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八年前,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Lucasfilm),在這筆高達40.5億美元的交易成交后,迪士尼宣布,已有三部《星球大戰》(下簡稱《星戰》)電影在制作中。時任CEO羅伯特·艾格(Robert Iger)在隨后的股東會上提出了對這一系列的“野心構想”,“我們的長期計劃是,每2到3年推出一部《星球大戰》大電影。”
截至2020年,迪士尼的《星戰》計劃實現得可謂相當出色,目前在迪士尼Plus(Disney +)流媒體平臺上,至少有10部相關內容,包括多部圍繞角色個人的劇集,其中最令影迷期待的,是在劇集《曼達洛人》(The Mandalorian)第二季季終時,透露的“賞金獵人”波巴·費特(Boba Fett)個人新劇。
“圍繞大IP打造多層內容”,聽起來有些耳熟?沒錯,這種構建“電影宇宙”的戰略,在這十幾年間,已經被盧卡斯的兄弟公司漫威影業(Marvel Studios)玩得得心應手,并借此基礎在票房和口碑上持續發力。
但可能有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并非盧卡斯影業以這種方式打造《星戰》IP的首次嘗試。
迪士尼收購盧卡斯電影之際,正是風光最盛之時。2009年收購的漫威影業,為迪士尼帶來了巨大利潤。2012年5月,《復仇者聯盟》(下簡稱《復聯》)以創紀錄的票房取得創紀錄的成功,可以說,這部電影徹底改寫了“系列電影”的“玩法”,在這之后,《復聯》系列每年都有2到3個相關項目上馬。與之相比,羅伯特·艾格當時對《星戰》系列每2到3年一部的設想,似乎有些過于保守。
因此,迪士尼馬上改變計劃,要求盧卡斯影業每年出品一部《星戰》“天行者”主線電影,此外,在兩部電影上映之間的空檔期還要拍攝一系列與《星戰》相關的“獨立故事線”電影。一旦主線的三部曲完結,這些每年都有的獨立故事,就可以成為“種子”,構建自己的“小宇宙”,這是個十分宏大的構想。
導演喬治·盧卡斯在1977年到1983年共出品了3部《星戰》電影,16年后的1999年到2005年又拍了3部《星戰》前傳。而按照迪士尼的計劃,在6年時間里《星戰》系列電影的出品量要翻倍。在過去幾十年間,有關《星戰》的小說、動畫片和漫畫一直沒有中斷,這個系列應該和漫威IP的核心內容一樣,具有無限的潛力和可挖掘的內容,正因為如此,迪士尼認為,《星戰》可以負擔如此快的擴張,也能夠帶來相應的利益回報。
一開始,計劃似乎是可行的,2016年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雖然沒有想象中成功,但在全球也拿下了10.6億美元的票房。但接下來的“獨立故事線”長片、2018年上映的《游俠索羅》(Solo)最終以失敗告終。這部聚焦《星戰》主角之一漢·索羅的電影由名不見經傳的奧爾登·埃倫賴希(Alden Ehrenriech)主演,在《星球大戰:最后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上映5個月后面世,最終全球票房不足4億美元。
《游俠索羅》的失敗,有很大原因來自盧卡斯影業主席凱瑟琳·肯尼迪(Kathleen Kennedy)的中途換將。當時她炒掉了菲爾·羅德(Phil Lord)和克里斯托費·米勒(Christopher Miller)兩位導演,由朗·霍華德(Ron Howard)重新拍攝,直接導致拍攝成本增加到2.5億美元。結果,《游俠索羅》成為第一部虧本的《星戰》電影。不過,就算《游俠索羅》從拍攝到出品再到成本都一帆風順,現在回過頭來看,恐怕也無法避免最終的失敗,因為這部影片有明顯的“先天不足”——與漫威的原則不同,《游俠索羅》既沒有為主線增加新內容,也沒有為《星戰》系列帶來未知的新創意。這部影片從本質上來說,只是回答了年輕時的漢·索羅如何遇到另外一位重要角色楚巴卡(Chewbacca)、如何獲得索羅之名等問題,這個過程,觀眾恐怕并沒有那么感興趣。更重要的是,如果以漢·索羅為主角,顯然打的是情懷牌,但在這份情環里,沒有了原版主演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的出鏡,新任主演埃倫賴希演得再如何出色,也失去了關鍵賣點。
