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出現慢性炎癥病變,包括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中醫學中“胃脘痛、痞滿、嘈雜、反酸”等范疇。加強對慢性胃炎的研究,對防止慢性胃炎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1分型辨證治療
1.1 肝胃氣滯型
在慢性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初期多見,多數原因是因為情志不暢而引起。胃部飽脹以進食后為甚或者胃部脹痛連脅,噯氣頻作,得矢氣稍適,或者惡心想嘔吐,口苦泛酸,引起便秘等癥狀,舌邊尖稍紅,舌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氣消脹,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緩解。
1.2 脾虛胃熱型
在慢性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反復發作期多見,或者萎縮性胃炎活動期,為本虛挾有胃熱,呈虛實寒熱錯雜之象。癥狀常見為胃部嘈雜、胃部灼痛、痛無定時,饑餓時會感覺到疼痛,飽時覺得脹,口苦干而不多飲,納食量減,大便的形狀時稀時干等,舌質淡或者淡紅,舌苔薄黃,脈細弦。治宜健脾補氣,和中清胃。可以飲用半夏瀉心湯。
1.3 脾胃虛弱型
常見于萎縮性胃炎,或淺表性胃炎久病實證,已消除仍余脾虛證。證見胃部虛痞,或者隱隱作痛,按之較舒服,喜歡吃熱氣的食物,食后腹脹,或者嘔吐清涎,面色萎黃,神情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質淡,體胖,苔白潤,脈細弱。治宜健脾補氣,溫中和胃,可以飲用香砂六君子湯。
1.4 胃陰不足型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常見,或其他癥型胃炎患者久病久治傷陰導致,主要常見于胃痛日久,胃部輕微灼痛,嘈雜不適,口干舌燥,或食后飽脹,大便干結,舌質紅少津,苔薄白稍于,脈細數。治宜養陰益脾,緩急止痛,可以飲用益胃湯。
2偏方治療胃炎案例——清中消痞湯
2.1 組成
太子參15 g,麥門冬15 g,制半夏7.5 g,柴胡6 g,生白芍10 g,炒梔子7.5 g,丹皮7.5 g,青皮10 g,丹參15 g,甘草6 g。
2.2 功能
養陰益胃,清中消痞。主要用于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癥,癥狀常見于胃脘痞塞,灼熱似痛,饑不欲食,口干不欲飲,五心欲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者光剝龜裂,脈細如數等。
2.3 用法
先把藥物放在冷水中浸泡20 min,浸透后煎煮。第一次煎沸后用文火煎半個小時,第二次文火煎20 min,煎好以后混勻,總量以200 ml為宜,每日1次,早晚分開服用,飯前和飯后2個小時分服,按照實際治療情況而定,在連服3次或6次之后停藥一天。待病情穩定或治愈后停藥,注意服藥過程中,切記停用其他中西藥物。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需要堅持3個月為一個療程。
3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胃炎的中藥
治療胃炎首選藥物,是蘇梗和佛手片,二者均有行氣和胃功效,可消除患者胃脹,噯氣等癥狀。如果舌苔較膩,還可以加用藿梗,有加強化濕的作用。除此之外,藿梗和蘇梗結合一起使用還有抑菌功效。具有化濕理氣的是砂仁和陳皮,砂仁是一味芳香健胃藥物,與陳皮結合一起服用,有利于增強患者胃腸運化功能,還能抑菌抗胃潰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砂仁中含有發油,不適宜久煎,在煎藥時需要放在后面下。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是瀉胃火主藥。藥理研究表明,黃連是一味治療消化道炎癥的中藥廣譜抗生素,將黃連與具有溫中降逆功效的吳茱萸一起使用,可以起到辛開苦降,制止疼痛的作用,對于胃氣上逆引起的胃痛,胃反酸癥狀,具有很好的療效。另外黃連和山楂結合使用,可以治療萎縮性胃炎。丁香具有溫中降逆的功效,對治療反胃、嘔吐有一定療效,被中醫們認為這是一味治療口臭的藥物。功勞葉本身是一味養陰補虛的藥,但是因為還含有小檗堿,所以也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的功效。芙蓉葉、金銀花、蒲公英這三味中藥是清熱解毒常用藥物。藥理研究表明,它們對眾多細菌具有殺滅作用,可治療各種炎癥,尤其是胃黏膜充血、胃腫脹,糜爛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蒼術,白術,這兩味中藥具有燥濕健脾功效,主要治療由濕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脹悶癥狀。白術守而不走,蒼術走而不守,白術善補,蒼術善行,二者結合一起服用,可以促進胃腸運動,預防胃潰瘍功效。日常飲食調理可食薏苡粥、南瓜粥、小米粥等,注意規律飲食、飲食衛生,避免生冷刺激性飲食,忌暴飲暴食,飲食清淡、多飲溫開水、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放松愉悅。戒酒,禁止飲用咖啡,濃茶。
4結語
中醫在治療慢性胃炎時,需辯證用藥,會隨著癥狀不同增減用藥劑量。在分癥治療基礎上,適當地配合活血化瘀藥物,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的藥物不僅能夠用在止痛止血上,還可以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環,消除炎癥細胞的浸潤,促進病灶恢復,防止組織異型生長,對于慢性胃炎伴癌前病變者更加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