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
關注獻血的人都知道,血液是珍貴的生命禮物,獻一次血或許能挽救多人的生命。從血液的采集到輸入患者體內,經過了哪些歷程呢?輸入患者體內的血是否能保證安全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血液“旅程”的神秘面紗。
1體檢初篩
6月14日世界獻血者日上午,市中心廣場愛心獻血屋迎來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孩。從交談中,血站的體檢醫師許醫生得知女孩姓張,這是她第一次走進獻血屋。獻血前,小張非常緊張,是許醫生的細心解釋打消了她的顧慮。在許醫生的指導下,小張填寫了《獻血健康征詢登記表》,并在體格檢查合格后開始初篩檢測。初篩護士對小張的左手無名指進行了消毒,并快速扎了一針,取所需血量做初篩檢測。初篩檢測項目包括轉氨酶、血紅蛋白、金標乙肝、血型等項目,幾分鐘后,結果就出來了。
2血液采集
初篩檢測合格后就可以獻血了。小張坐上了采血椅,采血護士的消毒、穿刺動作嫻熟認真,她一邊和小張聊天,一邊看著采血器上顯示的血液重量。“血袋在采血器上晃動著,就能讓血袋里的營養液和抗凝劑與血液充分混合,能給血液適當營養,防止血液凝固。”5分鐘后,300毫升帶著小張體溫和愛心的血液采集完畢。“手指按壓針眼處,保持10~15分鐘。”護士叮囑小張。
就在小張休息的時候,采血護士已經把小張的獻血相關信息都錄入了電腦。護士用熱合機將血袋封好口,同時把血袋上存有血液的導管熱合成15CM左右長的“血辮”,隨后在血袋和每個“小辮子”上分別貼上統一的條形碼。這個條形碼將完整地記錄這袋血的生命歷程:采集地點、采集時間、檢驗、出庫時間、最后使用者……全過程都可追溯。最后,護士把血袋放進冰箱暫存,冰箱的溫度是2℃~6℃。
3成分制備
待采集的血液運回血站后。小張所獻的這袋血將開始一段新的旅程。在血站里,它將經歷分離制備、檢驗、儲存等環節。
第一站是待檢庫。工作人員拿起掃碼器,對著這袋血上的條形碼一掃,“滴”的一聲宣告這袋血已經來到中心血站。入庫完成后離開待檢庫,送到成分制備科。在這里,它將經歷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歷程——分離制備。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又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等,所有成分混合在一起。不同的血液成分,有不同的作用。血漿的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紅細胞負責運送氧氣,白細胞抵抗感染,血小板粘附聚集起止血作用。為了能針對性地滿足臨床需要,開展成分血輸注,這袋血在成分科必須要經歷第一次分離。它和其他血一起住進離心機。工作人員蓋上離心機的蓋子,將其內的溫度設定在2℃~6℃,讓離心機以每分鐘3800轉的速度運轉。8分鐘后,當工作人員打開蓋子時,這袋血已經分成了三層。最下面深色的是紅細胞,中間薄薄的一層白膜是血小板和白細胞,上面淡黃色的是血漿。
離心結束后,工作人員進行加工操作,幫著經過離心分層后的血液分離。血漿和紅細胞被分別注入不同的袋子。分離之后,這袋血就住進了兩個袋子。它們必須要分開了:紅細胞保存條件為2℃~6℃;血漿則被放入速凍柜中,在60分鐘內將中心溫度降至零下30℃以下,再被放入零下18℃以下的冰柜中保存。如果分離出血小板,則需要在20℃~24℃且不停震蕩的環境中保存,并且必須在5天內輸入到患者體內(如果是一天的保存血袋,則必須24小時內輸注完畢),否則就會失去活性。待各種成分分離完成后,不同成分的血袋在自己的“新院子”里,和新鄰居們一起,等待檢驗結果。
4血液檢驗
就在這袋全血分離的同時,與每袋血同源的血液樣本正在檢驗科接受檢驗,檢測的項目分別是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體、艾滋病抗體、梅毒抗體、轉氨酶、血型(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血型定型)。為保證每一袋輸注到患者體內的血液都是安全的,每一份標本HIV、HBV、HCV感染標志物至少采用核酸和血清學試劑各進行1次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需由檢測人員分別用兩個不同生產廠家的血清學檢測試劑進行檢驗,任何一次檢測結果不合格都需要復查。經復查仍然不合格的血液會做報廢處理。
5血液出庫
檢驗報告發出后,貼上合格標簽,這袋血在中心血站內再次搬家。它將從待檢庫轉移到合格血液庫。為了避免把不合格血液誤發放到臨床,待檢血液和合格血液實行了嚴格的物理隔離。
工作人員根據不同血液品種、日期、血型和儲存條件,將血漿、血小板、紅細胞分別存放于不同設備中,血庫的電腦系統可查詢到所有血液庫存信息。
醫院到血站取血時,血庫工作人員將根據醫院需求將合格血液出庫到醫院,經過配血后將它輸入到患者的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