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剛入職的教師往往信心滿滿,期待自己將來成為優秀教師。徐州市“帶頭優師”、徐州市銅山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蹤紅老師的專業發展史告訴我們:努力的方式對了,教育的人生才對!李海林教授的“教師二次發展論”認為,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至少由兩次成長構成(骨干教師、卓越型教師);一位教師要走向成功,僅有第一次成長是不夠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長。努力的方式不對,導致了大部分教師難以實現第二次成長。蹤紅老師從普普通通的村小教師起步,正是因為其成長方式契合了優秀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律,才讓我們見證了一位教師從“普通”到“優秀”的蛻變。
立不甘平庸之心
復雜的教育現實,讓許多教師面對職業難題時力不從心,于是只好放棄成為“優秀教師”的初心。可是,真正的優秀教師面對職業難題時選擇勇于挑戰,堅守目標追求,蹤紅老師亦是如此。
做恪盡職守的教育人。教師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引導者和守護人。“認真把事情做對,用心把事情做好”這句話是對恪盡職守者的高度寫照。蹤老師就是一位“恪盡職守”的教育人。一是踏實做事。蹤老師以務實的態度對待本職工作,充滿了對“遇到更好的自己”的向往;真實投入學習,學以致用,不斷墊高教育的人生;真正投身教研,不斷實現教育的超越和創新。二是勤于反思。為了實現專業成長,他不斷反思教學中的種種不足,帶頭融入自主研修、課例分析、復盤磨課等專業反思活動,勇于挑戰教學的“舒適區”,展現了積極進取的職業操守。三是主動鉆研。蹤老師在面對教育中的系列問題時,不抱怨、不回避、不敷衍,通過“尋求實證”“挑燈夜戰”探求問題的答案。
做專業成長的明白人。教育中充滿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面對在田地里跑慣了的農村學生,如何讓他們認真聽自己的課?”“如何提高低年級兒童詩課堂教學實效?”“如何解決小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寫‘寫什么‘怎么寫的問題?”“如何傳承‘兒童語文教學思想?”……只有那些能搞清楚自己教育教學問題的人,才算得上是教育的明白人。教師的專業成長,就是要努力地成為教育的明白人。
為了成為教育的明白人,他把未想明白的問題交給“閱讀”。“讀書啟智,尋找未想明白的問題”。于是,《學記》《兒童心理學》《寫作教學教什么》《微型化寫作課程研究》《我的全程帶班錄》等教育專業書籍來到他的案頭,他漸漸學會了從理論的視角認識兒童,解讀教育現象,分析教學問題,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為了成為教育的明白人,他把想明白的問題交給“寫作”。蹤老師“找到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并借助研究,讓自己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張開自己的‘智慧之眼”;他在教改實踐中善于歸納規律,“轉識成智,寫出已想明白的問題”。蹤老師陸陸續續發表了10余篇教育論文,成為一名教育的“智者”,幫助更多的人成為“明白人”,我想這就是蹤老師教育寫作的初心之一。
悟教育名家之慧
用求教助推成長意識。教育名家有著榜樣作用,蹤老師觀摩了于永正老師的課堂教學之后,他“暗下決心,要像于永正老師那樣教語文”。于是,他一路求教,向名家學習教語文。他向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請教“怎么才能教好語文”,向陳美蘭教授請教“怎樣進行專業閱讀”,向特級教師彭德正老師請教“怎樣做精品課題”,向特級教師李文廣老師和正高級教師楊永老師請教“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學實效”……只要是有助成長的事,他都不恥下問。教育名家的指點,讓蹤老師的專業成長意識更加執著,專業發展之路愈加清晰。
用行動表達學習真誠。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劉春老師說:“傳承是最好的紀念,行動是最真誠的學習。”蹤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無論是學習于永正老師的“兒童語文”,還是外出培訓歸來,蹤老師都是一個虔誠的學習者。他堅信學習的力量,一有培訓機會便積極爭取,對待專業學習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他認真進行學習反思,帶頭執教移植課,組織課題組認真解讀教學原理,努力做好專業發展的表率。
走課題探索之路
課題研究是優秀教師成長的關鍵路徑之一。蹤老師的課題探索之路也是其專業發展之路。在這條道路上,他相繼主持完成了1項市級立項課題、1項省級規劃課題,參與了4項市級以上的課題研究,課題相繼獲得了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培育對象和徐州市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持續的教育探索讓他更容易洞見教育的本質,提升教學的成效,感受教育的幸福。
以“成全理念”升教育格局。教育,從本質上說是對人的成全;課題研究,是為了對教育的成全。“成全理念”是一種愛崗敬業的體現,是一種追求合作共贏的教育人生態度,是一種追求美好人生的境界。蹤老師以“成全理念”求索教育,期望通過專題研究,“成全自己”“成全學生”“成全教師”,這是一種超越世俗和平庸、譜寫大寫人生的教育格局。
解真實問題生教育智慧。蹤老師是善于發現教育真問題、真實解決教育問題的人。他發現兒童在課堂上坐不住,但是很喜歡詩歌,他就從讀兒歌、學兒童詩開始探究,后來成功申報市級立項課題“探究如何提高低年級兒童詩課堂教學實效”,發表了《兒童詩教學探趣》《提高兒童詩課堂教學實效“四法”》等文章。面對農村兒童畏懼寫作、不會寫作的難題,他主持設計了“基于農村小學寫作學情的微型化寫作課程研究”課題,并成功申報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通過幾年的實證研究,他編寫出《農村小學微型化寫作課程校本教材》,發表了《微型化寫作課堂教學的基本框架》等研究成果。真研究,讓蹤老師的專業發展接地氣;善探索,讓蹤老師的專業成長有高度。
用獨立思想樹教學主張。有教育思想和教學主張,是一位教師走向成熟的標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這句話道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真諦。蹤老師的專業成長與大多數教師一樣,也是由“仿”起步,這對于教育新手而言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要想實現專業發展的突破,就不能墨守成規,而是要善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勇于創新,形成自己的獨立思想,樹立有特色的教學主張。蹤老師在借鑒前人教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實踐探索,為自己的教學“立言”,形成了“兒童詩教學”“微型化寫作”“真教和真學”等教學主張,逐漸成長為一位有獨立思想的教育者。
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日趨增長,教師對自身專業成長的追求不能停步。“遇到更好的自己”,呈現了蹤老師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追求。希望這句話和蹤老師的成長歷程能給更多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啟迪,使教師能過一種對得起職業、對得起自己的教育人生。
(作者系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教師發展中心研訓員,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