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紅
摘要:目的:分析全程跟蹤護理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8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全程跟蹤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血尿素氮再循環率、血肌酐再循環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APTT、PT長于對照組,FIB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全程跟蹤護理干預,可促進血管通路持續質量改進,提高臨床治療安全性、有效性,讓患者獲取滿意護理服務。
關鍵詞:維持性血液透析;全程跟蹤護理;血管通路;質量改進
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易發生血管通路不良事件,增加患者痛苦,降低臨床療效。既往研究顯示,血管通路不良事件可通過護理干預措施預防。本研究探究了全程跟蹤護理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亂數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4例。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29~62歲,平均(42.24±5.25)歲;透析時間6~25個月,平均(15.25±3.37)個月。觀察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30~61歲,平均(42.25±4.87)歲;透析時間6~26個月,平均(15.27±3.41)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2)知情并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意識模糊;(2)溝通困難;(3)合并嚴重心臟、肝臟、顱腦等器質性病變。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接受全程跟蹤護理,即按照PDCA循環管理步驟制定全程跟蹤護理方案,完成相關護理及管理措施的落實:計劃階段,明確護理要點做好相關學習工作;實施階段,成立護理小組,圍繞血管通路影響因素從護理制度、護理環境、護理人員、患者健康教育、患者并發癥預防、患者心理狀況管理等多層面進行針對性干預;檢驗階段,確定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明確問題成因并改進;完善階段,更新并完善護理及管理內容,進入新一輪持續質量改進。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血管通路再循環情況(血尿素氮再循環率、血肌酐再循環率)。(2)測定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水平。(3)統計兩組感染、血栓、血管閉塞、動脈瘤等并發癥發生率。(4)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Cronbach's α為0.77)獲取滿意度評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血管通路再循環情況比較
觀察組血尿素氮再循環率(8.48±1.88)%、血肌酐再循環率(8.34±2.02)%低于對照組(11.21±2.11)%、(12.66±2.59)%,t=6.408、8.724,P<0.05。
2.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APTT、PT長于對照組,FIB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4.55%(2/44)低于對照組27.27%(12/44),χ2=8.494,P<0.05。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88.69±2.24)分高于對照組(82.24±2.98)分,t=11.477,P<0.05。
3討論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持續質量改進是以減少血管通路再循環率,提高血液透析治療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患者滿意度為目標的管理過程。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共同參與,加強血液透析治療各環節管控。將全程跟蹤護理應用到持續質量改進中,能夠進一步提高工作人員對治療過程、護理細節的管控力度,讓持續質量改進更具規范性、系統性、程序性、有效性。本研究觀察組經全程跟蹤護理干預后,血管通路再循環率明顯降低,凝血功能指標有效改善,并發癥發生率大幅度降低,護理滿意度達到(88.69±2.24)分。可見全程跟蹤護理具有較好應用效果,能夠促進持續質量改進目標達成,更好維護、保障患者健康與安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麗.全程跟蹤護理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持續質量改進中應用效果[J].血栓與止血學,2021,27(3):50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