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軍
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做課題研究時讓我更加系統地思考學科教學的問題,在歷時十多年的實踐中形成了個人的教學科研感悟。我在做課題研究時堅持6個“態度”:興趣、問題、一貫、在課、科學、精致。這6個“態度”也是6個關鍵詞,它或不具有學理上的嚴密性,也不一定值得推介,但是它蘊含了我在信息技術課題研究中的思考經驗和認知。下面以我主持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發展創造力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校本化實踐研究”為例談談這6個詞。
如何選擇課題
興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做課題研究不完全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更多的是從感興趣的方向選擇課題。我工作第一年時主動選擇參與開發信息技術的校本課程。也在這一年,我開始跨界做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教師。這一次跨界堅持做了17年,這份堅持源自我對上述課程的興趣。在校本課程里,師生有了充分的教學選擇權,在研究性學習課程里,教師可以更加便捷地采用實踐、探究、體驗等方式組織學習,看到學生創新地開展研究,更有探索未知的樂趣。
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我常常在思考如何“適性揚才”,教師從擅長的領域去教學,學生從感興趣的領域去學習。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這是我對學科教學的理解,也是研究的興趣所在。所以,我研究課題時一直關注著信息技術課程校本化實施。
問題。問題源自對教育細節的觀察,源自對教學現象中“痛點”的反思。2007年,我制定過機房的使用規定,里面有句“為了同學們的安全,請在前往機房的路上不要奔跑”,那個時候學生總想早點到機房去使用計算機。2017年,我們再修訂機房管理規則的時候已經開始討論要不要加上:“上信息技術課的時候不能帶其他學科的作業;在信息技術課堂不能打瞌睡、寫作業。”為什么如今的信息技術課沒有吸引力了?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高中階段還在學習缺乏挑戰和新鮮感的計算機技術不滿意,對上課為了應對學業水平測試不滿意。這就需要我們思考怎么讓課“好玩”起來,如何把計算機科學發展的前沿內容融入課堂。
問題源自對課程改革的理解。例如《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里提到的核心素養包括了“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要在信息技術課上進行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英國羅漢普頓大學的邁爾斯·貝里教授在2015年總結了英國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理念轉變的特征:從培養技術的消費者轉向培養技術的創造者。換言之,就是要讓學生從被動的技術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創造者。帶著這些思考回望自己的課堂,教師技術教得扎實,學生技術學得嫻熟,但是有些技術不能學以致用,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難有用武之地。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成了我醞釀課題研究的焦點。
一貫。一貫就是一以貫之,我理解的“課題研究”不是靈光乍現、不是追逐熱點,也不是請專家定個好題目就去做,而是課題主持人長期思考和實踐的過程。我從2003年開發校本課程,到2007年主持無錫市“十一五”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課題“信息技術學科類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到主持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性學習課題孵化機制的研究”,再到以核心成員身份參與7個省級以上課題研究,這期間我關注的主題一直都沒有變,基本上就是這4個核心詞:課程開發、研究性學習、創客、項目學習,這些構成了我的研究方向。
有了前面的思考,我撰寫了“發展創造力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校本化實踐研究”課題申報書,并成功申報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現在,我已經在思考“十四五”時期課題研究的重點,依然圍繞前面的4個核心詞來展開。
如何開展課題研究
在課。我這里的“在課”指的是研究要圍繞課堂,要在課堂上開展研究。我作為一線教師,理論或許是我們的短板,但是我們站在課堂中央,更需要進行教學層面的研究。通過課題研究讓學生的學習“在線”,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基于這樣的思考,我主持的課題主要研究了3個問題。
第一個是建立豐富的、可選擇的、高品質的信息技術課程群,學生能夠在信息技術課里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學習。為此,我們把每4個班的信息技術課編為1組,安排一個時間點連上2節課,向這4個班的學生提供6到8門課程。這些課程都不以教材的體系來組織內容,而是采用項目化的方式,用長達一年的時間完成2個左右的大項目,在這些項目化的課程里,學生要面向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比如在“三維創新與設計課程”中,學生設計了學校科技節的獎杯、衛生間的肥皂盒、多功能粉筆盒等,再用3D打印機制作出來。
第二個是變革課堂學習方式,為發展學習創造力提供空間。我們的課題重點研究了3種教學方式:第1種是“項目孵化”方式,學生像一個工程師、企業家一樣在他選擇的課程里去做項目;第2種是“翻轉學做”方式,學生先定項目,邊做邊學,最后教師用思維導圖進行梳理;第3種是“有結構的即興教學”方式,這是《劍橋科學學習手冊》的作者基思·索耶提出的概念,教師所教的內容不僅僅依據課前的周密設計,還要在課堂上依據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動態調整課堂進度與環節。
第三個是建立與之相配套的保障機制。其一,學校應動員多方力量,保障教師的數量,對教師開展必要的專業培訓。其二,學校應提供項目學習的設施、設備保障以及耗材的補充機制。其三,學校應建設專業的學習環境,如機器人訓練中心、手機編程工作室、創客空間、信息系統設計工作室、電影工坊等專業化教室。其四,學校應整合社區資源,和高校、高科技企業、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對于一些教師難以解決的具體問題,邀請大學教授、企業工程師進行遠程指導、在線課堂等,構建育人共同體。
科學。課題研究需要采用科學的方法,教育科研要講“理”,這個“理”就是科學而又嚴謹的方法。比如,學生經歷過課程群的學習后,創造力有所提升,我們對學生進行“納維斯創造力測驗”,先做前測,經過課程學習的半年后再做后測。數據的對比讓我的研究更加有底氣。同時,質性研究也很重要,我還要做學生的項目學習現象學研究,聽取學生的意見、感悟,分析學生對項目學習的理解。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也要利用技術優勢、信息優勢。
教育家洪宗禮老師說道:“我從來是把工作當作學問做的。學問在哪里?就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之中。把研究和工作結合起來,以研究的態度、研究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教書育人,那么你的水平肯定是不一樣的。”這句話,我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在竭力為之。
關于課題成果的提煉
精致。“精致”是我對于課題成果提煉的理解,既要聚焦于課題,又要精心設計成果。我不贊成把課題當作一個“筐”,把學校的各項工作、發表的各篇論文、形成的各種案例都作為課題的研究成果。課題申報書就像一份研究合同,先完成“規定動作”,精準地完成目標,再做“自選動作”。論文的關鍵詞要和課題的關鍵詞高度一致,課題成果的論文不一定要多,但最好是精品,既要從實踐的角度梳理,也要從理論的高度來提煉。我正在研究的課題中實踐性的成果應該包括所形成的課程架構、課程綱要匯編、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發生的變化、積累的課堂教學案例、教師的專業提升、形成的課程保障機制等。我準備形成的理論成果是信息技術課程里的創造力模型、信息技術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方法的研究論文等。
課題研究既可以有共性的學術性要求和規范,也可以有個性化的實踐經驗和實踐智慧。但是,不管怎樣理解課題研究,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一定要做真研究。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對課題研究的總結讓我感受頗深:“課題認認真真做是辛苦三年,糊弄也是辛苦三年,前者促進了自己的專業發展,有可能成長為在專業領域內有追求的學者,后者是糊弄了自己的時光,還學了一堆學術壞習慣。”認真地做課題研究,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教師職業的尊重。“教師即研究者”,課題研究可以讓我們過上教師的專業生活。
(作者系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教師發展處主任,高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無錫市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