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利民,史海霞,徐振曄**
(1.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上海200032;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上海201900)
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作為常見惡性消化道腫瘤之一[1-3],近30年來因高發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受到臨床關注。2020年全球新診斷惡性腫瘤1930萬例,其中大腸癌占比10%,居惡性腫瘤發病第3位;癌癥死亡預計達996萬人,其中大腸癌占據9.4%,居惡性腫瘤死亡第2位[4-6]。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是目前治療大腸癌的主要手段;但手術的創傷、放療所引起的放射性腸炎和放射性膀胱炎、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傷、免疫功能的降低;靶向治療引起的腹瀉、皮疹、血壓升高、蛋白尿等都給患者的長期生存時間及生活質量造成影響。中醫藥從現代醫學治療的盲區及弱點出發,重視辨證論治,強調從整體改善患者內環境,在大腸癌的治療中能顯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放化療所引起的不良反應、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一定程度上穩定病灶,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作為大腸癌防治中的重要手段,中醫藥對癌瘤的認識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形成了浩瀚的值得深入挖掘的學術資源。除古典醫籍外,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總結也已成為中醫繼承與創新的重要延伸。
徐振曄教授是上海市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終身教授,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腫瘤臨床治療與研究40余年,治癌主張扶正與祛邪相結合、整體與局部治療相結合、辨證與辨瘤相結合,重在調節陰陽平衡[7]。在中醫藥辨治大腸癌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既往我們針對徐教授在肺癌領域的辨證施治進行了較多研究,與此相應的大腸癌領域還未涉足。
本研究擬采用回顧性研究將徐教授臨床辨治大腸癌經驗借助數據挖掘的現代科學語言闡釋以總結其學術思想和用藥特色與規律,為推進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療效提供借鑒。
所有病歷資料來源于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間徐振曄教授門診治療的大腸癌患者,所有病案皆由徐振曄教授口述,學生現場錄入。病歷涵蓋姓名、性別、年齡、就診時間、診次、臨床癥狀、舌象、脈象、中西醫診斷、辨證分型以及處方用藥等。
1.1.1 納入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①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5版)》[8]的相關診斷標準,通過病理學確診或影像結合臨床診斷考慮原發性結直腸癌;②以原發性結腸癌或直腸癌為第一診斷的病例。
