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
摘要:目的:分析中晚期直腸癌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法。方法: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7月到2020年4月治療的64例中晚期直腸癌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接受直腸癌根治術;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采取新輔助放化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清掃淋巴結數目、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保肛率更高(P<0.05)。結論:對中晚期直腸癌患者采用新輔助放化療聯合直腸癌根治術治療效果明顯,術后并發癥少,保肛率高。
關鍵詞:中晚期直腸癌;直腸癌根治術;新輔助放化療
相關研究報道顯示,我國直腸癌患病率呈增長趨勢[1]。根據直腸癌發病位置區分,中低位直腸癌最為常見。臨床針對該疾病主要采取直腸癌根治術治療,但是治療效果欠理想,并發癥較多,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較差。對此,本研究提出新輔助放化療聯合直腸癌根治術治療方案,并觀察其臨床療效?,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9年7月到2020年4月治療的中晚期直腸癌患者64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觀察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38~71歲,平均年齡(55.04±3.11)歲。對照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37~72歲,平均年齡(55.26±5.02)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直腸癌根治術,觀察組術前接受新輔助放化療。新輔助放化療:早晚餐后半小時溫水服用卡培他濱片,每次1250 mg/(m2·d),治療2周后停止服藥1周,3周為一個療程。同步采取適形調強放療,腫瘤以及淋巴引流區是照射的主要區域,每次2.0 Gy,每周5次,連續接受5周治療。觀察組于最后1次放療后2個月內接受直腸癌根治術。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清掃淋巴結數目、術后并發癥及保肛情況,并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以%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時,表示數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2結果
2.1 兩組淋巴結清掃數目與保肛率比較
觀察組清掃淋巴結數目(9.11±3.14)枚,對照組為(16.14±3.19)枚;兩組數據對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t=5.214,P<0.05)。觀察組保肛率為96.88%(31/32),對照組為65.62%(21/32);兩組數據對比,觀察組保肛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5.254,P<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直腸癌是消化道典型惡性腫瘤,以便血為典型癥狀,同時大便次數增加、大便性狀改變、貧血等也較為常見。該疾病病因尚未明確,考慮社會環境、遺傳、飲食習慣可能是誘發因素。新輔助放化療后接受直腸癌根治術是中晚期直腸癌治療治療方法。新輔助放化療可有效降低臨床病理分期,減少術后并發癥,確保手術順利開展的前提下,提高保肛率,有效保護泌尿生殖功能,優化生存質量。本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結論。然而,在新輔助同步放化療過程中,因每一位患者存在差異,治療效果也存在不同。針對腫瘤存在消退跡象的患者,采取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效果并不明顯。對此,采取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時,應選取科學合理的標志物,采取適宜的治療方法,有效降低疼痛,延長生存時間。
參考文獻
[1]郭震,劉曙光.新輔助放化療對腹腔鏡輔助中晚期低位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近期療效的影響[J].世界復合醫學,2021,7(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