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利

摘要:目的:對比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76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8例。對照組行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研究組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的患肢功能。結果:術后3個月,研究組的PRWE及改良Gartland-Werley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兩組的PRWE及改良Gartland-Werley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復效果優于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
關鍵詞:橈骨遠端骨折;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
橈骨遠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 DRF)為常見的腕部骨折,發生率約占全身骨折的17%,前臂骨折的74%[1]。該骨折的發生年齡呈雙峰分布,多見于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其中青少年骨折多與骨骼發育、間接暴力有關,而中老年人多是因骨質疏松,且近年來我國中老年DRF發生率逐漸上升。當前DRF的治療多采用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兩種術式,但選用何種手術方式治療DRF尚無定論。對此,本研究對比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DRF的效果。現報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DRF患者76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8例。研究組男18例,女20例;年齡49~85歲,平均(70.39±9.32)歲。對照組男19例,女19例;年齡51~84歲,平均(70.05±8.9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行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治療前根據患者X線、CT等檢查結果,判斷患者骨折類型及移位方向。沿著患肢遠端的縱軸線牽引移位的橈骨,待骨折矯正后,采用反折手法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然后用管型石膏固定患肢的腕關節。再次復查X線片,若位置不佳則需再次整復。常規每周進行1次復查,檢查患者復位情況,若出現石膏移位或松動,應重新固定。4周后行X線檢查,觀察患者愈合情況,若無特殊情況,可解除固定。
1.2.2 研究組
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取仰臥位,臂叢神經麻醉,切開骨折處皮膚使其充分暴露出,采用牽引鉗進行復位。若患者存在嚴重的關節面塌陷或骨缺損,需行人工植骨治療;對于手術情況較為復雜者,則需在X線輔助下進行手術治療。術后檢測關節活動情況,以確保患者具有正常的關節活動。然后以石膏托固定,并固定在功能位上。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1 d,根據患者傷口愈合情況,可在術后14? d左右拆線,繼續由石膏托固定14~21 d,待疼痛緩解后,可進行肩肘關節功能鍛煉、手指屈指活動等。
1.3 觀察指標
采用腕關節功能自評量表(PRWE)及改良Gartland-Werley評分法評估患者術后3個月及1年時的患者患肢功能,分值越低恢復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及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術后3個月,研究組的PRWE及改良Gartland-Werley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時,兩組的PRWE及改良Gartland-Werley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橈骨遠端為密質骨與松質骨的交界處,其橫截面呈不規則方形,加之骨皮質較弱,當此處發生骨折時,可對橈骨高度、掌傾角、尺偏角等正常解剖結構造成破壞。有研究表明,DRF的發生與患者年齡密切相關,由于是老年人群因骨量減少,更易發生骨折,對其老年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治療DRF的主要原則是盡快恢復橈骨遠端的生理解剖結構,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肢功能。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為臨床治療DRF最為常用的手術方式之一,通過直視下復位可最大限度恢復橈尺骨的解剖結構,改善血液循環,固定移位的骨折塊,恢復關節面平整性,同時還可在早期即進行腕關節功能鍛煉,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研究組的PRWE及改良Gartland-Werley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兩組的PRWE及改良Gartland-Werley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對患肢功能的恢復效果優于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
參考文獻
[1]朱帝臣,王國威,姚明鶴,等.橈骨遠端骨折保守與手術治療對比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21,35(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