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杰瑾
(廣西桂林市婦女兒童醫(yī)院 廣西 桂林 541001)
肺癌又稱為支氣管肺癌,是目前臨床病死率以及發(fā)病率增長最快的疾病,好發(fā)年齡段為40 ~50 歲,臨床普遍認為肺癌的發(fā)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氣管黏膜或者腺體的惡性腫瘤,其在臨床上的發(fā)病率與病死率都相當高,且近幾年呈現(xiàn)逐漸上升趨勢。肺癌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咳嗽、痰中帶血或咯血、喘鳴、胸痛等癥狀表現(xiàn)[1]。對于肺癌患者來說,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目前針對肺癌的診斷,臨床上可結合CT 檢查、支氣管鏡檢查、病理檢查等,其中經支氣管鏡檢查是多數肺部疾病診斷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檢查方式。經支氣管鏡檢查中可通過活檢聯(lián)合刷檢進行診斷,進一步提高肺癌檢出率,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64 例最終病理確診為肺癌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檢查診斷方式劃分為兩組,各32 例,對照組采取經支氣管鏡活檢,觀察組采取經支氣管鏡活檢聯(lián)合刷檢。觀察組男性21 例,女性11 例,年齡40 ~78 歲,平均年齡(57.76±5.51)歲,中央型肺癌患者24 例、周圍型肺癌患者8 例;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12 例,年齡41 ~79 歲,平均年齡(57.80±5.56)歲,中央型肺癌患者23 例、周圍型肺癌患者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存在咳嗽、痰中帶血或咯血、發(fā)熱、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均較為全面;簽署知情同意書;不存在支氣管鏡檢查禁忌證。排除標準:咳嗽劇烈不能配合檢查患者;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嚴重肺動脈高壓、肺氣腫、高血壓患者。
檢查設備:使用日本Olympus 1T260電子支氣管鏡。術前需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與化驗,包括血常規(guī)檢查、心電圖檢查、胸部CT 檢查、凝血指標檢查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等情況,通過CT 檢查掌握患者的病灶位置。在檢查前囑咐患者禁食、禁水6 h,術前為患者做好麻醉處理,使用利多卡因(2%)行表面麻醉,注意利多卡因使用麻醉總量在術前和術中均在300 mg 左右,保證最多不超過400 mg。在進行檢查的整個過程中,給患者吸氧,同時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包括血氧飽和度、血壓、心率、脈搏等。對照組采取經支氣管鏡活檢,在支氣管鏡的引導下,觀察肺部病變情況,鉗取3 ~5 塊病變組織出來,置于事先準備的濾紙上,使用福爾馬林進行固定處理、HE 染色后送病理檢查。觀察組患者采取經支氣管鏡刷檢及活檢。操作順序按照先活檢再刷檢的順序,活檢方法與對照組相同,進行刷檢時,使用常規(guī)細胞刷將其經鉗孔插入至病變部位,稍微加壓,再旋轉刷擦數次,觀察刷面是否有少量滲出血液,退出細胞刷,將細胞刷檢物進行涂片處理,涂片為3 ~4 片,使用濃度為95%乙醇溶液進行固定,HE 染色,送細胞學檢查。結合經支氣管鏡活檢聯(lián)合刷檢進行疾病診斷。
在經支氣管鏡活檢聯(lián)合刷檢后病理檢查與細胞學檢查,由經驗豐富的2 名檢驗人員進行檢查,最后結合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診斷。比較2 種檢查方式的陽性檢出率。主要包括中央型肺癌陽性檢出率、周圍型肺癌陽性檢出率與總陽性檢出率。同時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感染、出血、喉頭水腫、低氧血癥等。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陽性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陽性檢出率比較[n(%)]
兩組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均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感染、出血、喉頭水腫、低氧血癥等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n(%)]
肺癌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肺部惡性腫瘤,該疾病在臨床上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從目前來看,肺癌的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有研究認為吸煙是引起肺癌的最常見原因,吸煙者發(fā)生肺癌的概率遠遠大于不吸煙者,且男性肺癌患者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女性[2]。此外,職業(yè)接觸的致癌因子、空氣污染、電離輻射、飲食、遺傳因素、既往肺部疾病等均可能引發(fā)肺癌。肺癌患者的癥狀與腫瘤的大小、病變部位、類型、發(fā)展階段以及有無發(fā)生轉移或并發(fā)癥等有關。在早期時,往往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發(fā)展,患者逐漸出現(xiàn)咳嗽、咯血、胸痛、聲嘶、發(fā)熱等癥狀,而在發(fā)現(xiàn)患有肺癌時,已處于中后期,不僅治療難度加大,患者預后較差,生存期也較短[3]。
肺癌的診斷方式在臨床上較多,通過CT、MRI 等影像學檢查可發(fā)現(xiàn)患者的肺部存在結節(jié)狀陰影,能夠確定肺部病變部位,是肺癌早期診斷的有效手段,但是對于肺部病變的定性存在限制,極易導致誤診。目前經支氣管鏡檢查是診斷肺癌的重要手段,通過支氣管鏡,可直視肺部和支氣管腔的病變具體狀況,對病變部位、病變范圍進行準確觀察,同時還可以結合多種取材手段,獲取病變細胞組織,以確定病變性質,診斷準確率較高[4]。經支氣管鏡活檢聯(lián)合刷檢是支氣管鏡檢查的主要方式之一。經支氣管鏡活檢是通過支氣管鏡,用活檢鉗取出黏膜病變或者腫物,再送去進行病理檢查,對中心型肺癌具有較高的確診率。但是由于獲取的組織塊大小不一,會增加病理診斷的難度,且活檢操作會導致患者發(fā)生出血等情況。經支氣管鏡刷檢是在支氣管鏡下使用細胞刷獲取支氣管病變部位分泌物及脫落細胞的一種檢查方法,其檢查方式的陽性檢出率高于活檢,因為在檢查過程中,細胞刷與腫瘤的接觸面積較大,獲取的癌細胞組織較多,還能夠深入腫瘤較中心部位,進行反復刷取,進而提高陽性檢出率[5]。在本文中,觀察組陽性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支氣管鏡活檢聯(lián)合刷檢共同檢查,能夠提高陽性檢出率。此外,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感染、出血、喉頭水腫、低氧血癥等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活檢聯(lián)合刷檢聯(lián)用不良反應相應增加,在操作前,必須進行相應的處理,且保證操作技術嫻熟。
綜上所述,在肺癌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采用經支氣管鏡活檢聯(lián)合刷檢共同檢查相較于單一的經支氣管鏡活檢,陽性檢出率更高,但同時患者的并發(fā)癥也相應增加,因此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更加適當的檢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