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愛存,龔天蘭,譚 瑛,俞 斌,劉 旭,王 斌,馬麗莎,景成芬,李曼麗
(貴州省骨科醫院婦產科 貴州 貴陽 550002)
硬膜外鎮痛是分娩鎮痛中使用頻率較高的鎮痛方式,屬于中樞神經阻滯麻醉,將麻醉藥物注射至傳遞疼痛的神經周圍,鎮痛效果理想且安全性較高,可有效改善母嬰結局[1]。目前硬膜外分娩鎮痛常用局部麻藥、阿片類鎮痛藥物聯合方案。但大量實踐以及研究表明,阿片類鎮痛藥物可能對母嬰健康造成影響,產婦會惡心、嘔吐、瘙癢等不良反應,嬰兒可能出現呼吸抑制、心動過緩等不良反應[2]。本研究探討硬膜外分娩鎮痛產婦的轉歸以及分娩鎮痛對產程的影響,選擇2019 年10 月—2020 年5 月期間70 例足月孕婦,探討行硬膜外分娩鎮痛產孕婦的轉歸以及分娩鎮痛對產程的影響,報道如下。
選 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 我 院 收 治 的70 例足月孕婦,按照是否行分娩鎮痛分為參照組與鎮痛組,各35 例。參照組在分娩時未進行任何鎮痛干預,鎮痛組在分娩時給予0.125%羅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鎮痛。參照組孕婦由21 例初產婦和14 例經產婦組成,年齡21 ~40 歲,平均年齡(29.76±3.22) 歲, 入 組 時 體 重 指 數24.22 ~29.84 kg/m2,平均(26.22±1.02)kg/m2;孕周37 ~40 周,平均(39.12±0.74)周。鎮痛組孕婦由22 例初產婦和13 例經產婦組成,年齡19 ~38 歲,平均年齡(29.68±3.17)歲,入組時體重指數24.16 ~28.77 kg/m2,平均(26.18±1.00)kg/m2;孕周38~41周,平均(39.04±0.68)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單胎頭位;胎心正常;孕婦均符合陰道分娩指征;胎兒未出現臍帶繞頸、頭盆相稱情況;孕婦及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且簽署同意書;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性疾病;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神經系統畸形;體重指數30 kg/m2及以上;對本次研究的鎮痛藥物過敏者;凝血功能障礙。
參照組分娩時未進行任何鎮痛干預。監測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監測胎心以及宮口擴張情況。
鎮痛組分娩時行硬膜外分娩鎮痛。監測生命體征,取其左側臥位,孕婦出現規律宮縮且宮口開至2 ~3 cm時于L3-4 腰椎間隙完成硬膜外穿刺,經硬膜外刺入腰穿針至蛛網膜下腔并退出腰穿針,置管3 ~4 cm,回抽未見腦脊液和血液后進行固定。體位更改為仰臥位,注入3 ~5 mL 1%鹽酸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11022388),觀察是否出現中毒反應,未見則可繼續連接鎮痛泵。勻速注入0.125%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052716)和0.5μg/mL 舒芬太尼(國藥準字號H20054171)混合液10 mL,流量控制6 mL/h,第十胸椎下為麻醉平面,宮口開全停止鎮痛,拔出導管。
(1)鎮痛效果評估[3]。將鎮痛效果分為4 個等級:孕婦未感到疼痛且精神狀態良好,則為Ⅰ級;孕婦感到輕微疼痛但未出現肢體躁動以及呻吟叫嚷聲,則為Ⅱ級;孕婦感到疼痛且伴有肢體躁動以及呻吟叫嚷聲,則為Ⅲ級;孕婦難以忍受疼痛,出現明顯肢體躁動,不能繼續分娩,則為Ⅳ級。(2)記錄兩組產婦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時間。(3)母嬰結局。統計剖宮產率以及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例數并評估新生兒Apgar 評分(0 ~10 分,評分越高表示新生兒狀態更好)。
數據應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鎮痛組Ⅰ級鎮痛率顯著高于參照組,而Ⅲ級鎮痛率顯著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鎮痛組大多數為Ⅰ、Ⅱ級疼痛,參照組主要為Ⅲ、Ⅳ級疼痛。見表1。

表1 兩組鎮痛效果對比[n(%)]
鎮痛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時間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第三產程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程對比(x- ± s, min)
鎮痛組發生產婦剖宮產率以及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等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新生兒Apgar 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母嬰結局對比
硬膜外分娩鎮痛是最常見的分娩鎮痛方式,首選的鎮痛方案為羅哌卡因與舒芬太尼聯合應用,兩者發揮協同作用,進而達到理想的鎮痛效果[4]。本文結果顯示,鎮痛組Ⅰ級鎮痛率顯著高于參照組,鎮痛組第一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顯著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硬膜外分娩鎮痛能發揮較好的鎮痛效果,縮短產程。羅哌卡因與布比卡因的化學結構相似,阻斷痛覺的效果較好,其濃度低于0.17%時可有效阻滯分離運動感覺[5]。羅哌卡因對心肌、中樞神經的毒性較低,且作用失效長,耐受性好,對胎盤和子宮的影響幾乎可忽略不計,已經成為分娩鎮痛的首選[6]。舒芬太尼屬于脂溶性麻醉藥物,其與受體的親和力較強,吸收迅速,能產生較強的鎮痛效果,研究顯示,硬膜外鎮痛中舒芬太尼的效價時芬太尼的3.5 ~6.25 倍[7]。本文結果顯示,鎮痛組發生產后出血、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等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新生兒Apgar 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硬膜外分娩鎮痛不會對孕婦的認知功能造成較大影響,且能改善母嬰結局。舒芬太尼具有高選擇性,可結合γ 氨基丁酸-A 受體,使得氯離子通道開放,起到麻醉作用。另外,此藥物能穩定血流動力學,保證心肌供氧正常。其應用于臨床之前需再三衡量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孕婦分娩時其抵抗力會下降,一旦因藥物使用不當而引起不良反應極有可能危及生命。一旦劑量過大,新生兒可能出現呼吸抑制,造成不良后果。而本次使用的劑量屬于安全范圍,不會對產婦認知功能障礙較大影響,且能改善自然分娩的不良母嬰結局。羅哌卡因不僅有麻醉效果,還具有神經傳導抑制作用,起到鎮痛效果。另外,此藥物的運動阻滯時間短,對心血管系統以及中樞神經的影響小,安全性高。研究表明,硬膜外鎮痛時使用羅哌卡因的濃度在0.0 625%~0.1 500%之間,本次研究使用濃度為0.125%,符合標準,不會產生運動阻滯,安全性較好[8]。
綜上所述,孕婦分娩時行硬膜外分娩鎮痛能起到較好的鎮痛效果,縮短產程,對孕婦的認知功能影響不大,降低產婦產后出血、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等不良母嬰結局的發生,對產婦產后身體健康影響較小,值得臨床選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