(2)中醫診斷標準
①納入患者的以上病歷涵蓋信息記錄完整;②病例的中醫診斷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2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中醫腫瘤學》[10]、《常見惡性腫瘤:中醫藥基礎與臨床的轉化》[11]的辨證標準;③患者就診至少≥2次且持續服藥時間≥2月、采用中藥治療后患者有臨床癥狀減輕;④就診藥方主要針對大腸癌臨床治療為主,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其他兼證進行加減;⑤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2]對患者進行中醫癥狀評分,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減分率≥30%。
1.1.2 病例排除標準
①診斷不明確的患者;②其他系統腫瘤侵犯到大腸、非原發性結直腸癌或者同時有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③抑郁癥或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者;④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⑤同時在使用其他提高免疫或者抗癌藥物者。
1.1.3 病案排除標準
①病案中以上基本信息記錄不完整者;②就診僅一次且持續服藥時間小于兩個月;③患者就診處方重復的患者,不計入頻次。
1.2.1 信息的采集
根據納入及排除所列標準,在徐振曄教授所有大腸癌患者病歷中進行信息采取,最終獲取符合標準的大腸癌病例87例,總計279診次,在EXCEL表中錄入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臨床癥狀、舌象、脈象、辨證分型、處方等基本信息,通過雙人審核形成分析原始數據庫。
1.2.2 就診資料的前期處理
①病史記錄中描述時常、反復、偶作、偶發、晨起、午后、夜間以及近期等顯示頻率的概括均歸納為有癥狀;②病史中涉及癥狀程度的概括:如明顯、稍增、稍減、明顯減少、明顯增多、好轉、再發一律視為有癥狀;不明顯、基本無、不顯著以及基本消失等一律視為無此癥狀。
1.2.3 臨床資料的標準化
在數據分析正式開始前,根據《中醫診斷學》[13]、《中醫腫瘤學》[10]、《中藥大辭典》[14]等教科書以及徐振曄教授臨床習慣表達,將臨床癥狀及中藥進行規范。
(1)臨床癥狀的統一
①腹部任何部位隱痛、鈍痛、刺痛均視為腹痛;②大便稀、大便溏、大便欠實、大便爛、大便不成形等均視為大便溏;③大便干結、大便如羊屎視為大便干;④大便三日及三日以上一行視為便秘;⑤大便先干結后稀或者大便有時干結有時溏薄視為大便溏結不調;⑥中上腹脹、胃脘脹、胃脘痞均視為腹脹;⑦入睡難、夜寐早醒、夜寐易醒、夜寐夢多等均視為夜寐不安;⑧納差、納少、納不佳以及食欲不佳等均視為納呆。
(2)藥物名稱的統一
炒黨參均為黨參,炒白術、生白術均為白術,云苓、茯苓均為白茯苓,酒黃精、制黃精均為黃精,七葉膽、絞股藍均為絞股藍,八月札均為預知子,生山藥、淮山藥均為山藥,瓜蔞子均為瓜蔞仁,川連、川黃連均為黃連,米仁、薏米、薏苡仁均為薏米仁,延胡、玄胡均為延胡索,焦山楂、生山楂均為山楂,扁豆、炒扁豆均為白扁豆,金鈴子、川楝實均為川楝子,炙甘草和生甘草均為甘草。
1.2.4 病位的提取
根據患者的證候涉及臟腑及陽性癥狀描述部位進行提取,如肝氣郁結(肝)、肝脾不調(肝、脾)、肺脾兩虛(肺、脾)、腎陰不足(腎)、脾腎兩虛(脾、腎)、脾虛精虧(脾、腎)、心脾兩虛(心、脾)以及陰虛腸燥(腸)等。
