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加春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中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當前,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方面,存在技術技能人才數量不足,隊伍年齡結構、專業結構不合理,學歷層次較低、隊伍老化,以及人才管理體制機制不順暢、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已嚴重制約企業發展。徐礦集團踐行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加快推動能源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從培養目標、培養方向、建設載體和改革保障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這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能源安全新戰略思想、保障江蘇能源安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思路決定出路。一個企業需要什么樣的產業工人隊伍,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素質結構、內在特質和精神風貌,沒有統一的標準,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徐礦集團按照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的思路,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更加看重質量,內訓與外聘并行、更加注重內訓,自有與共用并存、更加注重自有,著力打造一支政治上有地位、經濟上有待遇、文化上受認同、社會上受尊重的新時代能源產業工人隊伍。
1.政治上有地位
踐行以產業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尊重產業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在全集團各級企業治理結構、黨組織、工會組織以及青年組織中,暢通產業工人參與企業管理、表達利益訴求的體制機制,讓企業管理更多體現產業工人主張、傳遞產業工人聲音。
2.經濟上有待遇
充分滿足產業工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好日子的期盼期待,制定更加合理的薪酬分配政策,開辟更加多元的職業通道,打造更加多樣的發展平臺,形成“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的鮮明價值導向,讓產業工人的收入待遇更有競爭力吸引力。
3.文化上受認同
充分彰顯企業文化軟實力,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強化“五滿”引領,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好人精神,持續深化“家”文化建設,視產業工人為家人,強化情感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讓產業工人充分感受到家文化的深厚感染力。
4.社會上受尊重
滿足產業工人受人尊重和成就自我的發展需要,提升產業工人專業技術,改善作業環境,逐步改變能源產業工人,特別是煤礦產業工人長期以來形成的落后形象,實現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讓產業工人更有底氣、更加自信,打造更多藍領崗位上的白領階層。
產改既要立足當下,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當前需要,更要著眼長遠,為企業戰略兌現提供人才保障。徐礦集團順應產業工人成長規律,把產業工人隊伍改革納入企業“一體兩翼”發展戰略,同規劃、同安排、同落實、同考核,根據產業工人個性化發展需求,從三個不同價值層面,確立三個平行的發展方向。
1.重實績,選樹“徐礦勞模”
對立足本職崗位、創業創新創優、付出艱辛努力、取得卓越成績、形成廣泛影響的優秀產業工人,授予“徐礦勞?!睒s譽稱號,對于特別優秀的人選,作為市級、省級、國家級勞動模范候選人進行推薦申報。
2.重技藝,選樹“徐礦工匠”
對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攻堅克難,創造性開展工作,創出先進工作方法,實現科技攻關突破,取得最新研究成果,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優秀產業工人,授予“徐礦工匠”榮譽稱號,對于特別優秀的,作為典型逐級推薦。
3.重道德,選樹“徐礦好人”
對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徐礦人“五種情懷”,敬業愛崗、堅持堅守、孝老愛親、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無私奉獻、奮發有為、建功立業的優秀產業工人,授予“徐礦好人”榮譽稱號,對于特別優秀的,作為典型向上推報。
產改離不開扎實舉措和平臺載體。徐礦集團堅持以我所需、為我所用,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堅持規范與創新并舉,推動實施黨建引領工程、賦能成長工程、平臺孵化工程、權益保障工程,建設契合發展戰略、匹配發展需求的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
1.實施黨建引領工程,培養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產業工人隊伍
一是用理想信念引導產業工人。堅持以“五滿理念”引領產業工人,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黨史國史企業發展史強化產業工人思想武裝,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理想信念,繼承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使紅色成為改革的純正底色。
二是用黨的工作覆蓋產業工人。堅持以黨的建設引領推動產業工人隊伍改革建設,推動黨組織全覆蓋,積極探索黨務、業務、隊伍的深度融合,在項目部、課題組等臨時性組織中建設黨支部,把黨建工作嵌入業務工作中。注重在一線產業工人中發展黨員,把技術能手、青年專家、優秀工人吸收到黨組織中,提高工人黨員比例。
