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文
中國的雕刻文字可追溯到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周時的鐘鼎文和秦朝的刻石等。中國的印章根據考古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并且已有了很高的水平,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起初,印章只作為身份、地位、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印章的使用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的權益、地位的信物,為當權者服務。
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曾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已出現。
印章的種類繁多,大體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不僅要求名稱不同,其形狀、大小、材質、印文、紐式也有差異。官印由皇家頒發,代表權力,以區別官階和顯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嚴謹穩重,多四方形,有鼻紐、獸紐等。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統稱。私印體制復雜,形式多樣,可以從字義、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構成形式上分成各種類別。

從字義上區分:
1、姓名、字、號印:印文刻人姓名,表字或號。現代人也有刻筆名的,亦屬此類。
2、齋館印:古人常用自己的居室、書齋命名,并制成印章。唐代李泌有“端居室”一印,應為此類印章的最早使用者。
3、收藏鑒賞印:此種印多用于鈐蓋書畫文物之用。它興于唐而盛于宋。唐太宗有“貞觀”,唐玄宗有“開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于御藏書畫。
4、書簡印:印文在姓名后加“啟事”“白事”“言事”。今人有“再拜”“謹封”“頓首”者。
5、吉語印:印文刻有吉祥的詞語。如常見的“大利”“日利”“長樂”“長富”“宜子孫”等皆屬此類。
6、成語印:屬閑章之類,印文刻以成語、詩詞、風月、佛道等語,一般蓋于書畫上。此印盛行于宋元。成語入印是從秦漢吉語印演變而來,隨一時游戲,然當求其雋永篤雅,不能信手臆造。

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了度量衡和文字,此時中國的印章也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印宗秦漢”為歷代文人所推崇、臨刻、學習。同時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漢印拓片,可以從中汲取、發現、研究祖先給我們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陳慶瑩,男,漢族,1965年出生,軍旅書法家,大校軍銜。曾任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濟南市楹聯藝術家協會理事、濟南市書法家協會會員。自幼酷愛書法,受教于同鄉塾生,后拜著名書法家張國英先生為師,精心研習書法,初攻顏柳,后追二王,尤好蘇米,參以簡書,師古而不泥古,既有軍人之剛毅,又蘊文人之儒雅,逐漸形成了剛而不野、柔而不薄的藝術風格。同時拜著名書法篆刻家曲牟文先生為師研習篆刻,崇尚秦漢,古樸典雅。他的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入展并獲獎,70余幅作品在各類報刊雜志發表,被周恩來紀念館、沈鈞儒紀念館、孔繁森紀念館、濰坊市博物館等多家館院收藏,作品及傳略入選《當代山東書法家辭典》等大型辭書,榮獲第二屆全國“書香之家”稱號。
“武意”漢玉白文鳥蟲篆,是一方漢鳥蟲篆的代表作,正方印從字法、章法、筆法,運用得十分恰當合理,結構緊湊、曲直、盤繞、移讓、大氣,但又不失鳥蟲篆的俏皮。
“任疆”漢白文二字印,左右結構,左漢字疆與強字通用,同時也是一方漢印的代表作之一。正方印面,規正、移位、挪讓、大小對比十分突出,任字與強字的位置不對稱,但不失印面錚展,方圓中不失靈動及漢印的嚴謹。
“趙昧”是方漢姓名印,此印最突出表現在“昧格”的邊欄上,趙昧伸展多用圓筆圓劃表現,昧字的目字旁里面二橫折筆,增加了印文的趣味性,突現出此印藝術水平。

“桓啟”漢白文的代表作之一,正方印中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兼備,干凈利落的筆法,上下筆畫緊湊,左右筆畫對稱運用得十分恰當,因此不失為漢印中的佼佼者。
“壽佗”漢玉印,漢印中的移位、挪讓、增損,是漢印所表現的手法之一。壽字的拉長喻為長壽,佗字的單人旁,躲藏在它的左下方,壽字十三個橫畫比例均勻,搭配合理,佗字的五個豎畫,流暢、利落與壽字形成對比,印面疏朗、大氣、干凈、穩重。
“浩薪長君”是方著名的滿白文私印,小巧玲瓏,但不失漢白印的大氣,“浩薪”二字較寬,“長君”稍窄,移讓有度,四字錯落有度,搭配合理,筆畫流暢,已被后人多做為印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