1.2.5 病理因素的提取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15]標準對大腸癌病理因素進行提取并分類。
1.2.6 數據挖掘方法
采用SPSS 25作頻次、聚類分析;IBM SPSS Modeler 18作關聯規則分析。針對納入病史資料涵蓋的患者一般資料、臨床癥狀、中醫證候、病位、病理因素以及用藥等數據進行深入挖掘。
2.1.1 性別診次分布
男性就診為51例,例數頻率為58.6%,就診162次,診次頻率為58.1%;女性就診為36例,例數頻率為41.4%,就診117次,診次頻率為41.9%。
2.1.2 臨床主要癥狀頻次分布
根據數據挖掘行癥狀頻次的統計,在此只納入癥狀表現排名前25的常見大腸癌癥狀,并統計癥狀出現的頻次及頻率。從表1主要癥狀頻次看,納入病例中出現納呆、乏力、大便溏、消瘦、夜寐不安、腹脹、腰酸以及口干占到前8位。

表1 主要癥狀頻次分布(頻次≥10次)
2.1.3 證候頻次分析
從表2可看出,脾虛精虧、脾虛濕滯、肝郁脾虛、正虛瘀毒以及脾腎陽虛等五個證候頻次和頻率較高。

表2 主要證候頻次分布(頻次≥2次)
2.1.4 病理因素頻次分析
從表3看,病理因素中濕和瘀最多,占50.179%和39.068%,最少的為火,僅占0.717%。

表3 病理因素頻次分布
2.1.5 相關臟腑頻次分析
從表4看,相關臟腑中脾胃、腎最多,占96.774%和41.219%。

表4 相關臟腑頻次分布
2.1.6 藥物頻次分析
一共有232味藥,279個處方進行分析,發現黃芪、白術、雞內金、白茯苓、白花蛇舌草、菝葜、預知子、黃精、野葡萄藤以及絞股藍等10味藥在徐振曄教授處方中最為常見(圖1)。

圖1 藥物頻次分析
2.2.1 癥狀內關聯分析
設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50%,最大前項為5,對患者臨床癥狀進行關聯規則分析[16]。根據先驗Apriori算法,一共產生96條規則,癥狀之間網絡關聯規則見圖2。網絡圖中粗的藍色線為強關聯、細的藍色線為中等關聯、虛線為弱關聯,結果顯示納呆與大便溏、乏力有強關聯、納呆與消瘦、夜寐不安、腹脹有中等度關聯;腰酸與乏力有中等度關聯;腹脹與納呆、乏力有中等度關聯;乏力除與腹脹、腰酸有關外還與大便溏有中等關聯。
2.2.2 藥物內關聯分析
設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80%,最大前項為5,對藥物進行關聯規則分析。根據Apriori算法,一共產生33754條規則,藥物之間網絡圖見圖3。從下圖可以看出,在臨床用藥中以黃芪為核心,黃芪與白術、黃芪與白茯苓、白術與白茯苓益氣健脾,黃芪與菝葜、黃芪與白花蛇舌草健脾解毒、黃芪與雞內金益氣健脾消食改善腸胃功能與動力。
通過關聯規則分析四味藥的組合,其中前3位支持度較高的組合有①黃芪、白術、白茯苓、菝葜;②黃芪、白術、白茯苓、白花蛇舌草;③黃芪、白術、白茯苓、雞內金等。這些組合體現了益氣健脾,解毒散結。其中前6位高置信度組合有①黃精、菝葜、雞內金、黃芪;②黃精、白花蛇舌草、雞內金、黃芪;③黃精、雞內金、白術、黃芪;④黃精、雞內金、白茯苓、黃芪;⑤太子參、黃精、白茯苓、白術等,這些組合體現了益氣養精,解毒散結思想在大腸癌中的運用(表5)。

表5 常用四種藥物組合關聯規則
2.2.3 辨證分型與藥物的組合關聯分析
設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40%,最大前項為5,對辨證分型與藥物進行關聯規則分析。根據Apriori算法,一共產生23條規則,取排名前5的關聯規則(表6)。從表中可以看出脾虛精虧的病機顯示出與藥物的強關聯,結合支持度與置信度分析可見①北沙參+太子參+野葡萄藤+預知子+白茯苓;②北沙參+太子參+野葡萄藤+預知子+黃芪;③北沙參+太子參+黃精+白花蛇舌草;④北沙參+太子參+黃精+白茯苓;⑤北沙參+太子參+黃精+黃芪等藥物的組合與脾虛精虧的病機有較強關聯。

表6 辨證分型與藥物的組合關聯
