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晨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十分重視環境保護這項工作,逐漸加大林業工程建設的力度,林業發展受到了廣泛關注。若想使林業工程得到發展,就需要了解林業病蟲害的特點,探尋出相應的病蟲害預防措施,進而使生態環境穩健發展。維護生態平衡、保護森林資源是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人人都需要有深入保護環境的意識。基于此,本文主要闡述林業病蟲害的特點,研究林業病蟲害預防措施,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特點;預防措施
林業屬于我國重要的農業資源,應得到人們的珍惜與保護。但是,目前我國林業資源不斷減少,使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有許多,病蟲害因素就是其中一種。林業病蟲害對林業建設工作有著巨大的不良影響。因此,林業工作人員需結合林業病蟲害的特點,尋找到林業病蟲害的有效預防措施,以此保障林業建設的生產質量,促進其穩健的發展。
1? 林業病蟲害特點
1.1? 沒有防備性
對于林業病蟲害來說,其屬于一種突發性的事件,這是由于病蟲害的出現并沒有規律。同時,病蟲害的種類有許多,比如松毛蟲、天目毛蟲等,且不同病蟲害的防治方法都有所不同,很難提前對病蟲害進行預防。
1.2? 傳播性
許多地區的樹木種植較為集中,這也使得林業病蟲害發生之后,若樹木為同一種類,擴散的速度十分快,最終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1]。
1.3? 進化快
伴隨我國科技的迅速發展,目前已經研發出多種殺蟲劑,并且殺蟲效果也十分強,但是隨著病蟲害抵抗力的提升,致使殺蟲劑研發處于不斷優化、創新的階段,產生一種惡性循環現象。
2? 林業病蟲害的預防措施
2.1? 增強監測以及預防有效性
林業人員在管理樹木后期生長時,需要進行有效的監測管理工作,讓這項工作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在進行苗木移栽以及培育時,應實現苗木健康生長這一目標,合理完成樹種的選擇,并科學的配置灌木以及草叢,讓多品種的樹木都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使其更好的生長。與此同時,林業人員可以使用穿插種植的方式,增強人工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另外,林業部門需要定期進行苗木建議操作,對一些抗病性以及抗逆性較強的樹種重點培育,進而減少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幾率,有效控制林業病蟲害。在進行林業病蟲害監測工作時,需要關注其良好的前瞻性,重點勘察規劃好的檢疫范圍,定期展開相應的病蟲害巡檢工作,讓專業的病蟲害監測人員對林場周邊環境以及樹木情況進行分析與觀察[2]。
2.2? 農藥使用更加規范、合理
在開展林業病蟲害預防工作時,應當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不管使用哪種預防措施,都需要保障林業生態效益,盡可能減少農藥用量,不要使用高殘留、高毒性的農藥,進而使周邊生態環境不受到影響。同時,有關部門應當將生物病蟲害預防以及物理病蟲害預防措施應用到病蟲害管理中,加強對于無污染預防措施的使用[3]。比如,林業部門可以使用松毛蟲開展赤眼蜂預防操作,這種方式也成為天敵蟲害預防,不僅能夠有效完成病蟲害預防工作,還不會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污染。此外,在進行林業病蟲害預防工作時,可以使用遙感技術監測這一手段,使用無人機以及噴煙機,這樣不僅能夠提高病蟲害預防監測的精準性以及及時性,還能夠為后續的預防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2.3? 構建完善病蟲害預防體系
首先,有關部門應當構建健全的病蟲害預防體系,在實施各項病蟲害預防工作時,需結合實際情況以及技術手段,合理地安排檢測工作。同時,工作人員需了解樹木的生長情況,進而展開針對性的檢測操作,若發生異常情況便能夠第一時間上報并解決。對于已經形成病蟲害的樹木,應當在發現病蟲害時,第一時間做出封閉管理以及隔離等操作,避免林業病蟲害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其次,有關部門應當加大森林保護的力度。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逐漸出臺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相關的政策,但是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獲取不正當利益,經常亂砍亂伐,使林業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這也讓自然森林的數量越來越少,十分容易發生林業病蟲害。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嚴懲不法分子,加大對于不法分子的懲罰力度,進而從根本上保護天然的生態環境[4]。
3? 結語
林業病蟲害問題已成為了林業工程建設的重點,只有加強對于林業病蟲害的預防工作,才能夠使林業工程得到良好發展。同時,有關部門應當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以及監督管理力度,使林業病蟲害預防工作高效完成。此外,技術人員應當創新、提升病蟲害預防理念,了解林業病蟲害的特點,進而減少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幾率,讓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有利條件,進而讓人們在良好的環境中生存。
參考文獻
[1] 張連飛.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思路和防治策略[J].江西農業,2020(14):74.
[2] 許芳榮.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初探[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7):103-104.
[3] 羅方紅.林業病蟲害防治的優化策略及措施[J].種子科技,2020,38(14):73-74.
[4] 王貴瑕,王元營.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應用研究[J].種子科技,2020,38(1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