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燕 孫杰
摘要:目的:觀察腦外傷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對精神狀態及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96例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分別給予常規護理、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精神狀態及運動功能評分。結果:護理后,觀察組精神狀態及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腦外傷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應用效果顯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精神狀態及運動功能,加快患者康復進程。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腦外傷;精神狀態;運動功能
腦外傷指頭部受外物造成的可見外傷,往往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為了幫助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獲得更好的恢復效果,采用科學的護理措施十分重要。本研究旨在觀察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男32例,女16例;年齡40~65歲,平均(55.78±3.54)歲。觀察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44~68歲,平均(60.34±2.56)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明確為顱腦外傷,且經治療后神志清醒、病情穩定;對研究知曉并簽字同意。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類疾病或認知障礙;存在其他原因所致的肢體功能障礙。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主要包括:
(1)術后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并進行評估。如病情及體征保持平穩,無其他異常變化指征,可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聯合康復治療師共同制定早期康復方案,主要包含體位、被動或主動活動及軀體按摩等,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康復服務。
(2)體位護理:患者可先進行體位訓練,應循序漸進,可依次進行平臥、半臥、坐位、立位、立位+行走,每日1~2次,每次保持0.5~1 h,具體根據患者實際耐受量為準。1個體位維持訓練無任何不適后,可進行下1個訓練,若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停止。
(3)活動鍛煉:指導家屬每日對患者肢體進行按摩;按摩后可由家屬對患者患肢進行被動活動,活動上下肢關節;鼓勵患者自主活動患肢,逐漸由被動過渡到主動活動,再到行走、運動、平衡等。
(4)心理護理:受到活動受限、生理不適等影響,患者極易產生煩躁、焦慮等消極心理,造成不配合治療及康復訓練的情況。護士應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給予關心安慰,耐心解答疑問,鼓勵其主動積極參與康復訓練,囑家屬多與患者聊天,給予患者鼓勵與陪伴,建立心理支持,幫助患者樹立參與康復訓練的自信心。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運動功能評分。采用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進行評估,包括上肢10項、下肢17項內容,每項0~2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運動功能恢復越好。
(2)對比兩組精神狀態變化。采用精神狀況量表(MMSE)對患者進行評價,以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計算力、護理能力、語言能力作為指標,每項內容0~5分,總分30分,分數越高精神狀態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FMA、MMSE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FMA、MMSE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FMA、MMSE評分均改善,且觀察組各評分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腦外傷具有較高的致殘及致死率,一般患者術后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對患者日常生活及家庭帶來巨大壓力,同時導致患者心理受到影響而出現負面情緒[1]。對腦外傷患者除了采用及時有效的治療外,還應給予科學的護理措施,對康復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FMA、MMSE評分均改善,且觀察組各評分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腦外傷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應用效果顯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精神狀態及運動功能,加快患者康復進程。
參考文獻
[1]史桂秋.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術后運動障礙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8,5(1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