2.3.1 癥狀聚類分析
對出現頻率≥20次的癥狀進行聚類分析。將數據導入SPSS25.0中,選擇分析菜單,系統聚類里的R型聚類,聚類成員設置為5-10類進行探索性分析,連接方式為組間連接,方法為皮爾遜相關系數,對個案進行聚類(表7)。從圖中可以看出,常出現癥狀為:第1類:納呆、大便溏、乏力倦怠、矢氣多、大便粘滯,此類體現大腸癌中脾虛夾濕的證候;第2類:乏力、消瘦、腰酸、口中粘膩、頭暈、口苦、腹中包塊拒按,此類體現脾虛精虧夾血瘀、濕滯等虛實夾雜的證候;第3類:腹脹、情緒抑郁、噯氣,此類體現了肝郁脾虛的證候;第4類:夜寐不安、手足麻木、大便次數多、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此類體現了脾腎陽虛;第5類:口干、便秘,此類多見陰虛腸燥的證候;第6類:氣短,此類為脾虛的基礎癥狀。癥狀的聚類基本體現了徐振曄教授大腸癌辨治過程中的主要證型。

表7 癥狀聚類分析
2.3.2 藥物聚類分析
本研究中,對出現頻率≥50次的藥物進行聚類分析。將數據導入SPSS25.0中,選擇分析菜單,系統聚類里的R型聚類,由于預先不知道分類情況,聚類成員設置為5-10類進行探索性分析,連接方式為組間連接,方法為皮爾遜相關系數,對個案進行聚類,聚類樹狀圖見圖4。從圖4可以看出,常用4個藥對分別為:川芎-桂枝、白術-白茯苓、白花蛇舌草-菝葜以及黃精-靈芝。

圖4 藥物聚類分析樹狀圖
表8 結合臨床實際,將藥物聚為6大類結果:①黃芪、雞內金、炒谷芽、枳實;②白術、白茯苓、白花蛇舌草、菝葜、預知子、野葡萄藤、太子參、北沙參;③黃精、絞股藍、靈芝、黨參、石見穿、甘草;④藤梨根、紅藤、山茱萸、酸棗仁;⑤白扁豆、木香、黃連、薏米仁;⑥川芎、桂枝、淫羊藿。

表8 藥物聚類成員
從徐振曄教授對大腸癌臨證辨治的數據結果顯示,大腸癌證候以脾虛精虧、脾虛濕滯、肝郁脾虛、正虛瘀毒、脾腎陽虛等為多見,徐老結合四十余年臨床經驗,創新性提出大腸癌脾虛精虧理論[11],在針對臨證病史的數據挖掘中得到印證。大腸癌的病位主要在腸,與脾胃、腎、肝密切相關;病理因素主要涉及濕、瘀、毒、熱、痰和郁。為了研究大腸癌病因病機新認識形成的背景及與各病理因素之間的關系,現結合臨床實踐進行討論。
3.1.1 早期多為“脾虛”,中晚期多為“脾虛精虧”
大腸癌的病因多源自正氣虧虛、情志失調、六淫外襲、飲食水土失宜等[17-20]。第一類患者為發病初期患者,多見脾虛,臨床癥狀以乏力、納呆、便溏、腹脹、腹瀉、大便溏結不調、矢氣多、舌質淡胖、脈細等為主;脾為人體后天之本,主消化飲食、化生精微,若先天稟賦虛弱,或后天情志不暢、胃腸不和,或外侵濕邪,或恣食肥甘生冷,濕邪阻滯,脾陽受損,導致脾之運化功能減退,水谷化生無源,氣血虧虛,四時有感,久而成積。因此大腸癌早期出現脾虛,為疾病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病理基礎。病邪日久,久病及腎,耗傷精氣,損及元氣,精盈氣旺則機體功能正常,氣散則亡,精虛則弱,故中晚期患者多見“脾虛精虧”,臨床常表現為腫瘤包塊進行性增大,面色晦暗,精神萎靡,乏力倦怠,行動遲緩,形體瘦削,腰膝酸軟,全身或局部疼痛,納呆、夜寐不安,大便失調等癥狀。結合本次研究,發現脾虛精虧證候出現頻率較高,這也再次印證在尋求中醫藥門診就診大腸癌患者中脾虛精虧居多,這與中醫藥治療大腸癌的優勢也有關聯,大腸癌患者就診多為術后患者,因大腸癌起病隱匿,腸鏡未作為大部分患者常規體檢范疇,因此術后患者分期相對以中晚期居多;第二類患者為大量放化療及靶向治療后患者,患者多見毒邪傷精;第三類患者為晚期無法手術及其他西醫治療患者,病程纏綿難愈,因久病入腎,傷精耗氣,故“脾虛精虧”較為常見;第四類患者為高齡患者,年齡越大,腎之精氣越虛,越易發病。但從整個門診辨證分型來看,脾虛基本貫穿整個大腸癌發生、發展過程,結合臨床經驗,早期更多見“脾虛”,中晚期則多見“脾虛精虧”。
3.1.2 大腸癌病位在腸,與脾胃、腎、肝尤其相關
