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衛星
摘要: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我國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保護林業資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時林業資源也能夠幫助我國經濟水平實現進一步的提升,這對于我國人民群眾經濟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當下我國林業技術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對于我國的林業資源保護以及經濟水平提升都有著較大的影響。未來需要我國林業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從而選擇有效的造林技術。本文主要針對林業造林技術方法進行分析,提出了相關應用策略,希望能夠幫助我國林業工作人員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林業工作;造林技術;策略分析
伴隨著現代化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及干擾,未來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同時降低由于經濟發展而產生的生態環境損害,成為了全世界人們所關注的重點話題。未來環境生態關系到了人們的生命健康,影響到了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水平,更是關系到民族的未來發展走向。因此需要重視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其工作內容不僅僅在于種植樹木,更在于對種植質量的保障,因此林業技術水平成為了非常關鍵的課題。
1? 當前林業造林質量現狀
經過分析之后,可以發現當下我國林業造林質量普遍不高,無法滿足跨越式經濟對于造林質量的需求[1]。一般來說,當下林業造林質量問題,主要體現經濟化規劃過于重視,對于生態保護卻沒有予以重視。除此之外,在造林過程中規劃設計主要通過由上而下進行,很少征求當地人民群眾的實際意見,這對于因地制宜工作水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造林過程中初值密度過大,也是造林主要問題,這不僅僅增加了造林過程中的成本費用,同時也造成林木生長不良、生長狀況差等到情況。除此之外,造林密度過大,發生病蟲害的幾率也會直線上漲,火災隱患以及各方面管理護理難度也會隨之提升。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關注對于樹種的多樣化種植保護,重視育苗技術。這都是當下發展過程中林業造林質量的主要問題,我國當下的發展情況是沒有對新產品進行研發,同時也沒有對現有的林業種苗進行管理,這都是影響了我國林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容易造成成活率下降[2]。除此之外,在進行林業造林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往往不具備有專業的工作素質,這導致造林質量始終難以提升,難以滿足在未來我國國民經濟提升的要求。
2? 我國林業造林的方法
2.1? 播種造林
播種造林技術是指將樹木種子播種在土地中,這種造林技術的優點在于操作較為簡單便捷,無需提前育苗,與其他技術相比較優勢較為明顯。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在于對于土地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土壤中的水分充足,同時環境始終保持穩定[3]。在播種造林地過程中往往由于一些地區自然災害較多,因此容易出現造林失敗的現象。這一方法可以應用在土地較為肥沃的區域,林業工作人員再施加相應的撫育措施,就能夠極大的提升成活率。
2.2? 分殖造林
在我國林業造林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很多的全新造林方法隨之出現,分殖造林技術較為先進的造林方法。這一造林技術主要是將樹木的根莖植入土壤中,樹木的根莖在土壤中被施肥培育,因此也就可以節約下培育幼苗的時間以及大把成本。對于林木來說,這種造林技術能夠保證幼苗健康生長。對于一些擁有優良基因的樹木,這種造林技術也能夠讓幼苗將優秀基因進行傳承,另一個角度來講這種造林技術也讓造林操作難度降低。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在于對幼苗的生長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同時如果母樹基因存在隱性問題,這種造林方法也會將其傳承下來[4]。
2.3? 植苗造林
所謂的植苗造林是指將苗木作為造林過程中主要材料,同時對其進行培植以及種植。這一造林方法能夠對許多樹種發揮出其擁有的效果,同時這一造林方法相比較于播種造林和分殖造林來說,一方面不受土地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幼苗生長速度。除此之外,在使用這種造林方法的過程中,無需過多的種量。因此在林木造林過程中,這一造林技術應用較為廣泛,但這一種技術主要的缺點在于整體操作較為復雜,同時需要投入極多的勞動成本,需要更加完善的造林方法以及造林操作水平。因此在未來計算最終成本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植苗造林成本遠高于播種造林和分殖造林。
3? 結語
未來的林業技術發展需要更加關注造林技術以及育林技術的提升,需要注意在未來造林、育林的過程中進行持續性的研究,這是保證林業經濟水平始終向上發展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在未來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對于林業資源的管理與保護,重視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力度,這能夠提升林業資源的整體價值,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想要讓林業資源的利用水平實現進一步的提升與進步,需要站在林業資源的角度上進行關注,這對于林業資源來說是一種科學化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博文.林業造林的技術措施與管理辦法[J].種子科技,2019,37(15):95-96.
[2] 王玉萍.淺談加快林業發展與提高造林技術的相關建議[J].種子科技,2019,37(7):109.
[3] 馬強.提高植樹造林質量的各項技術措施探討[J].農村實用技術,2019(3):38.
[4] 任志新.林業造林技術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8,38(2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