三是用家國情懷凝聚產業工人。強化產業工人“五種情懷”教育,教育廣大產業工人把與時俱進的愛國情懷、砥礪前行的奮斗情懷、大愛無疆的奉獻情懷、敢為人先的創新情懷、以人為本的為民情懷不斷發揚壯大,構建獨具特色的軟實力,把歷史的積淀轉化為前行的新動能。
2.實施賦能成長工程,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產業工人隊伍
一是開展人才培養集聚行動。制定勞模、工匠、技術能手等傳幫帶辦法,處理好契約關系下“師傅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現實困境。沿著“一帶一路”,在能源國際合作中促進產業工人互學互鑒,培養國際化專業化人才。制定專項引進計劃,推動“高精尖缺”技能人才聚集戰略,保持行業領先、發展率先,形成一批業內有影響力的技術成果。
二是開展職業培訓強基行動。整合內部教育資源,創新徐礦大學教育培訓機制,建成一批有影響的特色學科和專業,打響培訓產業的徐礦教育品牌,建成產教深度融合的實訓平臺。
三是開展能力提升競賽行動。開展勞動競賽和技能比賽,每兩年舉辦一次產業工人技能大賽。搭建“徐礦工匠”網絡學習競賽平臺APP,推動平臺積分與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互認轉化。加大創新成果轉化利用,釋放蘊藏在產業工人中的創造潛能,每年開展“十大科技創新成果”“十大先進操作法”“十大實用新型專利”評選活動,明確轉化利用項目骨干團隊和主要發明人的收益比例不低于收益額的70%。
3.實施平臺孵化工程,打造基礎優、協同好、有影響的人才孕育基地
一是發揮六大人才基地的孕育孵化作用。煤炭產業方面,設置張雙樓煤礦、郭家河煤業公司以及天山礦業公司三大人才基地;電力產業方面,設置華美熱電公司和徐礦綜合利用發電公司兩大人才基地;化工產業方面,設置長青能源化工公司人才基地,著力培養拔尖的煤、電、化主體產業人才,培養更多的徐礦工匠。
二是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大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力度,加大工作室基礎設施、實踐基地、實驗設備的投入力度、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完善勞模創新工作室運作體制機制,探索實施勞模創新工作室領軍人才津貼制度,在全集團創建3個功勛勞模工作室、10個先鋒勞模工作室、37個先進勞模工作室。
三是發揮校企合作平臺的集聚作用。找準合作切入點,通過與高等院校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等形式,培養更多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頂梁柱。
4.實施權益保障工程,培養有地位、有待遇、受尊重的產業工人隊伍
一是提升主體地位。踐行以產業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拓寬產業工人參政議政的渠道,提高一線產業工人、專業技術人員在黨代會、職代會中的比例,依法選舉產業工人董事、監事,并支持其發揮作用。
二是暢通發展渠道。幫助產業工人謀劃生涯規劃,分別設計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技能人才三條成長路徑,同步建立相匹配的薪酬體系和評價機制,滿足產業工人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建立內部人力資源市場,實現內部產業工人充分流動。
三是提升經濟待遇。在做好普惠性薪酬待遇提升的同時,突出技術技能在薪酬分配中的比重,按照技高者多得的原則,將技能水平與薪酬等級掛鉤,實施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與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執行同等津貼標準,國家、?。ú浚?、市級勞動模范、集團公司勞動模范在崗期間月度崗位工資標準分別不低于所在單位正處級、副處級、正科級、副科級干部等制度,讓技術更強、技能更高、素質更優的產業工人的收入更具有吸引力、競爭力,形成鼓勵學技術、練技能、比貢獻的鮮明導向。

徐礦集團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推進會
產改涉及產業工人思想教育、技能養成、作用發揮等一系列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是朝夕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必須加強領導,強化保障,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才能厚積薄發,實現改革初衷。
1.組織保障
堅持黨管人才,堅持黨委統一領導,全面落實產改的主體責任。將產業工人全面發展上升為集團發展戰略,成立以集團黨委書記為組長,黨委副書記為副組長,基層各單位黨組織負責人為成員的產改協調小組,負責對產改的指導、協調和組織等工作的推進,及時解決產改過程中的重大政策問題。
2.制度保障
緊盯產改中存在的機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從制度層面入手,在制度設計、制度建設、制度銜接、制度宣貫、制度保障等各個環節,統籌安排,廢除廢止一批,修訂完善一批,制定出臺一批,做好頂層設計,搭好制度框架。對產改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及時歸納總結,固化成果,形成可供全集團學習借鑒和全面推廣的制度體系。
3.激勵保障
調動各單位、各層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好“三項機制”,引導廣大產業工人敢試敢闖、敢想敢干,真抓實干,注重實效。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宣傳先進典型和經驗成效,增強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榮譽感、自豪感。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價值導向,旗幟鮮明地重視技術、重視技能、重視人才,形成“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人人能成才”的思想共識。
4.創新保障
產改涉及方方面面,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各層面保持高度的統一性、協同性,這就要求在推動改革過程中,站位要高遠,眼界要放寬,思路要放活,勇于突破陳規,創造性推動改革工作,讓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智慧充分涌流,讓創新創造者有榮譽、有收益、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