大腸癌屬于腸道的惡性腫瘤,故病位在腸;大腸癌的發生發展歷經多種復雜內外病理因素的持續共同作用。而從大腸與脾胃、腎、肝的生理與病理的相互作用分析,大腸癌的發生往往與這三者有密切聯系。
飲食受納于胃,水谷水液賴脾之運化,脾升胃降功能的協調為大腸生理功能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鹅`樞·五味》云:“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脾胃失常通常直接導致大腸傳導不利、“主津”失和,臨床出現排便障礙,如腹脹便秘、泄瀉便溏。大腸傳導失常亦會反之影響到胃之和降,臨床又可見腹脹、便秘。脾失健運,水液輸布失常,濕邪內停,久聚為痰,壅塞臟腑經絡,阻滯氣機,氣滯血瘀,久積發為本病。
肝主疏泄,生理特點是升發、疏通、暢達。使全身氣機調暢,通而不滯,散而不郁是其主要功能?!夺t學入門》曰:“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肝之疏泄正常,則氣機暢達,大腸傳導和調。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運行不暢,氣滯則血滯,血行不利,久而化瘀,臟腑失和,漸變為積。病位在大腸者,傳化糟粕失常,可見大便溏或有腹瀉。若兼夾氣機不暢,大腸傳導失職,亦會出現大便不爽或干結。
腎為先天之本,依賴腎陰腎陽的協調成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腎陰腎陽源自腎中精氣。腎陽的溫煦,運動和氣化推動脾之健運、化生精微。腎陰通過津與血滋潤與濡養臟腑,助大腸之傳導。同時腎氣具有封藏固攝功能,腎陽、腎陰、腎氣三者功能協調則大腸代謝正常。腎陰虧虛則腸燥津虧,大便秘結;腎陽不足,氣化失職,水液留著,聚濕為痰,久病成瘀,氣滯血瘀、痰凝毒聚而成腸積?!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腎主二便”之說再次印證了腎與大腸癌關系密切。
從徐老處就診的大腸癌患者進行的病位及涉及臟腑的相關分析中,脾胃、腎、腸、肝,上述臟腑長期功能失調與大腸癌的發生、發展有密切因果關系。
3.1.3 大腸癌正虛為本,氣滯、血瘀、痰濁、濕聚、熱毒為標
腫瘤的發病與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內侵有關。寒、濕、熱在大腸癌中多見?!夺t宗必讀·積聚》曰:“積之成也,正氣不足,后邪氣踞之?!背浞终f明在大腸癌發病中正虛為本,邪氣為標[21-22]。臨床常見恣食肥甘厚膩或誤食不潔,傷及脾運,濕邪不化,熏蒸日久,毒邪內生,結而為癥;情志失調,肝失疏泄、乘脾犯胃,氣機不暢,氣血熏搏,氣滯血瘀,交合成瘤;或因肝郁化火,煉津為痰,痰阻氣機,滯血為瘀,氣滯、血瘀、痰濁、濕聚、熱毒,持續膠著大腸,日久積滯為塊。
本次數據挖掘顯示:大腸癌的病機多以虛證為主,虛實夾雜,病理因素濕為50.179%,瘀為39.068%,毒為29.032%,熱為27.240%,痰為12.186%,郁為11.828%,也從臨床中證實了推動大腸癌發生發展的關鍵要素。
徐振曄教授治療大腸癌臨床用藥主要依據大腸癌病機特點辨證施治,認為大腸癌以正虛標實為特點,脾虛精虧、脾虛濕滯、肝郁脾虛、正虛瘀毒是其主要分型。從數據挖掘分析到常見癥狀可以看出,納呆、乏力、大便溏、消瘦、夜寐不安、腹脹、腰酸、口干、口中粘膩、情緒低落、腹中包塊拒按等均不同程度體現了以上分型的臨床相關癥狀。大腸癌以正虛為本,虛實夾雜,因此在治療上要全面分析邪正虛實的主次輕重,確定思路后進行論治。
本次數據挖掘中,徐老處方常用藥的頻次分析,279張處方分析,用藥有232味藥物,其中頻次≥40次的藥物有37味藥,我們按照扶正與祛邪歸納如下:
扶正藥有益氣、養血、滋陰、補陽四類。徐老常用的益氣藥:黃芪、白術、黨參、茯苓、太子參、雞內金、白扁豆、山藥、炒谷芽、炒麥芽等;養血藥常有當歸、酸棗仁等;養精(陰)藥常用北沙參、黃精、山茱萸、靈芝;補陽藥常用淫羊藿,不難看出,大腸癌處方中徐老以益氣健脾、結合養精(陰)所占比重最大。
