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旭瑤


摘要:目的:分析社區督導治療對緩解期支氣管哮喘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治療的緩解期支氣管哮喘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常規治療聯合社區督導治療。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者哮喘控制測試評分、哮喘控制感知力評分、肺功能情況及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肺功能情況、哮喘控制測試評分、哮喘控制感知力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結論:對緩解期支氣管哮喘的患者實施社區督導治療能促進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控制感知力,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社區督導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以氣道慢性炎癥為特征的異質性疾病[1]。支氣管哮喘易反復發作,患者出現喘息、氣促、胸悶和(或)咳嗽等癥狀,一般發作在夜間或清晨。如不及時治療,隨病程的延長會導致氣道發作不可逆性縮窄和氣道重塑。常見誘發因素有空氣污染、呼吸道感染、氣候轉變、劇烈運動等。此外,精神因素也會引發哮喘。因此,提高患者對哮喘的控制感知力也是治療的關鍵。本研究分析社區督導治療對緩解期支氣管哮喘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社區緩解期支氣管哮喘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43.01±1.35)歲;患病時間1~5年,平均患病時間(2.81±0.57)年;觀察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2.27±1.26)歲;患病時間1~6年,平均患病時間(3.01±0.4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治療方案,指導患者用藥、注意事項,并進行簡單的哮喘相關知識教育。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社區督導治療,操作如下:定期上門訪問患者,檢查哮喘發展情況,詢問患者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根據患者文化程度進行哮喘的相關健康教育,并為患者解答疑惑,教導患者哮喘發作時如何處理;根據患者實際病情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治療護理方案,如適當運動、多吃新鮮蔬果、改正不良行為習慣等。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年隨訪。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肺功能情況、AVT評分、PCA評分及臨床療效。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和FEV1/預計值百分比。ACT評分:滿分25分,5題簡單問題,得分25分,表示近4周哮喘得到完全控制;得分24~20分,表示近4周哮喘控制比較好;得分<20分,表示近4周哮喘的控制不佳。分數越高,哮喘控制效果越佳。PCA評分:滿分30分,6個條目,分值越高,哮喘控制的感知力越佳。治療效果:顯著為哮喘完全控制,沒有再次發作;有效為哮喘控制良好,發作次數降低;無效為哮喘控制不佳,發作次數增加。總有效率=(顯著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肺功能、AVT評分、PCA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肺功能、AVT評分和PCA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哮喘發作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哮喘發作時常伴呼吸困難或發作性咳嗽、胸悶,嚴重者須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目前臨床暫無哮喘治療的特效藥,只能針對癥狀進行有效控制。哮喘發作時,患者可使用支氣管舒張劑松弛支氣管平滑肌。
本研究發現,經過社區督導治療,觀察組患者的肺部情況較對照組患者顯著好轉,AVT評分和PCA評分也均得到改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7.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綜上所述,社區督導治療對緩解期支氣管哮喘患者,能提升患者的哮喘控制的感知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質量,使哮喘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杜云紅,劉海燕,馬文香,等.572例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中醫證候調查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14(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