《游俠索羅》的失敗給了迪士尼“當頭一棒”,公司宣布直接取消接下來的“星戰故事”計劃,包括波巴·費特和“絕地大師”歐比旺·克諾比(Obi-Wan Kenobi)的獨立項目。結果,《游俠索羅》和下一部《星戰》電影之間隔了3年,一直到2019年,《星戰:天行者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上映。在2019年4月,羅伯特·艾格曾在媒體訪談節目中提到這三年的時間,他像以往一樣謹慎且低調地稱之為“暫停”,只是個“小小的中斷”,考慮到當時公司發布的季度投資人報告,這可能算是他難得對迪士尼戰略設想的一次“爆料”。但業內專家很快解讀出了個中含義:迪士尼和盧卡斯影業操之過急了。以漫威方式復刻《星戰》的計劃也就此凍結,未來不再明朗。
或許誰也沒想到,盧卡斯影業出品的“星戰”IP劇集《曼達洛人》終結了迪士尼的尷尬,高冷賞金獵人和可愛的“尤達寶寶”再次引爆全球“星戰”迷的熱情。雖然Disney +目前拒絕公布收視數字,但即使不用數字來量化,劇集《曼達洛人》的成功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有力地證明了《星戰》系列可以在“天行者”故事線以外,找到一條蓬勃發展的道路。這也是盧卡斯影業再度啟動《星戰》宇宙的強心針。
從目前公布的計劃看,Disney +接下來與《星戰》有關的項目,主要圍繞觀眾耳熟能詳的角色:波巴·費特和歐比旺·克諾比的衍生電影將以網絡劇形式重啟;迭戈·盧納(Diego Luna)負責開發《俠盜一號》前傳劇集《安道爾》(Andor);賈斯汀·西米恩(Justin Simien)負責開發以藍多·卡瑞辛(Lando Calrissian)為主角的獨立劇集;盧卡斯影業的動畫部還將與大名鼎鼎的工業光魔特效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合作,制作一部以機器人R2-D2和C-3PO為主角的動畫劇集。
更重要的是,盧卡斯影業開始正式進入漫威式宇宙架構,計劃將新作《波巴·費特之書》(The Book of Boba Fett)、《阿索卡傳》(Ahsoka)和《新共和國游騎兵》(Rangers of the New Republic)的時間線,與《曼達洛人》已經建立的時間線交叉。所有與這條時間線有關的劇集,都由喬恩·費儒(Jon Favreau)和戴夫·費羅尼(Dave Filoni)聯合制片,這二位手中現在握有對內容的“生殺大權”,甚至高過公司主席,其位置與漫威影業當年的凱文·費奇(Kevin Feige)類似。毫無疑問,盧卡斯影業決心打造自己的“復聯”。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這些計劃能否收到既定回報。在《游俠索羅》票房受挫后,許多評論家質疑,《星戰》是否具有漫威電影那樣的創造潛力。在漫威的電影中,有《美國隊長:冬日戰士》,也有《銀河護衛隊》和《雷神:諸神黃昏》,但這些風格和講述方式完全不同的內容,卻能共享同一個核心情感。到目前為止,所有與《星戰》相關的項目,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即使是還沒推出的新片,都多少呈現出《星戰》系列電影的“面目”。但很難想象盧卡斯影業,會把自己的第一部《星戰》劇集,拍得像漫威的《旺達·幻視》(WandaVision)那樣,與主系列風格大相徑庭。
在2020年10月份的一次采訪中,《曼達洛人》主演佩德羅·帕斯卡(Pedro Pascal)和指導過前兩部《鋼鐵俠》的喬恩·費儒都承認,擴大《星戰》宇宙的挑戰,是與生俱來的。費儒說:“我在漫威的日子學到了很多,講故事就像種植物,要幫它生長。對于大的故事線、可以整合在一起的角色,要一直關注。同時,那些獨立的角色也有自己的故事,有些故事可以發展成新的主線。關鍵的一點就是要保證質量,永遠不要忘記什么是最重要的,不要忘記觀眾要的是什么。”
迪士尼對于《星戰》系列的計劃顯然是認真的。有了漫威在前,迪士尼將對《星戰》投入相同的財政支持和人力資源。如果《星戰》真的能擁有《復聯》那樣的“漫威電影宇宙”,那么或許就能實現當初買下盧卡斯影業時的預言:“星戰”,我們還能再拍上個一百年。