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

摘要:目的:探究三維適形調強放療(3D-IMRT)對食管癌患者免疫因子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50例,均進行3D-IMRT治療,數個療程結束后,觀察患者相關免疫因子的變化情況。結果: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患者CD3+、CD4+、CD8+、CD4+/CD8+水平均明顯下降(P<0.05)。結論:33D-IMRT可能使食管癌患者的細胞免疫受到一定的抑制,降低食管癌患者機體免疫因子水平。
關鍵詞:食管癌;三維適形;調強放療;免疫因子
放療是治療食管癌的常用手段,但是常規放療方法容易受到體內周圍組織的限制,難以把控投射于病變區的放射劑量,治療效果不佳,患者生存率較低。而強調放療及三維適形放療在這一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并且能夠保護周圍組織免受損傷,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力。本研究主要探究三維適形調強放療(3D-IMRT)對食管癌患者免疫因子的影響?,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50例,經影像學以及病理學檢查確診,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40~66歲,平均(54.44±4.56)歲;食管上段發生癌變者12例,中段發生癌變者18例,下段發生癌變者20例;TNM分期:Ⅱ期13例,Ⅲ期21例,Ⅳ期16例。本研究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對患者進行3D-IMRT治療,患者先取仰臥位,做好體表標注,定位CT的掃描范圍,上界為平環甲膜,下界為肺底,掃描結束后將結果輸入到三維適形治療系統中。參考患者的食管鋇餐造影及胃鏡檢查所示的腫瘤病灶位置及長度確定靶區;以確立靶區的靶體積為基,在該靶體積的左右以及前后方向分別外擴約0.65 cm,誤差不超過0.15 cm,在上下方位,按照外擴3 cm來計算在臨床上的靶體積值,然后在此基礎上計算出計劃的靶體積值(按照外擴0.5~0.7 cm范圍)。與此同時,要求標注勾畫出患者的雙肺部、脊髓部以及心臟區等一些必要的危及的器官,2~2.2 Gy/d,5次/周,共66~70 Gy。療程結束后,記錄患者體內相關免疫因子的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
在患者治療前、療程治療結束后早晨分別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血清,檢測血清CD3+、CD4+、CD8+指標。觀察患者療效,療效評價標準:完全緩解,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緩解,病灶體積減小>1/2;穩定,介于部分緩解、進展間;進展,病灶增加≥1/4,或有新病灶出現。近期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近期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患者CD3+、CD4+、CD8+、CD4+/CD8+水平均明顯下降(P<0.05)。見表1。
2.2 患者近期有效率分析
50例患者治療后完全緩解20例,部分緩解18例,穩定6例,進展5例,近期有效率為76.00%。
3討論
常規放療治療食管癌的療效并不十分理想,治療劑量、治療范圍等都不好把控,而近年來開展的新技術3D-IMRT能夠很大程度上改善這一缺點,減少對患者病灶周圍區域的損傷,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CD3+能夠反映免疫的整體狀態,CD4+、CD8+能夠反映調節狀態。在正常情況下,CD4+/CD8+水平處于動態穩定狀態,當其比值降低時說明機體免疫功能受到了抑制。本研究患者治療后CD3+、CD4+、CD8+、CD4+/CD8+水平均下降(P<0.05),表明3D-IMRT可能使食管癌患者的細胞免疫受到一定的抑制,降低食管癌患者機體免疫因子水平,50例患者近期有效率達70%以上,可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方文濤.通過食管癌TNM新分期(第八版)解讀2017年NCCN食管鱗癌診療指南[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7,20(10):1122-1126.
[2]王燕霞.三維適形調強放療聯合多西他賽對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療作用研究[J].臨床研究,2019,27(12):66-67.
[3]路逵,張晶,何學軍,等.脾多肽聯合FP化療方案及三維適形調強放療治療食管癌對患者免疫指標及骨髓抑制的影響[J].實用癌癥雜志,2021,36(3):440-442.
[4]葉奕菁,張晶晶,陸小軍,等.常規二維放療和三維適形調強放療對食管癌的療效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3):22-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