電視臺也多次赴東山錄制東山歌冊。
結 語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筆者以東山歌冊為例,從傳承人的角度出發,關注東山歌冊傳承的現狀,分析傳承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東山歌冊傳承人對于東山歌冊的傳承推廣做出了許多努力,保護傳承人隊伍,擴大傳承隊伍是使東山歌冊傳承下去的必要條件,然而傳承群體的斷層化,給東山歌冊的傳承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護和傳承東山歌冊,讓歌冊能夠“活態”地生存和發展,除了以“傳承人”為中心,進行整體性活態保護外,更需要以“年輕人”為重點,擴大隊伍的梯隊建設,若不重視傳承隊伍的建設,將會進一步弱化東山歌冊的認同感。
注釋:
(1)《觀姑調》是仿照早已在東山民間廣泛流傳的“觀姑仔歌”。《觀姑仔歌》起源于古代民間傳說,傳說古代有一女孩,三歲時失去父母,由其嫂子撫養卻受百般折磨。八月十五中秋節,其嫂連飯菜都不給吃,小女孩只好往豬料缸找吃,不料失腳跌入缸內,其嫂心毒不及時搶救,使小女孩溺死。為祭悼這可憐的小女孩,并表示對其嫂子的怨恨,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八月十六、十七夜晚,都進行紀念活動。晚飯后,未出嫁的漁女便聚集到大院中,自帶花粉、供品;手執一炷香,大家圍坐在“仙姑”塑像周圍,由四位大女孩扶住塑像,齊唱《觀姑歌》,祈求“合鏡平安、善惡有報”。
(2)見蔡婉香民間手抄本。
(3)采訪對象:蔡婉香;采錄時間:2020年10月19日早上;地點:銅陵鎮孫氏大厝。
(4)采訪對象:黃春慧;采錄時間:2020年10月17日早上;地點:銅陵鎮銅亭街121號家中。
參考文獻:
[1]游明元.銅山娘仔會唱歌——東山歌冊初探[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7.
[2]東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東山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4.
[3]朱谷忠.人與山水的約會[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5.
[4]鐘敬文.民間文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岳永逸.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民俗、曲藝、心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林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