祛邪藥徐老認為,根據病理因素中氣滯、血瘀、痰濁、濕聚、熱毒差異,相應予以疏肝理氣、健脾理氣、活血化瘀、化痰散結、清熱祛濕等藥。理氣藥采用預知子、木香、佛手、香附;活血化瘀有川芎;化痰散結采用絞股藍;清熱解毒藥采用白花蛇舌草、石見穿、紅藤、野葡萄藤、藤梨根、菝葜、半枝蓮等;祛濕藥黃連、薏米仁等。
本次數據挖掘分析患者的證候發現脾虛精虧占據絕對優勢,北沙參+太子參+野葡萄藤+預知子+白茯苓;北沙參+太子參+野葡萄藤+預知子+黃芪;北沙參+太子參+黃精+白花蛇舌草;北沙參+太子參+黃精+白茯苓;北沙參+太子參+黃精+黃芪等藥物的組合與脾虛精虧的分型有較強關聯,如前所述,大腸癌就診患者中多為晚期及放化療及靶向治療后患者,脾虛且久病入腎,見脾虛精虧,同時患者因惡性腫瘤大部分發展較快有火毒特性,清火過度會損傷脾胃,加之長期西醫治療后,大腸癌患者多有上熱下寒等復合癥狀,如口干、舌紅苔黃而大便出現溏薄、泄瀉、下半身冷癥狀,根據陳世鐸等名家所提出的“水足則火自滅”理論,徐振曄教授在健脾養精的基礎上會酌情使用北沙參、太子參等養陰為主的方法,養陰不忘健脾以祛濕,將祛濕、養陰、養精有機結合,這也揭示了辨證分型與藥物關聯中徐老的用藥思想。
徐振曄教授所納入的大腸癌處方經過大數據分析結合臨床實際得出核心方藥組合有:
第1組:黃芪、雞內金、炒谷芽、枳實
這組配伍用于臨床癥狀為乏力、腹脹、納呆、大便不暢等脾虛氣滯型大腸癌患者,方中黃芪補氣,雞內金、炒谷芽健脾消食開胃,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四藥組合共奏健脾理氣、消食化積之功。
第2組:白術、白茯苓、白花蛇舌草、菝葜、預知子、野葡萄藤、太子參、北沙參
這組配伍用于大腸癌常見癥狀為乏力、口干、腹脹、大便溏或不暢、倦怠、消瘦、舌質淡紅,苔薄白膩,脈細或沉遲的正虛毒聚患者,四君子湯以益氣健脾,北沙參養陰,預知子疏肝理氣,白花蛇舌草、菝葜、野葡萄藤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此方各藥組合共奏益氣健脾,解毒散結之功。
第3組:黃精、絞股藍、靈芝、黨參、石見穿、甘草
這組配伍主要用于乏力倦怠、口干、腰膝酸軟、視力模糊、便溏或大便不實、消瘦、舌質淡紅,邊尖齒印、苔薄白膩,脈細軟的脾虛精虧患者,以黨參健脾益氣,石見穿、絞股藍清熱解毒散結,黃精、靈芝、絞股藍以補氣生精。此方各藥共奏健脾養精,解毒散結之功。
第4組:藤梨根、紅藤、山茱萸、酸棗仁
這組配伍主要用于腰膝酸軟,夜寐不安、消瘦、乏力,汗出,舌質淡紅,苔薄白膩,脈細軟的脾腎陽虛患者。藤梨根、紅藤解毒消腫,山茱萸溫補腎陽,酸棗仁補肝、寧心、斂汗、生津。全方共奏健脾溫腎,解毒消腫之功。
第5組:白扁豆、木香、黃連、薏米仁
這組配伍如前所述共奏健脾化濕結合瀉局部腸胃濕熱之火之功。
第6組:川芎、桂枝、淫羊藿
此方主要針對化療后外周神經病變所出現的手足麻木、四肢末梢冷痛、行走不利等癥狀,全方共奏溫經化瘀通絡之功。
總之,通過對徐振曄教授在大腸癌臨床常用藥配伍及其功效的數據挖掘,確定了徐教授治療大腸癌提倡健脾養精,佐以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活血通絡、健脾化濕、清熱解毒等法則綜合運用的學術思想,為啟發中醫藥對大腸癌的辨證論治拓展了新的思路。
但是,本研究屬于回顧性研究,原始數據采集的總樣本量仍然不足,舌象關聯沒有在文章中體現,脈象的關聯分析中沒有找到有效關聯,部分研究結果與臨床實際運用可能存在些許偏差。因此,對徐振曄教授學術思想仍然有待通過更大樣本量來實現全面精準地挖掘與總結,以期更好地服務于名中醫學術經驗的繼承與創新,為有效臨床辨治手段的推廣和患者的臨床受益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