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倍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廣州510010)
西京古道位于廣東省樂昌市內,屬于粵北地區,與湖南省毗鄰,是北方各省進入廣東的關口,曾是粵鹽等商品南來北往的道路。據有關史料記載,西京古道最早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成為民用鄉道,后經秦始皇南下大軍踐踏成形,漢武帝后歷代官員和民間的多次修繕,成為一條溝通南北的大通道。西京古道的歷史意義在于:①它是一條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貶官、進貢及與官員南來北往的官道;②它是一條加強南北商貿往來、民間交流生產生活信息的商道和民道,是嶺南地區的經濟大動脈;③它是一條文化傳播、溝通南北禪宗的文道。地段上看西京古道主要包括乳源段、樂昌段,古道類型上包括有山地型、平原型、村鎮型、濱水型。
西京古道上的遺存點主要是指該古道上具有價值的且不可移動的實物遺存,包括古碼頭、古渡口、古驛站、驛亭、古橋、碑記等。這些遺存點具有歷史、地點、年代的要素,見證著西京古道的發展和演變,與驛道本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但在目前的古驛道保護中,人們更多的將注意力集中在線性遺產的提升上,對于單個遺存點的重視程度和研究深度還有待加強,故本文通過調研和總結西京古道遺存點的現狀,提出遺存點保護與提升的建議和思路。
自廣東省政府啟動全面啟動古驛道工作以來,南粵古驛道得到充分的關注和保護。針對西京古道遺存點現狀進行評估,可以看到,在西京古道上,相當一部分的遺存點都得到保護和修復,各級政府采取技術措施盡量真實、完整地保護歷史信息及其價值,也提升古驛道的整體形象。如壯士不留亭等涼亭,根據相關歷史資料的推測,已基本修復。三星坪碼頭(見圖1)、三拱橋(見圖2)也基本維持良好的狀態,這是好的一面。但是僅注重于遺存點本身,周邊環境沒有得到提升,遺存點與古驛道的關系及歷史價值宣傳也不夠明顯,旅游指引標識有待完善。如樂昌市內的楚粵分界界碑,歷史環境已破壞,周邊堆放雜物,散養的家禽也隨意走動,界碑本體位置固定,但是外觀上字跡已模糊不清,難以辨認。

圖1 三星坪碼頭(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圖2 三拱橋(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自然環境因素影響。遺存點長期暴露在室外環境,加上古驛道的地理位置一般離市區較遠,工作人員日常維護不便,長期的日曬雨淋,使遺存點逐漸遭到侵蝕破壞;②社會經濟因素影響。在驛道保護工作中,對遺存點的關注程度不足,不重視單點的保護,且沒有制定保護措施,日常維護及利用方式簡陋,缺乏保護專員,造成遺存點被忽視的現狀;③歷史人文因素影響。由于歷史過程中,遺存點已遭到破壞,僅剩墻基遺址,且被亂石和泥土掩埋,無法確定遺存點的準確平面及外觀形象。
遺存點作為歷史古跡,包含過去歲月的信息,它的價值包括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等。對遺存點的保護修繕以保護其原真性為指導思想,應該深入研究歷史資料,采取符合嶺南地域的技術措施,以恢復建筑原有形制為重點,真實、完整地保護古驛道遺存點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及其體現這種價值的狀態。在保證遺存點結構安全的情況下,一般不宜改變遺存點的布局或外觀。
古驛道遺存點的保護包含對周邊傳統歷史環境的保護,一般不允許改變遺存點與古驛道之間的空間關系(見表1)。如西京古道上很多驛亭直接建在道路上,古驛道從驛亭內部穿過,驛亭的長度方向與道路前進方向一致。在保護修繕的過程中,應維持原有的格局,驛亭的山墻兩側方向開門,門洞打開,驛亭內部可設置條石坐凳供路人休息。

表1 遺存點與古驛道的空間關系
遺存點的保護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日常的維護。應當對遺存點進行分類,區分等級、類型,為其建立檔案,搜集相關的文字與圖像資料,有條件的可采用三維技術,準確地記錄其布局形態及外觀特征,建立遺存點數據庫,為遺存點的預防性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和動態數據分析,并為相關保護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的依據。
由于遺存點大部分位于室外環境中,對于部分容易受損的遺存點依據可逆性原則,適當增加防護設施來保障歷史古跡的安全。保護性設施建設是消除造成文物古跡損害的自然或人為因素的預防性措施,有助于避免或減少對文物古跡的直接干預,包括設置保護設施、在遺址上搭建保護棚罩等。
遺存點與古驛道的關系密不可分,從規模上考慮,單個遺存點的范圍及影響力相對較弱,故針對遺存點的保護與提升措施不應該僅局限在單體上,而應結合驛道本體及周邊景觀,同步整體提升。在挖掘古驛道核心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擴大遺存點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影響力,重塑遺存點與驛道的關系。如遺存點離驛道距離偏遠,宜按照相關規定樹立驛道標識,引導游客前往,前往的路徑應修葺平整,方便行走,增強可達性。
在驛道邊上的遺存點要注意周邊環境的整治,可適當放大遺存點的游覽半徑,針對不同類型的遺存點進行游客游憩體驗分析,可在遺存點本體保護范圍外適當增設供游客停留休息的基礎設施,吸引人們聚集。整治的同時要注意周邊山體、地形對遺存點的影響,防止滑坡、土質坍塌的情況。同時,需要完善古驛道旅游地圖,建立遺存點定位系統。方便游客提前查找定位,了解遺存點的分布,合理安排游覽行程。
對于遺存點已損毀的策略,可通過古驛道遺存的陳列、修復展示,紀念小品的建設、設計,突出對于古驛道的科學研究、宣傳教育作用。結合西京古道不同地段在文化特色、景觀特征、游覽難度等方面的不同,研究差異化的遺存點提升策略。在保護遺存點本體的基礎上,通過風景觀光及旅游規劃產品策劃,在古道保護與文化提升方面達成平衡。通過倡導古驛道遺存點的活化利用,結合古驛道文化線路及其沿線節點,開展豐富的戶外運動,打造戶外體育、鄉村旅游的發展之路,進而推動古驛道文化線路的提升,促進鄉村振興。
隨著時代發展,旅游規劃及傳統文化的活化利用逐漸變得同質化,為了提升西京古驛道遺存點的景觀環境,可以引入更多不同專業的團隊,除了常規的建筑、規劃、文物保護專業外,還可以從網絡傳播的角度,引入文化傳媒及策劃團隊,為古驛道的活化利用出謀劃策。通過活動的策劃,用獨特的、創意的想法,提高西京古驛道的知名度,打造驛道品牌,為文化傳承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如以遺存點為起點,在不破壞古驛道的前提下,規劃建造文化新地標,使其成為獨特的風景。
廣東古驛道遍布全省,不同的線路有不同的歷史意義,線路的類型及遺存點的現狀質量也各不相同。在廣東省南粵古驛道發展規劃的指導下,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同時結合該驛道周邊的社會及人文環境開展工作,針對遺存點量身定做個性化的提升策略,才能夠以點帶面,點線面結合,重塑驛道價值,促進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