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嵐
(云夢縣中醫醫院外科 湖北 孝感 432500)
經外周中心靜脈導管置管(PICC)于20 世紀90 年代在我國開始使用,其為患者提供可靠的靜脈通道,對于局部血管良好的患者,肉眼觀察及觸摸即可評估置管情況,但對于需要長期輸液、肥胖、反復化療及血管狀態差的患者,常規的穿刺技術成功率低,超聲引導下PICC 穿刺可清晰顯示血管解剖結構,實時引導,使得整個操作過程可見,縮短穿刺時間的同時,減少穿刺次數,減少并發癥及不良事件的發生,減輕患者痛苦,是一項安全的輸液途徑,也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得到患者及廣發醫護工作者的認可。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操作難度大,且患者缺乏相關知識,使其置管時存在生命體征紊亂及精神狀態不佳的情況,術后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影響后者治療工作的開展。因此,圍術期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穩定患者情緒,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著積極作用。鑒于此,本文選取86 例在超聲引導下PICC 穿刺的患者,圍術期對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其取得的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86 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對照組中男28 例,女15 例,年齡23 ~78 歲,平均年齡(51.67±6.11)歲;疾病類型:肺癌12 例、胃癌9 例、大腸癌7 例、食管癌6 例、乳腺癌5 例、宮頸癌3 例、其他1 例;觀察組中男29 例,女14 例,年齡24 ~76 歲,平均年齡(51.65±6.21)歲;疾病類型:肺癌13 例、胃癌10 例、大腸癌5 例、食管癌5 例、乳腺癌4 例、宮頸癌4 例、其他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納入標準:①經過實驗學、影像學及病理組織學確診為惡性腫瘤;②接受化療治療,且生存期在6 個月內的患者;③精神狀態正常,意識清楚,可交流,配合檢查及診療工作;④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⑤需要反復輸入刺激性藥物者。(2)排除標準:①穿刺部位感染,血管條件差,無法固定者;②有靜脈血栓史及放射治療史;③合并全身感染者;④對穿刺器械過敏者或不同意置管者;⑤嚴重凝血障礙者。
對照組圍術期實施常規護理,置管前做好健康知識宣教,提醒患者需要配合的事項,做好基本消毒工作,選擇合適的靜脈置管;置管后做好每日的檢查工作,了解置管位置及其通暢性,觀察有無堵管現象,每次注入化療藥物或營養液后,采用正確方式及時沖洗管道,做好清潔工作,做好封管措施,便于下次使用,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及時更換,減少感染發生的概率。
觀察組圍術期實施針對性護理,(1)術前護理:①加強健康知識宣教:與患者及家屬積極溝通,向其詳細說明超聲引導下PICC 穿刺的目的、方法及配合的相關知識,并告知其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使其加強注意,做到心中有數,自覺維護管道,做好自我管理。②加強心理護理:超聲引導下PICC 穿刺是一項新的技術,患者較為陌生,對其認知不足,因此易產生焦慮及恐懼心理。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此種置管技術的好處及優勢,列舉置管成功的案例,對患者后期治療的好處,使得患者心理狀態得以調節,積極配合置管工作,減少心理應激反應,提高1 次置管成功率。(2)術中護理:指導患者取合適體位,嚴格按照無菌流程置管,對患者局部實施麻醉,以緩解其痛苦;詳細記錄導管的類型、臂圍、穿刺靜脈、置管長度、外露長度及穿刺周圍皮膚狀況,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加強生命體征監護,出現突發狀況及時采取干預措施。(3)術后護理:①基礎護理:嚴格遵守沖管及封管標準,輸液前回抽血液,判斷其通暢性;輸液前,更換藥物或者使用化療藥物,需要采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管道,防止藥物掛壁,影響藥物作用。清潔導管后,采用正壓方式分離輸液器,減少導管回血。②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患者如出現腫脹及肌肉酸痛情況,采用血管超聲檢查患者有無血栓;觀察患者穿刺部位有無紅腫及疼痛現象,有無可觸摸的條索狀靜脈,防止靜脈炎發生;定時等換敷料,保持穿刺位置皮膚的清潔與干燥,如出現潮濕、出汗或松脫的情況,及時更換,防止出現感染情況;置管過程中,加強管理,如出現滲出情況,及時拔除導管,防止藥物腐蝕周圍組織。
(1)患者穿刺及置管成功率。(2)靜脈炎、血栓、感染及滲出等不良事件發生率。(3)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指導患者或家屬如實填寫,滿分100分,高于90 分表示非常滿意,75 ~90 分表示較為滿意,60 ~75 分表示一般滿意,低于60 分表示不滿意,前3 項人數之和為總滿意度。
統計數據采用SPSS 20.0 展開整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穿刺1 次成功率為95.3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9.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置管成功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6.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對比[n(%)]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4.65%低于對照組的23.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例)
超聲引導下PICC 穿刺具有顯著效果,其克服傳統置管方式因反復穿刺引起的損傷,穿刺時血管可視,可憑借手觸摸及定位血管位置,了解血管深淺,減少滲出及腫脹現象發生,使得患者1 次穿刺成功率得以提升[1],減少患者痛苦,受到患者及醫護人員的一致認可。然而作為一種新型的置管方式,多數患者對其健康知識了解甚少,且疾病本身及長期置管帶來的不適感,使其負面情緒加重[2],因此,關注患者疾病治療的同時,還需要圍術期加強護理干預,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加強健康知識宣教,使得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得以提升。
本結果顯示,觀察組穿刺1 次成功率95.35%,顯著高于對照組79.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置管成功率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6.05%,在超聲引導的PICC 置管可清楚顯示患者血流情況,能對穿刺部位進行準確定位,直視下穿刺,便于醫護人員把控,而觀察組重視患者心理情緒的疏導,積極與患者溝通,使得患者做到心中有數,避免患者因心理應激反應出現躁動不安的情況,影響穿刺效果,因此,觀察組的穿刺及置管成功率更高。同時本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的因素較多,如長期輸入大量化療藥物使得血管硬化,藥物易滲出,腐蝕周圍組織,引發靜脈壓[3];穿刺位置不當,患者屈曲上臂時出現導管折疊或阻塞的情況[4];患者情緒躁動不安,使得留置針脫落,出現導管異位的情況[5]。觀察組患者,置管后對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預防及干預,降低風險因子,嚴格按照沖管及封管流程,做好各項消毒措施,及時更換敷料,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可見,超聲引導下PICC 穿刺的同時配合護理干預,對提升置管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率有著積極作用。同時本結果顯示,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可見圍術期實施針對性護理可提升護理質量,拉近護患關系,減少護患糾紛,體現人文醫學,是護理學進步的象征。
綜上所述,針對超聲引導下PICC 穿刺的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的實施可提高置管成功率,減少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取得令患者滿意的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