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琴
四肢骨折在骨折中最為常見,若治療不及時,會引發其他并發癥。但是有些骨折難以被發現,可能會導致病情延誤,影響治療效果。為了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我們需要了解骨折的癥狀。
1骨折癥狀
(1)畸形:四肢縮短是四肢骨折剛發生時最常見的癥狀。
(2)異常活動:是指肢體在正常情況下不能活動的部位,在外力作用下肢體突然異常變位。
(3)骨摩擦音:骨折發生后,斷端的兩個骨頭相互摩擦,產生骨摩擦音,一旦出現這種癥狀很有可能是患有骨折,需要及時去醫院接受檢查,及時對癥治療。
(4)發熱:如果骨折處有大量內出血,在血腫的吸收過程中,體溫會有所升高。但如果患者是開放性骨折,在體溫上升后,還應考慮體溫升高是否由于感染造成的。
(5)休克:對于多發性骨折來說,大多是由廣泛的軟組織損傷引起的,當出血量過大或者劇烈疼痛,也會導致出現休克。
2四肢骨折患者的護理
(1)環境氛圍:保持病房清潔、安靜,床上用品、衣物等要干凈整潔。適當調節室內溫度、光線和濕度。病房內不可大聲喧嘩,確保患者充分休息。病房可以簡單布置,如擺放幾盆綠色植物,張貼幾幅意境美好的圖畫等,通過改善環境降低患者的對病房的排斥感,保證患者得到適當的休息。
(2)心理護理:骨折患者由于活動受限,很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并且伴隨強烈的疼痛感,很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和家屬可以鼓勵病人表達真實的想法和疑慮,對病人的要求應盡量滿足,對于疑慮應耐心解釋,盡最大的努力給予患者情感支持和精神關懷。可以通過聊天、閱讀和舒緩的音樂來緩解病人的疼痛。對于劇烈疼痛,應遵照醫生的建議給予鎮靜、止痛藥物。
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順利康復。家屬多陪伴、多照顧,幫助患者樹立與病魔作斗爭的自信心,勇敢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對待生活。
(3)體位護理:四肢骨折患者多采用石膏固定、夾板固定或骨牽引治療。患者需要長期臥床,盡量幫助病人處于一個舒適的體位。對于股骨、脛骨等骨折的患者,可在身體的受力點和懸空位置放置棉墊和枕頭,增加舒適度。如因牽引套摩擦引起疼痛或牽引重量過重引起的疼痛,應用柔軟的棉墊包裹患肢的痛處或減輕牽引重量。定期或不定期幫助病人按摩以減輕疼痛。夾板固定和牽引固定有一些注意事項,患者和家屬需要清楚了解。對于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環情況,應實時觀察,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4)提高生理功能:骨折患肢早期的康復鍛煉十分有意義,可以在身心兩個方面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在骨折早期,只進行肌肉收縮訓練;恢復一段時間后,應增加肌肉收縮強度,根據患者康復情況,逐步增加活動量和范圍;進入康復后期,應增加患肢的活動,擴大患肢的活動范圍,增加重量訓練,逐漸恢復患肢的功能。對于打了石膏的病人,在石膏拆除后,應盡早展開關節的運動;對于采用多種內固定的患者,在消除麻醉作用后可做肌肉收縮活動,在恢復患肢功能的鍛煉中,應避免用力拉扯,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適當的力度和強度。部分患者早期可以讓醫護人員或者家屬幫助進行被動鍛煉,一段時間后,轉為自主鍛煉。運動強度和時間應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5)飲食呵護:由于患者的四肢出現骨折,所以在行動時特別不便,最容易出現便秘,所以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患者多吃香蕉、獼猴桃、西紅柿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防止便秘。還應注意根據不同的疾病發展癥狀,給予適當的食物,以促進和加快身體的恢復。家庭成員要照顧好患者的飲食和日常生活,注意加強營養,經常吃一些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喝骨湯補充鈣。在恢復過程中不要吃生冷、刺激、茶水等容易引起骨質疏松的食物。患者的飲食需要加強營養和鈣食品,促進骨愈合和修復,并注意肢體運動和關節功能鍛煉。功能練習越早越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消除軟組織腫脹,預防骨質疏松,加速骨折愈合。
(6)降低其他疾病發生率:四肢骨折患者的家屬平時要經常幫助患者翻身,協助多做抬腿運動和適當的按摩,以免出現下肢靜脈血栓。此外,家人應定期為患者擦洗身體,保持身體清潔干燥,以免出現壓瘡。平時在護理時還要觀察傷口的情況,防止傷口感染。
疼痛是骨折患者的首要癥狀和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疼痛往往伴隨著生理、行為和情感的過激反應,而過量使用鎮痛藥物容易影響患者生理功能的順利恢復。舒適護理能讓病人在生理,心理上釋放壓力,消除緊張易怒的情緒,緩解疼痛癥狀,使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和家屬的關愛和尊重,促進康復進程。骨折患者日常生活中應該防治摔倒、受傷導致二次骨折,避免提重物,遵從醫囑積極參與功能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骨折給患者帶來很大的身體痛苦和生活不便,因此,生活中應該避免危險動作,降低意外事故的發生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